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
|
,形象而深刻的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伪善面目和丑恶嘴脸,含有讽刺意味。而②句则浅直平淡,表示效果差得多。
第二组①句是承接关系的复句,层次清楚的表明了“怀疑”由无到有、由浅入深的变化过程。而②句表示“怀疑”发展变化的层次不如①句清楚。
第三组①句用比喻(一声炮响)形象的说明了十月革命使全世界人民震惊和觉醒的划时代的巨大影响。“送”,雪中送炭,满足了迫切的需求,表达了欣喜之情。而②句的“传播”则有被动接受的意味,表达效果差。
(2)①限制。“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限定了“寻找”的时间;“向西方”,则说明了他们寻找的范围和方向,使句意非常明确。
②限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明确告诉人们取得胜利的唯一条件是党的领导。“基本”则是说,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只是刚刚起步,而建设新中国的任务还很艰巨,要任重而道远。
③强调。“没有”找到是实情;“不可能”找到是科学的论断,因为康有为走的是学西方的路,而不是马列主义所指引的路。
④强调。“只要”强调无一例外,表明学西方心情之迫切。
⑤强调。强调说明只有在十月革命后,中国人和全人类都对俄国人另眼相看之时,中国人寻求真理的方向才发生了变化。
⑥限制。“一齐”就是全部、一下子。
⑦强调。“唯一”,强调在中国除了建立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之外,别无选择。
第3题:
(1)“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渲染了当时热烈的时代气氛,表露了作者对这些不辞辛劳、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进的人们积极精神的赞扬。“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表达了久旱逢甘霖,雪中得煤炭的喜悦欢欣之情。“孙中山欢迎十月革命,欢迎俄国人对中国的帮助,欢迎中国共产党同他合作”一句称赞孙中山联俄联共的新政策。
(2)①有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孙中山联俄联共;孙中山逝世;蒋介石发动政变夺取领导权;蒋介石发动内战,把中国推向绝境;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基本胜利等。
②有孙中山联俄联共的原因(或背景)——“在绝境里”,蒋介石祸国殃民的罪行——“把中国推到了绝境”,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形——“国内危机是很深重的”。
[快速精读测试参考答案]
1. 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列主义这个战斗武器。
2.把中国和十月革命的俄国比较,为下文得出“走俄国人的路”结论打下基础。
3.第一阶段,新学派认为: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第二阶段,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走俄国人的路。
4.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5.(l)①论点:“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②论据:国内,对外派遣很多留学生;对内则废科举,兴新学。国外,只有西方国家进步,日本学西方有成效,中国也得学。
(2)①论点:“走俄国人的路。”
论据:国内,孙中山在绝望中遇到了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表示“欢迎”;蒋介石上台,把中国拖到了绝境;共产党领导人民驱逐日寇,打倒蒋介石,解放了全中国;国外,苏联为主力军,打败了三个帝国主义大国;两个削弱了,一个国内灾难深重。
【小资料】
一、背景。
《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作者注明的写作时间是1949年6月30日,并附有副标题——“纪念中国共产党28周年”。此文写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当时,开始于1946年7月的人民解放战争已经进行了三年。整个形势,正如毛泽东同志1949年6月15日《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不久以前,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和平阴谋被揭穿以后,人民解放军即已奋勇前进,横渡长江。国民党反动派的都城南京,已被夺取。上海、杭州、南昌、武汉、西安,已被解放。现在,人民解放军的各路野战军,正在向南方和西北各省,举行着自有中国历史以来未曾有过的大进军。三个年头中,人民解放军共已消灭反动的国民党军559万人。截至现时为止,残余的国民党军,……只有150万人左右了。肃清这一部分残余敌军,还需要一些时间,但已为期不远了。”“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在这个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回顾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批判反动派的谬论,澄清种种幼稚的糊涂的思想认识,指明了新中国的发展方向——建立人民共和国,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道路。
本篇节选的内容,位于《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前半部分,主要讲的是:中国人民经过漫长的艰难的寻找,才找到了救国真理,认清了到达“大同”,“唯一的路是经过—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节选部分提出的这一条结论(历史的结论),是原文的思想核心。
二、文题。
“中国人民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这个标题,是教材编者加的。它概括了节选的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其特点,一是全面,因为课文总结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寻求真理走过的艰难历程,不只是讲中共建党以后的情况,所以标明“寻求者”是“中国人民”,用语准确严密,二是贴切,“寻求”表明探索之难与久,“救国”表明几代人追求的目标,“真理”则表明了文中所论的历史的结论;三是简练,用一个主谓短语当“道路”的定语,使整个标题的结构成为偏正式的(定语十中心调),显得紧凑,比拟作“中国人民是怎样寻求到救国真理的”要好一些。
三、体裁。
《论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篇比较长的政治论文,简称“政论”,亦称“政论文”。本篇课文系该文的节选,内容相对完整,大体上可以权且当作一篇“政论”来看待,来阅读。
不过,节选毕竟是从长文中割下来的一小部分,它只是相对完整和独立而已。教学中,要注意妥当地选用有关的术语,尽可能不取“这一篇政治论文”之类的提法,改说“这一段政论文字”或“从长篇政治论文中节选出来的这部分内容”为宜。
四、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L人阶级和农民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五、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是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巡洋舰。1917年11月7日21时45分,该舰官兵按照列宁的起义计划,发出攻击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的第一炮,宣告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1923年该舰改为练习舰,1948年移交列宁格勒纳希莫夫海军学校,作为十月革命的纪念物,停泊在列宁格勒市内的涅瓦河畔。
六、孙中山生平简介。
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894年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被举为总理,多次发动武装起义,相继失败。辛亥革命爆发后被选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攫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孙中山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后又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袁世凯称帝后,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遭到失败。1919年,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称中国国民党。1921年,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不久被广东军阀陈炯明迫离广州。在绝望中,孙中山遇到了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吸收共产党人参加国民党,使国民党有了生气。1924年底,孙中山北上与北洋军阀段棋瑞谈判,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
七、有争议的问题。
反复阅读本篇课文,总是隐隐地觉得,从“文章”(或曰章法、布局谋篇)的角度看,第1自然段与后面的五个自然段的连接不那么“顺”。
通行的“教参”认为,第1自然段是本篇的第一部分,它“提出本文要论述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得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战斗武器”(着重号系引者所加)。“本文”指什么呢?若说是指原作《论人民民主专政》,明显不妥;大概是“本篇”之误,指的是这一篇题为“《中国人民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的课文。
唯此,那么“本篇”所节选的内容,侧重点不在于专讲中共的28年历史,而在于讲100年来中国人民寻求真理走过的艰难历程——这才是“本文(篇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设计和实录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中国人民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中国人民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