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料《纸船》教学设计 博罗县福田中学 刘三根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3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揣摩语言,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难点: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1.查字典解决生字词,完成课后“读一读,写一写”;2.自折纸船若干,准备课堂上交流。3.上图书馆或互联网(教师事先做好网络课件放在网上,让学生去查阅,以提高效率,笔者所做课件放在本人网站“中国基础教育语文空中课堂”的“飞天教室”里——http://211.90.115.222/yuwen/,学生简单注册就可进入“课程”),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 教师:1.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2.制作课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这是一曲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的呼唤。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寄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设计思路 本设计力求为学生营造这样的一个课堂:民主、自由、开放,充满真情、充满诗情画意。据此,找到一个制高点:诗歌评改会。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在一个充满着真诚和爱、信任与希望、创新与追求的具有批判意识的平等对话的气氛中,独立面对文本,自由地发现、质疑、思考和总结,在对话中发挥个体的思维潜能,“展示其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学会方法,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双方互为主体”。最后,引导根据自己生活体验,仿写诗歌,表达自己对亲人的真情。在对话过程中,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逐步走进思念走进作者的纯真美好的感情世界。本设计分五个版块:①导入新课,激发兴趣②朗读诗歌,整体感悟③研讨赏析,合作探究④体验与反思⑤拓展与延伸。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让出示自己在课前制作的纸船,进行一番评价后,问:同学们,你现最想把这只纸船送给谁?此时你最想对他(她)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学生情感激发上来后,随机导入:同学们,你可知道这只小小的纸船曾经载着一位游子对母亲的深切的思念?她就是已故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1923年秋,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故土和母亲的浩瀚的太平洋上的孤舟里,冰心含着热泪,满怀深情地叠着一只又一只纸船,然后抛到海里,她总希望有一只能够漂到日夜思念的母亲的身边。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让我们一同随着纸船,伴着著名播音员丁建华的朗读声,漂洋过海,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启动多媒体课件:FLASH配乐朗诵) [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1. 出示学习目标。(展示多媒体课件) 2. 介绍作者。(展示图文课件,主持人上讲台朗读,学生交流预习成果。) 3. 指导朗读。1923年,二十三岁的冰心第一次离家到美国求学,在茫茫的太平洋上,她非常非常想念妈妈,于是情不自禁写下了这首小诗。让我们一起再一次跟随播音员朗诵,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对祖国的赤子情怀。要求注意停顿、节奏、重音。(展示多媒体课件。) 4. 反复诵读最后一节,充分体会诗人情感。(先全体读,后四人小组轮流读,再个别读。教师指导朗诵节奏——缓慢而深情地读出诗人遥远的思念之情。) [研讨赏析,合作探究] 1.展示冰心奶奶的“信”。 冰心奶奶是一位世纪老人,她一直活到99岁。1999年,也就是她生命的最后一年,她得知《纸船》将被选入新课标实验教材,她非常高兴,于是就给全国小朋友写了一封信,叫《又寄小读者》,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封信的内容?(学生应答后展示课件,主持朗读全信内容——大意说得知《纸船》将被选入新课标教材心里非常高兴,但因当时的年轻等原因,有不少地方还值得推敲,愿和全国的小朋友们一起评改。) 2.小组讨论。四人一组,揣摩诗的语言。教师巡视并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 3.全班交流。学生主持人上台主持,教师到学生中间参与讨论。在学生对“抛”、“舟”、“流”、“她”、“你”等词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能否在‘载着’和‘归去’中间添加适当的词语?(讨论交流,课件展示参考答案,学生诵读。) [体验与反思] 1.仿写诗歌。同学们,因为大家有一颗热爱母亲的心,所以你们读懂了冰心奶奶对母亲的爱。那么,除了热爱母亲,你们还热爱一些什么?(学生发言) 冰心奶奶把爱折成了纸船寄托对母亲的思念,那么同学们,你们又可以把你们的爱折成什么呢?生活中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让它们来表达你们心中的爱吧!(展示多媒体课件,学生在音乐声中按课件的提示要求进行仿写) 2.交流作品。学生交流后,教师说:同学们,你们的真情深深打动了我,我忍不住想要告诉你们,冰心奶奶的信实际上是来自于天堂。信是杜撰的,但老师的感动是真的。老师感动于同学们有一颗感受爱感受诗歌的真诚热烈的童心,更感动于同学们挑战名家挑战自我的勇气与信心。亲爱的同学们,倘若你在梦中看见一支很小的彩色小船儿,请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们亲爱的刘老师用爱与诗的精魂叠的,万水千山,求它带去老师的希望和寄托。(多媒体展示) [拓展与延伸] 课后完成:1.比较《金色花》和《纸船》。2.阅读《繁星》《春水》。3.进入“飞天教室”,在“课程”组里阅读《纸船》相关的其它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性学习,在“讨论”组继续就《纸船》发表感想,在“聊天”组里继续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在“作业”组完成相关练习。(课件展示) 【教学体会】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怎样的呢?新课标要求教育者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素养、科学精神,那什么是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呢?它的内涵很多,如:理性、自由、民主、公正、创新、合作、开放、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等等,而它的核心就是怀疑、批判、创新(独立思考和探索),不迷信专家,不迷信权威;它情感内核是真情、激情、柔情,是良知、勇气、正义、道德感。批判和创造不是让学生变得桀骜不驯、睚眦必报,而是让学生因为视野的开阔、心灵的丰润、表达的流畅而越发悲天悯人、善感多思。创新的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问题的课堂、情感的课堂。 在设计《纸船》的时候,我努力营造这样一个课堂:民主、自由、开放,充满真情、充满诗情画意;在一个充满着真诚和爱、信任与希望、创新与追求的具有批判意识的平等对话的气氛中,独立面对文本,自由地发现、质疑、思考和总结,在对话中发挥个体的思维潜能,“展示其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学会方法,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正如北京教育学院苏立康教授所说:只有教师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的地位上,他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只有教师真正认识到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对话实现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他才能从这一理念出发来设计教学;只有教师把阅读过程看作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同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他才会去寻找课文内容的共鸣点,并且选择最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在《纸船》的设计中,我找到的这个“共鸣点”就是冰心奶奶的“信”,有了“共鸣点”还要找到相当巧妙的表现承载方式,也就是“制高点”,即本设计中的“现场诗歌评改会”。 《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