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生学习注意力现状及培养研究
|
正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振动,从而产生师生情感上的炽热的碰撞,那么教师就要设法在师生交往中使学生产生某些出乎意料的感觉。 第四、施爱于批评之中。师爱具有明显的教育性,这是一种慈与严相结合的爱。教师不仅要怀着一片爱心去鼓励、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也要怀着同样的爱心去批评、指正学生的缺点错误。由于批评易引起学生不悦、反感甚至恼怒的情绪,因此在批评时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拳拳之心、真挚之情是不容易的,然而这也是批评教育的艺术性之所在。 第五、施爱于学生之间。教师一方面把自己对学生的爱直接施予学生,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学生集体将爱传递给学生。这不仅有利于直接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增强集体的凝聚力,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蕴含在学生间情感背后的师爱。 第六、施爱于教学之余。不仅在教学中,在教学之外也有大量的师生接触,注意课外的“感情投资”会获得教学中意想不到的效果。 ③学习兴趣的培养 直观激趣法:长时间用同一方式进行单调的教学,会引起学生大脑皮质的疲劳,使神经活动的兴奋性降低,难以维持有意注意。如果教师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交替使用不同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不但可以使他们减少疲劳,还能引起学生注意,所以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利用各种教学媒体,通过直观演示、实验操作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改变对学生的刺激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培养学习兴趣;适度地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竞争中不断克服困难,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巩固学习兴趣,自然注意力就集中了。 以知激趣法:教材上的内容是各科知识的精华,是人类社会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淀。利用知识固有的引力,或者将本学科学习内容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强烈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以新激趣法: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好奇,富有新鲜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启发、诱导,突出新字,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新来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以疑激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精心组织设置疑难,使学生面临问题,产生求知欲望,教师从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设置疑难应注意问题的难度,要使学生感到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直接解决问题,在熟与不熟,懂与不懂中,进行积极努力的思考,“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并经过努力,解决了疑难,感到所学的知识有用,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以情激趣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是一种教学艺术,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和艺术手段,因为教师发自内心的强烈情感,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这门课很有兴趣,,很有研究”的感觉,并由“老师很感兴趣”导向“我也感兴趣”。这样学生会得到感染,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振奋精神,集中注意力,引发学习兴趣,并达到情感交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以趣激趣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教学中经常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他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上,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④意志品质的培养 学习是复杂而辛苦的活动,会遇到困难和干扰,只依靠不随意注意难以完成学习任务。为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把注意力贯注在所要学的知识上,这需要较强的意志品质的支持。 第一、以知促意,以对学习目标、意义和结果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意志行动。 认识和意志有着密切的关系,认识是意志的基础和前提,是意志行动达到最终目标的根本保证。只有有了对事物和活动本身及其结果的深刻认识,才能作出完成任务的有效的意志努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对学习的认识来促进学生的意志努力,最终完成学习任务的做法,是认知和意志关系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首先,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能激发学习的动机,唤起积极行动去实现这一目标。因为明确的目标是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行为目标越明确,行动的方向也就越能正确把握,对行动的推动力量也就越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目标定向或目标导向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引导学生的学习,并随时以目标的实现与否督促学生的意志行动,促进其学习任务的完成。 其次,对学习的意义和结果的认识也能激发学习中意志努力。如前所述,人的意志力量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动机的强弱决定的。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学习的意义、认清学习的结果便是激发动机,进而激励意志的一种手段。所以,教师应利用一切机会积极引导学生认清学习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展望在学习中战胜自我、获得成功后的令人向往的情境,并示以适当的奖惩措施,以激发学生通过意志努力去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在国外的心理训练课程中,“自我暗示”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要求学员尽可能清晰地想象自己在某件事上获得成功后的情境,以增强动机,加强信心,有助于意志行动的贯彻。 第二、以情促意,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意志力量。 情感和意志也有密切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一规律,通过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量,使之达到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 积极的情感能激发起人的行动动机,使人表现出巨大的意志力量,从而以极大的热情去战胜困难,完成任务。这正是发挥了情感的动力功能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呢?首先,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起真挚、亲密的师生关系,将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中去。在学校学习中,学生因喜爱某一位教师而克服困难努力学好这位教师所教学科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其次,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要以正向的、鼓励性的评价为主,不仅对成功的行为结果要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在对待失败的行动结果的评价中也应尽量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这样能使学生产生愉悦感,增强自信心,以促使他们敢于接收更高目标的挑战。相反,对行动结果的漠视或负性的评价,会令学生失望、沮丧,从而减弱他们的自信,使他们怯于面对下一步的考验。为了使学生获得足够多的成功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积极情感体验,教师宜在教学中遵循“小步子”原则,即让学生达到的行为目标不可太高,必须适合他的现有水平,最好把一个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让学生分段逐步完成,并在完成后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第三、设难砺志,以学习任务锻炼意志,在锻炼意志中促进学习。 学校的日常教学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内容,通过日常教学中具有一定困难的活动来磨练学生意志,既有助于意志品质的培养,又促进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能获得一举两得的效果。在这方面,“挫折教育”的某些做法是可以借鉴的。因此,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设置一些困难情境,让学生经受适度的挫折,使他们在面对挫折、战胜挫折的过程中磨砺意志。但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一要把握时机,一般说,最好在学生的意志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对具体学习活动的意义、目的有一定认识,并有相应的情感激励的条件下实施,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否则易产生“拔苗助长”的负面影响;二要注意个别差异,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尤其是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而区别对待。如对心理承受能力较强而又骄傲自满的学生,可较多使用这类方法以锻炼其意志,而对自卑感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应慎用这类方法。 ⑤良好性格的培养 第一、进行说服教育 进行说服教育要求教师通过言语指导,让学生认识到性格完善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并帮助学生明确性格完善的具体目标。 青少年学生人生观、世界观还不稳定,个性特点亦未成熟,他们已有性格特点处在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状态,开始对权威性怀疑,对教师所说的内容希望在道理上有所依据。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希望被教师或社会上成人尊重,对被强制要求“做什么”、“怎么做”很抵触,甚至因为逆反心理做出相反的行为,而这些学生由于思维的独立性和对外部事物的批评性还未完善,常过分自信,意识不到自我人格的缺陷。 教师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就比较适合学生特定年龄期的性格特点,学生往往感觉到被尊重,没有被压制感,因而容易接受教师的引导。另外,学生在这一时期的自我意识也有进一步完善的要求,教师通过强调性格完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青少年的行为目标明确,如果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语文学习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高中生学习注意力现状及培养研究,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勇气 |
下一篇文章: 高二第三册第16课短文两篇(美腿与丑腿/我为什么活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