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行道树》教学设计
|
心声时,“我”才关注到了这个被人遗忘的角落。这时的“我”用自己的心弦触动了这群树的生命的律动,听懂了它们不被人理解的心声。
去掉了抒情主人公,直接以“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起笔,固然使文章变得短小精悍,突出了赞美对象——行道树的高大形象,但未免有些突兀,也使作者委婉曲折的写作心境荡然无存。
同样,在文末也有两处较大的删除:(变体部分为删节)
落雨的时分也许是我们最快乐的,雨水为我们带来故人的消息,在想象中又将我们带回那无忧的故乡。我们就在雨里哭泣着,我们一直深爱着那里的生活——虽然我们放弃了它。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
故事说完了,四下寂然,一则既没有情节也没有穿插的故事,可是,我听到它们深深的叹息。我知道,那故事至少感动了它们自己,然后,我又听到了另一声更深的叹息——我知道,那是我自己的。
行道树是伟大的,它们为了神圣的事业牺牲了自己舒适的环境,移居到城市,并深深地扎根于这片本不属于自己的土地。它们无怨无悔地耗尽自己的青春年华,承受着常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它们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高、大、全的人物,它们也有自己当初的梦,它们也怀念曾经生养过它们的大森林,它们也在睡梦里思念过故乡。因此,当雨水拂过它们的头顶,散落在它们的肩膀上,给它们带来久违的清新的泥土气息时,它们就会想起家人。这片刻的落雨时分成了它们在城市里寂寞而孤独生活中唯一快乐的插曲。这段内心独白分明是它们至情至性的体现啊!
当“我”用心聆听了它们的不被人所知的心声后,“我”的思绪随之飞扬:它们的故事中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它们的宣言中也没有高亢激扬的乐调,它们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它们的叹息中包含了不被人理解的苦痛。“我”对它们的理解和同情,除了“另一声更深的叹息”外,还能有什么比这更好的表达形式呢?
在文章首尾这几处进行大幅度地删除之后,课文以“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起笔,以“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结束。这样改动之后, 固然使文章做到了严格意义上的首尾呼应,结构依然完整,但在情感的抒发中却大相径庭。
抒情主人公隐没了。由她一个人聆听到的行道树的内心对话,此时却成了行道树向世人发出的宣言。作者的悲与欢、情与怨已经被摒弃在一边。唯有行道树高亢的自白响彻全文。“细微的感受、情绪的流动”本是张晓风散文创作中的一个闪亮之点却也因此而被行道树高大的身躯所掩盖。是该删了原文中的“我”吗?是该让这个多愁善感的抒情主人公让位于我们本该歌颂赞美学习的对象——有着默默奉献精神的“行道树”吗?
掩卷思考,我只听见另一声更深的叹息——我知道,那是我自己的。
7.有关课文的解读
《行道树》解读
王春燕
《行道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作者将目光投注到平凡而普通的物象——行道树的身上,赋予它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用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言,道尽了作为奉献者的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全文466个字,却蕴涵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索与感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对生命的新鲜感受和深刻体验。
一、生命的价值在于勇于接受命运的挑战
作为树,它们的家本来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那儿空气清新,树香袭人;它们本应像同伴那样在家中“吸露”,“玩凉凉的云”,听小鸟唱歌,看日升日落,云卷云舒,过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可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它们离开了家,离开了同伴,“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成了一列行道树,这个它们没有想到——“竟然”,它们也曾为此而悲——“这无疑是一种堕落”,但是它不需要别人的同情,勇敢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并把它作为自己的选择——“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做出这种选择是艰难的,惟其艰难,才更体现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勇于接受命运的挑战,不屈服于它。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当你处于不可选择的境地时,勇敢地接受它吧,那样你的生命将拒绝平庸。
二、生命的价值在承受痛苦与磨难中体现
