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雷峰塔的倒掉
|
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
(3)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三)精读导引。
本文选取与雷峰塔有关的“白蛇娘娘”、“蟹和尚”等民间故事片断,对这座象征封建统治的“镇压的塔”的倒掉表示了极大的庆幸和欣喜,对扼杀自由、摧残幸福并造塔镇压白蛇娘娘的罪魁法海进行了无情的鞭挞,表现了鲁迅彻底的反封建精神。
文章把雷峰塔倒掉的社会新闻和与塔有关的民间传说巧妙结合起来借题发挥,给那些封建复古主义者和封建礼教的迷恋者以迎头痛击。指出反动统治的覆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文中边讲故事,边插入议论,记叙为议论服务,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这些议论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表明了作者的态度,也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议、叙之中,不但使作者的观点得到证明,而且也使作者的从厌恶雷峰塔——急切希望它倒掉—一欢庆它倒掉这一感情发展的线索充分显露了出来。——本文是一篇杂文。鲁迅先生的杂文是战斗的匕首和投枪,曾给一切反动势力以致命的一击。杂文是文艺性的政论,既有政论性质,又有文艺的特点。本文以议论为主,夹叙夹议,但不同于以记叙为主,夹叙夹议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鲁迅的杂文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战斗性,也具有鲜明的形象性。阅读时可与前一单元及本单元的其他课文进行比较,体会杂文的特点。
(四)疑难讨论。
1.全文围绕“雷峰塔的倒掉”这个中心,分为两部分。前5段为第一部分,论述:“雷峰塔的倒掉”是我唯一的希望,也是普天下人民的希望。说明雷峰塔应该倒掉。这部分首先从塔倒掉的消息说到自己对未倒的塔的观感,表明对它的厌恶之情。之后,用“然而”一转从西湖边上的雷峰塔说到传说中的塔,指明它是一座镇压的塔,证明“我唯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是合乎情理的。接着进一步以田夫野老,蚕妇村氓,“可有谁不为白蛇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多事”为论据,证明“雷峰塔的倒掉”也是普天下人民的愿望。
后5段为第二部分,论述法海终受惩罚,得了个躲在蟹壳里永世出不来的可悲下场。说明雷峰塔必然倒掉。这部分以法海被玉皇大帝拿办时的狼狈逃窜的记叙和吴越间吃蟹的风习的描绘为论据,以“当初”和“现在”对比,指出白蛇娘娘和法海的不同结局。说明一切封建统治者和卫道者,终不能逃脱历史的惩罚,封建制度的崩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活该”两字收尾,集中表现了人民对胜利的欢呼,痛快淋漓地嘲讽了镇压人民的反动势力,令人回味无穷。
2.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以议为主,夹叙夹议。主要记叙的部分是:引述的白蛇娘娘的故事,法海被玉皇大帝拿办逃到蟹壳里避祸和吴越间吃蟹,取“蟹和尚”等民间传说。 记叙与议论的关系是:讲故事是为了说理。
3.文章开头,作者对已倒和末倒的雷峰塔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出白蛇的故事,是议论引出记叙。第3段的议论是在第2段记叙基础上生发出来的,表明对这座“镇压的塔”的态度和希望它倒掉的迫切心情。第9、10两段议论是在第7、8段记叙之后对法海变成“蟹和尚”的讥讽,指出他罪有应得,活该受罪。
4.作用是增强法海受惩罚的真实感,反映了人民对法海的仇恨,寄托着人民惩办邪恶的愿望。同时用“蟹和尚”的丑态来讽刺法海的可耻下场。
5.(1)两个“仍然”叠用,语气强调,态度坚决。表现作者对雷峰塔的厌恶,希望它倒掉的迫切心清。
(2)“居然”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表现出普天下的人民因雷峰塔的倒掉而表露出难以名状的欣喜之情。
(3)“莫非”是难道的意思,“竟”表示出乎意料。“终究”是到底、毕竟的意思,表示事情的结果必定如此。
这是一个反话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深刻地揭示出一个真理:尽管封建势力横行于一时,但到头来难逃历史的惩罚,封建卫道者决无好下场,反动统治必定“倒掉”。
这三个副词的运用增强了对法海愚昧、反动的讽刺力量,强调了反动势力必定覆灭的论断。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坟》。
