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非集》等。至今已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
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作家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她的创作来源于自身的体验,身边的一草一木,无一不牵动着她敏锐的观察和源源不断的创作。而她的创作又不拘泥于自身的体验。在女性写作的细腻中,揉合了刚毅和深沉的独特元素。使她的作品流动着生活的元气,又充溢着艺术的才气,读之如饮不加糖的黑咖啡,主题丰富,苦甜交织,意味久远。
作家张晓风近照
2.作家张晓风大陆行
张晓风的寻根之旅
傅宁军
当“江苏籍台湾作家采风活动”开启之时,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再一次越过海峡,回到江苏故土。她是在职教授,以往到大陆多半是利用寒暑假,而这次是请假来的。虽然只有10天时间,张晓风深感不虚此行。她不仅和其他台湾作家一起,面对面地与江苏台港文学研究专家学者交流,参观游览了南京、无锡、苏州,而且还独自去了徐州,寻找“心向往之”的小张庄,那是她的祖辈居住过的地方。
在江苏学者与台湾作家的座谈会上,张晓风侃侃而谈。她的发言动了真情:“江苏是我的祖籍,不过如果有人问我,有没有比江苏更属于我的地方,有的,那就是中国的文字。其实我更愿意讲的是,我来自于方块字的世界。”
张晓风提到了西安,那是她第一次应邀到“长安城”,她没有想到,她和她的同行者遇上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当西安的人请她讲话的时候,她竟然坦率地说,她不太接受欢迎这两个字。“欢迎的话,我是客人,你是主人,你欢迎我到这个城市来。可是长安城,我很熟很熟的,你不要欢迎我,我一直就没离开过。因为唐诗的关系,我与李白、杜甫等诗人的对话,比我平时跟我的邻居说得还要多呢。”
谈起她所挚爱的文学时,张晓风对于现状有太多的感慨和忧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很多的东西,但决不可以失去文学。”说着说着,她就哽噎了,“文学可以让人清醒,它能够抵御灾难。拥有这个力量,就能跨越政治造成的隔阂……”她流着泪说出这番话,拨动着听众的心弦,全场响起了掌声。
在场的一位南京的教授说,当大陆有的作家热衷于“玩文学”的时候,台湾却有张晓风这样的作家,仍然在忧国忧民,不能不令人感动,并且生出几分敬意。
“江苏籍台湾作家采风活动”最后一天,其他台湾作家已踏上归程,张晓风才从徐州赶到南京。那天晚上,笔者去凤凰台饭店,把在台湾拍摄的张晓风电视录像片送给她。在张晓风住的房间,我见到张晓风的妈妈,87岁的谢庆欧老太太。原来张晓风这次回江苏,与老母亲同行,老母亲也就成了她的“历史顾问”。老人家头脑清晰,谈吐自如,只是耳朵略有些背。她告诉我,她和张晓风的父亲都是徐州人,1949年到台湾,一别40多年,直到90年代,张晓风父亲生病在床,眼看走回家的可能性不大了,家里人请了护士,用轮椅推着他,两位老人家才回了一趟徐州老家。相隔两年,张晓风父亲去世了,张妈妈欣慰的是,老伴生前总算看到了故土。
对于徐州老家,张晓风只是听老人说过,以前并没有机会去过。张妈妈告诉我:“晓风老是问我,在大陆什么地方住过,拿着小本子记。前几年,我的脑子好使,哪一年哪一月,都能说得出来。”
刚刚结束的徐州之行,在张晓风来说,是一次“寻根之旅”。尽管主办单位把采风活动的日程安排得很满,徐州师范学院请她去讲课,她还是欣然从命。这中间夹杂了一点“私心”,就是想回一趟小张庄,那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小村子。在台湾的亲友曾劝她不要去找了,她也没有在那里生长过,但她总觉得,那里与她有割舍不断的联系。
“乡下的路很难走,车子开得很慢。加上是周末,遇上有人结婚办喜事,路上老是被堵住。”张晓风的思绪,还停留在秋天的徐淮大地上。“后来,总算找到了小张庄。我找姓张的人,那个村子里的人都跑出来了。我说我的父亲是谁,爷爷是谁,一位姓张的老人说,我见过你爷爷,他在村里教过私塾。我爷爷活着的话,应该有120岁了。那里原先很穷,我爷爷怎么念的书,跟谁念的书,就不知道了。”
在乡亲们的指点之下,张晓风走进邻近的一片坟地,终于看到了她家的祖坟,她在祖坟前面鞠了三个躬。在小张庄的村旁,有几片绿叶茂盛的萝卜地。张晓风向旁边的人说起,父亲说过小张庄的萝卜真好吃。那片萝卜地的主人听到了,马上拔了一棵红萝卜,擦去泥巴送给张晓风。还有一位妇女跑回家去,拿来了3个洗干净的绿萝卜,也送给张晓风。“其实不需要这么多萝卜的,可是他们的心情,让我很感动。”
让张晓风同样感动的,是老家的学子。张晓风在徐州师院讲课的那天,正是周末,本来学院是放假的,听说张晓风远道而来,同学们都自动地留在校园里,礼堂的座位坐满了,连走廊上也站着人。张晓风是著名作家,也是中文教授。她在台湾阳明大学教中国文学。在她看来,中国传统文学深厚而悠远,不能够割断。对中国人而言,不是考试或谋生的某种需要,而是溶入血肉的精神所在。
“其实,这等于是个继承权。”张晓风语气轻缓,却带着沉重的思考,“我是中国人,我有唐诗宋词的继承权。如果是钱财,很多人会争了。可是唐诗宋词,我们祖先留下这么好的传统文化,为什么不想要?为什么不继承?”
3.作家眼中的作家张晓风
张晓风:透视平常的慧眼
傅宁军
大自然的风光是有灵性的,充满着诗情画意。不过,在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眼中的人际交往,也是一道可以与山水相媲美的风景线。她热爱自然,更热爱人生,写下了一篇篇享誉海峡两岸的美丽文章。
神奇来自于挚爱
因为张晓风在台湾是名作家,她的“写作小屋”自然也有了名,在不少报刊版面上露过面。虽然她在这里接待的记者挺多的,但从祖国大陆来拜访的,我们还是第一拨。当初,张晓风把两个孩子都送入大学后,决计把更多心思放在写作上,提出在她和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