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忆我的母亲
|
朱德同志的母亲于 1944年逝世。朱德同志得知母亲逝世的消息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这篇叙事散文《回忆我的母亲》。本文最早发表在1944年5月4回延安《解放日报》上。
延安《解放日报》曾于1944年5月4日刊登《朱母钟太夫人传略》一文。延安的《解放日报》是当时中共中央的机关报。
朱德同志生平简介:
朱德同志(1886~1976)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土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朱德同志早年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5年在云南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复辟的起义。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在党的领导下,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1927年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次年,他率领南昌起义的一部分部队,开赴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所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军长。1930年起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华苏维埃军事委员会主席。1934年10月,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同志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1954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二届人大后,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朱德同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
(二)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课文。
(1)读准下列词语的音:
佃(dn)籍(n)陇(旧ng)溺(nT)碌(IO)
塾(sho)溅(陋n)衙(yd)蛮(mdn)辍(chud)
尝(oh6ng)妇嫂(zh6ulT)和睦出息 mo)差役(chdi yi)
(2)朗读课文。
指定学生分段朗读,注意朗读的感情和一些词语的读音。
(3)分段,归纳段意,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本文开头段概述作者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的悲痛心情和母亲勤劳一生的特点,引出对母亲的回忆,交代了文章写作的缘由。这一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是全文的纲。其中: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表明全文叙事线索的句子是:“她勤劳一生”。
表达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是:“我爱我母亲”。
第二部分(第2~15段),叙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2~7段),概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这一层,先简要介绍家世、家境和社会地位:“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后迁移到四川。“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连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接着转入写母亲。
母亲的勤劳俭朴:“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母亲是个“好劳动”,“整日劳碌着”;“总是天不亮就起床”;除轮班煮饭外,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还能挑水挑粪。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勤俭持家,佃户家庭生活虽然艰苦,“也勉强过得下去”;杂粮饭“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母亲纺出线,请人织成“家织布”,做成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
作者上私塾时,常跟着母亲劳动,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母亲任劳任怨,性格和蔼,态度宽厚仁慈:“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在大家庭里,和“长幼、叔伯、袖理相处都很和睦”。
母亲另一好品质是“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
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最后,作者在段末把上面所写的母亲的特点和品质,用一句话作了概括小结:“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层(第8~13段),退佃搬家和天灾。我家遭到这次最悲惨遭遇,母亲“没有灰心”,
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这反映了母亲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的性格和阶级觉悟的提高。
支持我读书。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变,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东挪西借”“培养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这反映母亲要求摆脱贫困和欺压的骨气。
同情革命。作者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母亲对我的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支持革命。抗战以后,“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母亲“永远想念着我”,’“甚望”见我“一面”,但因我献身党的革命事业,竟未实现。这表现了母亲对党的困难的体谅、对革命事业的支持。
坚持劳动。“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作者曾接父母出来,但因“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后来又回家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母亲“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她年老时,“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第三层(第14~15段),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深刻的影响,这有三个方面:一是“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这使我在30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涯中再没感到困难过,没被困难吓倒”;二是“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三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这种知识和意志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
第三部分(第I6~17段),写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思的崇高的思想感情。
再次表达了失去母亲无法补救的极其哀痛的心情,因“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之后着重说明: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作者赞颂母亲的高贵品质和千百万劳动人民的精神品质结合在一起。这样自然地把作者热爱母亲的深厚情意升华到一个新高度,不仅是一般的母子之情,而且它同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热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完全融合在一起了。这一段的抒情和议论,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深化了主题,把文章推向了高潮。
最后,写作者以实际的行动来纪念和报答母亲的深思,结束全文。这表现了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感情。
本文通过对母亲的勤劳一生的回忆,热情歌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不怕困难、同清贫苦人,支持革命的高贵品质和对我的教育影响,表达了作者要尽忠于人民、尽忠于中国共产党来报答母亲深思的决心。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记叙方法。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母亲一生的经历,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重点突出、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按时间顺序列表说明:
时间 母亲经历的事情 表现说明母亲的思想品质 作者小时候 母亲是个“好劳动”、“整日劳碌着”的人 母亲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宽厚仁慈。 1985~1900年前后 遭遇退佃搬家和天灾,母亲“没有灰心”,对穷苦农民的 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强。 母亲坚持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 1905年 节衣缩食,借债供作者读书。 摆脱贫困和压迫的愿望 1908年 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 深明大义 1919年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 继续劳动、直到最后 1924~1927年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勤俭持家、深明大义 1937年 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 理解党的困难,支持革命、期望革命成功。 1944年 86岁高龄仍“不辍劳作” 热爱劳动
(四)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本文精心的选材,巧妙的布局。
作者深爱他的母亲。对她的一生,值得回忆记叙的事情是很多的。本文主要精选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作为重点来叙写母亲的一生。文章选材精当,布局巧妙,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开头,先概括出母亲一生的特点“勤劳”,总领全文,以下围绕这一中心开展回忆记叙。中间,集中、具体记叙了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写母亲,多是一些日常生活琐事,例如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线、挑水、挑粪;写母亲任劳任怨、坚强不屈、宽厚仁慈,在大家庭里与长幼、伯叔、袖理和睦相处。这些典型事例,表现出母亲“整日劳碌”,是个“好劳动”,“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她“勤劳一生”,“一直到最后”。这些事例构成了这位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同时还写到母亲同情、周济贫苦农民、憎恨为富不仁者;教给作者“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生产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支持作者投身革命、体谅党的困难等等,这进一步表现了母亲思想品质的高尚。
(五)语言简练平实,感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设计和实录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出师表 |
下一篇文章: 《农村调查》序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