2.听说雷峰塔倒了;我见过末倒的雷峰塔,并不见佳。白蛇娘娘被压在塔底下,是一座镇压的塔。我希望雷峰塔倒掉。雷峰塔倒了,普天下的人民都欣喜。人民为白蛇娘娘打抱不平,怪法海多事。法海横来招是搬非,一定怀着嫉妒。玉皇大帝要拿办法海,法海逃在蟹壳里避祸。“蟹和尚”就是躲在螃蟹里避难的法海。法海可卑的结局。活该。
3.许仙救蛇、白蛇报恩、法海藏许、白蛇寻夫、不幸中计、造塔镇压。
白蛇是一个善良、勇敢、坚贞的女性,是受法海镇压的被压迫者。法海是一个道貌岸然、不守本分、虚伪卑鄙的封建卫道者。
引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表明自己对这座镇压之塔的憎恨,证明希望它倒掉是合乎情理的。
4对倒掉的雷峰塔显出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对“破破烂烂”的未倒的雷峰塔,作者认为“并不见佳”强调了“我”对塔的憎恶,因为它是一座镇压的塔,是封建势力的象征。
5.由于“白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雷峰塔是一座不义的“镇压的塔”,所以作者说:“那是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这雷峰塔倒掉。”白蛇娘娘的故事给作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因此,后来我长大了,到杭州,看见了这破破烂烂的塔,心里就不舒服。再后来“看看书”知道塔里并没有白蛇娘娘,“然而我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这时作者的思想已从一种是非善恶观念,发展成为反对封建势力的自觉要求,在作者心目中雷峰塔已不再是西湖风景阿点缀,也与白蛇娘娘无关,而是封建势力的象征。文中通过“那时……后来……后来”层次分明地表明了作者的思想发展,把“希望雷峰塔倒掉”提高到自觉地反对封建势力的高度,表现出彻底的反封建精神。
6.说明希望雷峰塔倒掉并非出于个人的好恶而是天下人民的共同愿望。从而表达出作者的感情与人民息息相通。
7.“偏要”、“横来”两个状语突出了法海蛮横干涉婚姻自由的恶劣行径。三个副词“大约”、“简直”、“一定”对法海予以讽刺。“大约”表示猜测语气,接着用肯定语气“简直”、“一定”表示这个结论不容置疑。这样语气一转以讽刺的意味有力地揭穿了法海虚伪,卑鄙的本质。
8.运用了先“煮”、后“揭”,再“切下”、“取出”、“翻转”等词语。是一个罗汉模样,有头脸,身子,坐着的丑恶形象。
9.结局是躲在蟹壳里,“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说明一切封建统治者和卫道者终于不能逃脱历史的惩罚,万恶的封建主义制度必然崩溃,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10.其中表明了人民对胜利的欢呼,对失败者的嘲讽、奚落,对封建统治者、卫道者的优限和对他们灭亡的快意。指出一切反动势力的下场如此,罪有应得。
(每题10分)
【小资料】
一、简介写作背景。
此文写于1924年10月。当时,国共首次合作,建立了统一战线。但封建卫道者们为了适应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需要,竭力提倡“国粹主义”,主张“保存国粹”、“整理国故”。当时西湖的雷峰塔倒掉了,他们伤心不已。一时间,整个舆论阵地几乎全被惋惜之词占领。鲁迅抓住雷峰塔倒掉这一社会新闻,写了这篇杂文,借题发挥,把笔锋直指封建势力及其卫道士,表现出鲜明的立场和彻底的反封建精神。
二、简介杂文。
杂文是文艺性的政论文,它既有政论的性质,又有文艺的特点,也就是说,它兼有理论的说服力和艺术的感染力,是散文中的一种文体。杂文的特点,“首先,是论辩性。杂文与一般议论文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在阐述某个观点的时候,往往是有针对性地进行论辩,因此议论纵横,富有气势,力求说服对方,或批驳不同观点……其次,是形象性。杂文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当然要有形象性。除了一般叙事、抒情等手段外,还广泛使用比喻,引述典故…
作为文章的由头以此生发开去。再次,是凝练性。杂文讲究文字的凝练、辛辣、精粹,但又平易、流畅、明快,用极经济的篇幅表述丰富的思想。”(摘自陈丹晨《什么是杂文,文学史上有杂文吗》)
三、关于雷峰塔。
雷峰塔过去称为湖上一浮图,并以苍老突兀著称。每当夕阳西下时,霞光塔影,景色动人,因此“雷峰夕照”为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 &nbs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设计和实录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论雷峰塔的倒掉,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怀疑与学问 |
下一篇文章: 七根大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