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文三则
|
轻,如‘心不在焉’之类。”
译文:“我独独喜爱荷花虽然从污泥里出来,但并不被污染,虽然在清波里洗过但并不轻俏,中心贯通,外表笔直,不牵牵扯扯,也不枝枝节节,香气越远越清,干干净净地直立着,只好远远地观赏却不可以轻慢玩弄呢。”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I’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l)包孕句。宾语是并列复句。三部分用分号隔开。三个分句各又是名词谓语句。“者也”,“者”表指称,“也”表抒情;清朝课虚斋主人《虚字注释》:“者、也,有所指而顺落之词,文意已毕多用之。”
(2)标点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于在春先生《文言文的普通话翻译》(末编)在“谓”的后面加上冒号,从而表明冒号以下是一个着重的部分,这是语法跟标点一致。但是《课本》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古代散文选》(中册)却在“菊”后面加上逗号。好像标点跟语法不一致,因为“谓”的宾语不是“菊”,而是从“菊”开始直到它后面的一长串。其实《课本》和《古代散文选》(中册)的标点很符合朗读原则。洪深先生《诗的朗诵和戏的念词》一书就曾经提到为了朗读的方便,有时可以而且应该不管语法。修辞上,宾语的三个分句都是“暗喻”和“拟人”,彼此又构成“排比”。
(3)“逸”,《说文》:“失也。”《左传·桓公八年》:“随侯逸。”杜预注:“逸,逃也。”
译文:“我认为,菊花是百花当中的隐士;牡丹,是百花当中的富贵人;荷花是百花当中的高尚人。”比喻的都是褒义,译文也应当是褒义。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②降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③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并列复句。三个分句的结构较复杂,它们的主语都是带了“之”字的主谓词组,主谓词组的主语又都是意念上的受动者亦即被动主语。“之”字的作用在于调剂音节而把重点落在它后面的动词谓语上,它有点像乐谱里的装饰音符。
(2)“鲜”,本来是鱼名,相然切,读阴平声。《尔雅·释估》:“鲜,寡也。”“鲜”改读阳平声,以便区别于.“新鲜”、“鲜美”的“鲜”。“宜”,《说文》:“所安也。”本义据《苍颉篇》注:“得所也。”引申为“适宜”,《广雅·释言》:“义,宜也。”《孟子·梁惠玉上》有“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3)“同予”的“同”可以看成动词增加对动用法,“同予”译成现代汉语是“跟我相同”。也可以说“同”后面省去作“跟”讲的“龄”字。“宜乎众矣”是感叹句,文言的感叹句一般是谓语在主语前面,从而突出调语,但感叹号仍旧应当加在一句的后面;除本例外又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正由于感叹句具有强烈的感情,谓语后面就有表示感叹的语气助词。“乎”可以译成“啊”;“矣”可以译成“啦”,也可以译成“啊”,但“啦”比“啊”好,因为“啦” 等于“了啊”,既表示完成又能够抒情。本句谓语的后面有“乎”,全句的后面有“矣”,用了双重抒情手段。
(4)修辞上,第二分句形式是发问,其实是感慨得很。第三分句又是反话,表示了作者更多的感慨。这里已经点出主题。
译文:“菊花被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有听到的,荷花被喜爱,跟我相同的是谁呢?牡丹被喜爱,应当啊是人数众多啦!”“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主调词组“人数众多”,这里兼有名词、形容词两种意义。但在作句法分析时,不能说它同时兼有名词、形容词两种词性,只能说“众”在本句是形容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二、初步领会韵文和对句的语言艺术。
教学设想
一、掌握文言常用实词。
二、背诵课文,对韵文和对句有初步认识。
三、对刘禹锡的处世态度取其积极面,防止产生玩世不
恭但图自己安逸。
教学时我: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见“教学目的”一、二。
二、让学生领会押韵的字和押韵的作用。
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朝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二十一岁中进土,授官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失败后受降职处分,做闲散官员。刘禹锡卓有文才,受到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和大诗人白居易的赏识。他的散文清新活泼,富有韵味。
二、介绍体裁。铭,原来是刻,成语有刻骨铭心。后来引申成为一种文体,因为是刻在石头上的。这种文体,或歌颂赞美,或有所警诫。
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三、借助工具书解释常用实词和难句。
陋lòu:不华美,狭小,如“陋巷”。
馨 xīn:香气散布很远。
儒的:孔子的学派。
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
牍:古时写字用的木简。
何陋之有:有何陋,有什么狭小不好看呢。“之”只表示声音停顿,没有实际意义。
四、朗读,翻译,理解分析。
1.读前面三个四字一组的句子。
问:三句中哪一句为主?明确:第3句“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为主,这是又狭小又不好看的房子,只是我的道德情操香气远溢。前面用转折句形式突出仙人和歧龙,这既是作者自比,又是推理的前提,作者重在德性的涵养,而不讲究生活条件,可见是高雅非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是全文的脊梁,也就是主题句。这句开始写“陋室”。
问:第4句写什么?
一写“陋室”的外形美观而且富有生气:“碧绿的苔痕爬上台阶,苍青的草色映入门帘。”这象征作者誓志不渝,而且踌躇满志。这种情境只可以想像,不能说死,说死了就不是文学欣赏了。
第4句以下继续写“陋室”:
“谈谈笑笑都是博学之土,来来往往没有目不识丁。”从交往中可以见出“陋室”主人的学识和身分。这当然不是什么“陋室”。“可以弹奏朴素琴,也可以阅读金刚经(亦即佛经)。”这里幽闲雅致不同凡俗,正是作者寄兴畅怀之处。“没有管弦弹奏来扰乱听觉,也没有官府文书劳神伤形。”作者潜心修养不为外界烦嚣所动,这是坚定意志的集中体现,也是独特个性的有力刻画。那么,这里的室这里的人是什么样的呢?“既像南阳诸葛亮的寒庐,又像西蜀扬子云的茅亭。”诸葛亮是大政治家、军事家,扬子云就是扬雄,是大哲学家、大文学家、大语言学家,作者跟他们相比,具有无限的精神寄托。更妙的还在于“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是春秋时代人,刘禹锡是唐朝人,孔子怎么会讲到刘禹锡的“陋室”?
学生通过查阅注释,老师讲授:
《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要到东方荒野,有人说:‘闭塞狭小,怎么办?’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设计和实录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短文三则,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爱莲说 |
下一篇文章: 桃花源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