选择了行道树的生活,就意味着奉献与牺牲,就注定要承受更多的痛苦——外在的和内心的。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惟一的装饰“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没有了往日青翠的外衣,这是外表变化带来的痛苦。白天,它们默默迎接朝阳,奉献清新的空气,阻挡风沙的侵袭,没有人在意这些,更没人了解它们的奉献。夜幕降临,当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时它们却“在寂静里”;当整个城市里“红灯绿酒”时,它们却静立在“黑暗里”,两相对比,使行道树们付出却得不到人们认可的痛苦和孤独之感更加强烈。当整个城市喧嚣退尽,人们酣然入梦时,它们仍处在痛苦的煎熬中,“牙龈咬得酸痛”一直到天亮,这是漫长的煎熬啊,然而痛苦是一种磨练,更是一种考验,只会使它们意志更加坚强,信念更加坚定,因为它们知道,自己选择做行道树,为城市奉献一切这是神圣的事业。“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不是吗?惟其经历太多的痛苦与磨难,才更加凸显了它们奉献精神的可贵。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基督不同于世人的,岂不正是那双钉痕宛在的受伤手掌吗?”(《只因为年轻啊》,张晓风)
三、生命的价值在于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行道树们虽然饱受痛苦的煎熬,但它们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默默地奉献着,牺牲着:“当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时,它们精神抖擞地站成一列,为城市迎接第一缕曙光;“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但它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当别人为它们作行道树而大抱同情时,它们却了无遗憾地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天献出浓阴”,在冬天蓄积能量,等待来年春天的繁茂与葱茏,既然选择了,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并把自己全部奉献出去,这是它们的执著追求,因为它们知道,神圣的事业总是要付出代价、做出牺牲的,它们以无私奉献为自己神圣的职责。如果别人都不迎接太阳,“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它们把以无私奉献造福于人类作为最大的快乐,能使“一个早起的孩子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是它们最“自豪的时刻”。因为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因而才使它们的奉献更有意义,更显珍贵。奉献的过程是痛苦的,奉献的结果却是快乐的。
《行道树》正是通过“行道树”这一平凡物象的描写,形象地阐释了生命价值的三个层面:勇于接受命运的挑战,勇于承受痛苦和磨难,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从而使文章具有理性的光辉,给人一种哲学的美感。
8.拓展阅读
林 木 篇
张晓风
白 千 层
在匆忙的校园里走着,忽然,我的脚步停了下来。
“白千层”,那个小木牌上这样写着。小木牌后面是一株很粗壮很高大的树。它奇异的名字吸引着我,使我感动不已。
它必定已经生长很多年了,那种漠然的神色、孤高的气象,竟有些像白发斑驳的哲人了。
它有一种很特殊的树干,绵软的,细韧的,一层比一层更洁白动人。
必定有许多坏孩子已经剥过它的干子了,那些伤痕很清楚地挂着。只是整个树干仍然挺立得笔直,表皮被撕裂的地方显出第二层的白色,恍惚在向人说明一种深奥的意思。
一千层白色,一千层纯洁的心迹,这是一种怎样的哲学啊!冷酷的摧残从没有给它带来什么,所有的,只是让世人看到更深一层的坦诚罢了。
在我们人类的森林里,是否也有这样一株树呢?
相 思 树
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喜欢那一片细细碎碎的浓绿。每次坐在树下望天,那些刀形的小叶忽然在微风里活跃起来,像一些熙熙攘攘的船,航在青天的大海里,不用桨也不用楫,只是那样无所谓地飘浮着。
有时走到密密的相思林里,太阳的光屑细细地筛了下来,在看不见的枝桠间,有一只淘气的鸟儿在叫着。那时候就只想找一段粗粗的树根为枕,静静地借草而眠。并且猜测醒来的时候,阳光会堆积得多厚。
有一次,一位从乡间来的朋友提起相思树,他说:“那是一种很致密的木材,烧过以后是最好的木炭呢,叫做相思炭。”
我望着他,因激动而沉默了。相思炭!怎样美好的名字,“化作焦炭也相思”,一种怎样的诗情啊!
以后,每次看见那细细密密的叶子,心里不知怎么总是深深地感动着。
每一棵树都是一个奇迹,不是吗?
梧 桐
其实,真正高大古老的梧桐木,我是没有见过的。
也许由于没有见过,它的身影在我心中便显得愈发高大了。有时,打开窗子,面对着满山蓊郁的林木,我的眼睛便开始在那片翠绿中寻找一株完全不同的梧桐,可是,它不在那里。
想象中,它应该生长在冷冷的山阴里,孤独地望着蓝天,并且试着用枝干去摩挲过往的白云。在离它不远的地方有山泉的细响,泠泠如一曲琴音。渐渐地,那些琴音嵌在它的年轮里,使得梧桐木成为最完美的音乐木材。
我没有听过梧桐所制的古琴,事实上我们的时代也无法再出现一双操琴的手了。但想象中,那种空灵而飘渺的琴韵仍然从不可知的方向来了,并且在我梦的幽谷里低回着。
我又总是想起庄子所引以自喻的凤鸟鵷鶵,“夫鵷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一想到那金羽的凤鸟,栖息在那高大的梧桐树上,我就无法不兴奋。当然,我也没有见过鵷鶵,但我却深深地爱着它,爱它那种非梧桐不止的高洁,那种不苟于乱世的逸风。
然而,何处是我可以栖止的梧桐呢?
它必定存在着,我想——虽然我至今还没有寻到它,但每当我的眼睛在窗外重重叠叠的峦嶂里搜索的时候,我就十分确切地相信,它必定正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作品分析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图文]《行道树》教学设计,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教学实录 |
下一篇文章: 《第一次真好》教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