一) (设想)通过此版块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拎清线索,把握故事情节,明确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过渡)如果你是纪念馆的解说员,你会怎样向参观者介绍这七根火柴?请快速浏览全文并写出解说词。 (内容) ①文章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安排的?请进行简要概括。 需火[开端] 呼唤战友 献火[发展、高潮] 拒绝帮助 托付火柴 送火[结局] ②七根火柴在红军过草地时,到底有什么作用?
火柴弥足珍贵 用环境描写来渲染——开头写草地的多变气候和恶劣天气 用卢进勇的感受来烘托——渴望有火烤衣服取暖和救同志脱险 用大的背景来铺垫——部队已经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吃生干粮了 ③请展示你的解说词。 (解说词示例) 不同寻常的火柴 火柴,在现实生活中实在是微不足道的,然而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七根火柴,却是极不平凡的,因为它们是一位红军战士用生命换来的。 在一九三五年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在西部茫茫的大草原中,那位生命垂危的战士,把火柴夹在党证里,藏在腋下,托付给战友,带给部队以温暖和光明,自己却永远地躺在了冰冷的草地上。 这火柴,映照着战士的耿耿丹心;这火柴,折射着战士的奉献精神;这火柴,熔铸着战士的无限忠诚!
3、关于文章的人物形象,我设置了“为英雄塑像”版块(解决目标二、目标三) (设想)通过此版块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提高能力[能够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体验感情[评价人物形象的意义,学习他们的精神],提出方案[促进思维开放,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过渡)如果你是一名雕像家,要为主人公塑一尊雕像,你将选取哪些镜头?请谈谈自己的构思和理由。 (内容) ①本文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还是卢进勇? 学生讨论后明确: A.判断谁是主人公的标准不是看着墨的多少,而是看谁最能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B.无名战士是本文的主人公,因为他用生命保护了“七根火柴”,体现了对党的无限忠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C.卢进勇是事件的观察者,是线索人物,主要起衬托无名战士的作用。 ②文中写到无名战士的哪些细节感动了你?你有什么话想对作品中的人物和大家诉说? A.外貌描写(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全文,用“勾画圈点法”——勾画出关键句子,圈出关键词语,适当点评,然后交流。) 声音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 脸色怕人(乌青),眼眶深深塌陷,眼睛努力地闭着,喉结一上一下抖动着, 嘴唇干裂,胸口冰冷,手指僵直…… 教师点拨:写声音,可见无名战士身体的衰竭;写外貌,更突出他生命垂危,处于极度的痛苦之中。(导入下一环节)他忍受着折磨,竭力点燃自己体内的微弱的生命之火,是为了什么? B.动作、语言描写(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自己喜欢的片段,然后谈体会。) 指火柴:好大一会,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积攒最后的力气,唯愿将七根火柴交同志带给部队。 看火柴:(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簇火焰在跳。 ——火柴“干燥”来之不易;“火焰”的比喻赞颂了无名战士的革命精神。 数火柴:(那同志)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五……”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 ——对火柴的珍视,每根火柴都是无名战士用生命保护下来的。 交火柴:(那同志)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了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郑重托付火柴。因为深知火柴对部队意义重大。 牺牲:“‘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一切都像整个草原一样,雾蒙蒙的;只有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