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人眼看不见的光
苏科版《3.2人眼看不见的光》新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红外线、紫外线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光。
(2)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2)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红外线、紫外线的存在
教学难点:红外线、紫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防止紫外线过量照射给人们带来灾害。
[教具和学具]:三棱镜、白纸、温度计、墨水等
[课堂类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新课引
复习:
1白光或太阳光会分解成哪七种颜色光?
2、色光的三原光是什么?颜料的三原光是什么?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规律是否相同?
3、什么叫光能?光能转化为内能、电能、化学能。
引入:
提出问题,除了七色光外,有无其它光存在呢?
进行新课:
师生共同探究:
猜想:
提问:冬天人们为什么穿深色衣服,夏天为什么穿浅色衣服呢?
按照图3—17实验,先将温度计放在红光、紫外上读出示数,再将温度计分别放在红光、紫光外侧分别读出示数(将温度计玻璃泡涂成黑色)
4、将实验数据分析和小结:
实验完毕,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
5、概念:(1)可见光:人眼能感觉到特定频率范围内的光,叫可见光。
(2)不可见光:人眼无法觉察到的光叫不可见光。
(3)红外线:太阳光中色散区域红光外侧的不可见光叫红外线,红外线能使被照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太阳的热主要通过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
红外线的应用:
(1)红外线探测器
(2)红外线照相机
(3)红外夜视仪
7、紫外线
(1)紫外线:在红光外侧存在红外线,那么紫光外侧是否也存在某种不可见光?在紫光外侧存在人眼看不见光叫紫外线。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它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2)紫外线的应用:
①用紫外灯灭菌
②验钞机:是利用荧光物质在紫外线照射下能发光的原理制成的。
适当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益,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它能引发白内障,导致皮肤过早老,甚至发生癌变,电焊工人在焊按时戴上防护罩以防紫外线伤害。
环保话题:紫外线与臭氧层。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作业:
1、____叫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属于____光。
2、太阳的热主要以_____形式传送到地球上的。
3、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____效应,物体辐射红外线的本领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
4、紫外线是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的,它的最显著的特性是能使 ,根据这一原理可制成验钞机。
天气预报中常出现的“紫外线指数”,各种防紫外线用品上标明的防晒指数,它的含义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作用?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课本“WWW”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方案3.2人眼看不见的光 教学资料九年级语文上:《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二、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三、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 (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第二课时
(一)讨论: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用胡屠户的语言、行动说明) 2.胡屠户是怎样一个人? 3.张乡绅为什么对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 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二)学习、讨论作品写作特点 1.你认为这篇课文中哪儿的描写特别精彩?(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2.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①指导学生讨论练习五,体会夸张的讽刺效果。 ②“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的,有何作用? ③文中还有何处是夸张? 3.本文的讽刺与《孔乙己》一文的讽刺有什么不同? 4.本文还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主要体现在哪儿? (两点:①范进中举前后的社会地位;②胡屠户对待范进前后的态度。) 5.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范进先贱后贵,胡屠户前倨后恭,这种对比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九年级语文上:《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教育资源 教学资料《从互联网上下载信息》小学信息技术说课教案
一、说教材 《从互联网上下载信息》是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网络世界”,“第三章网上搜索”中的第二块内容。本章内容分3课时。《从互联网上下载信息》是在学生熟知了网络基础知识,互联网中的常见术语,IE的基本设置以及熟练掌握了通过关键词,利用搜索引擎方便快速地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展开的第2课时的教学。在本课时中,学生通过完成特定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巩固了第一课时中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理解搜索引擎及关键词,同时也有机地形成了学生对现有的信息进行分类、筛选、组合以及鉴别的能力。(注:本课原题目称之为《下载软件》,主要内容为从http、ftp站点下载软件,教材中关于下载问题讲的比较零散,我是将此内容作为一个专题来讲的,命名为从互联网上下载信息)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理解下载的作用和意义; 能力目标:基本掌握下载的四种方式,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在学习中探究规律,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高中学习生活的情感 重点:四种下载方式 难点:四种下载方式和小组的配合 二、说教法 教师在占用课堂时间较少(大约是30%)的情况下,采用演示法、讲解法、指导法,以任务驱动模式来达到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教法中适时地给予学生启示。 三、说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实际操作、探究学习等方式,逐步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采用“小组制”,目的是考虑到整个班级水平差异,分8-10个小组,在每组中设立一位计算机水平相对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这组学生的答疑和管理这组的纪律等工作,这样不但能分担教师的负担,而且能让更多的学生当堂掌握知识,并且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在发挥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同时也使得本组学生的配合更加默契,也为今后的网页设计中的小组合作打下基础。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首先,在大屏幕展示一个电子课文网页,(关于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有教学过程、练习题及答案) 创设一个情景:因为我们在学习此过程中的时候有些同学对这部分知识理解的不透彻,或需加深理解,有些同学需要找一些练习题来做,-------引出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和资料的保存整理 (二)新课 1、介绍“下载”的概念 下载:把互联网中的有关的信息资源保存到自己计算机的过程 2、四种下载的方式 (1)保存网页:注意保存时的类型(WEB页,全部;WEB档案,单一文件;网页,仅HTML和文本文件),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类型 (2)保存图形:最好能重命名 (3)保存文字:注意保存的载体为一些字处理软件,易犯的错误为选中文字并复制后,在资源管理器窗口中直接粘贴。 (4)下载文件:注意“在文件的当前位置打开”的含义 方法一:左键单击 方法二:右键->目标另存为 方法三:下载工具,网际快车 *教师演示四种下载方式,其中下载文件只演示前两种方法,后一种方法只简单提及,由学生自行探索。 *学生完成任务:利用搜索引擎,查找并下载有关“三角函数方面的资料” 要求:(1)、由小组合作完成; (2)、建议的分工模式:组长负责建立共享文件夹,各组员将收集到并经过筛选、整理等处理的信息存入此文件夹中,最后由组长负责合成。软件不限 *学生代表演示资料 3、总结学生演示内容并补充讲解 (1)归纳法,尤其要对教学难点进行讲解,并得出结论 (2)信息的搜索、筛选、整理和汇总的要点与注意点 (3)小组合作的配合 如还有时间:可让学生在互联网中找一些喜欢听的歌曲下载 一、 说教材 《文字的剪切和复制》这一课是科学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实验教材《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下)的第四课,这一课分两课时。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学生提高文字编辑效率的重点、建立电子小报的基础。根据教材的目的和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使学生认识理解剪切和复制的方法。 2、 理解剪切和复制的区别。 能力目标: 1、 掌握对文本进行选取、移动和复制操作。 2、 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学会自学的方法。 3、 初步培养学生综合编辑的能力。 情感目标: 鼓励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本的移动与复制的操作技能。 难点:复制与剪切的区别。 二、 说学生 四年级小学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玩、好问、好奇,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对具体的操作较容易接受,对通俗易懂的语言比较容易理解。在学习本课之前,他们已学会输入文字、对菜单和工具栏进行操作、文字插入和删除操作。 三、 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本课综合选用讲练结合、启发式教学、演示法等教学方法,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把“自主学习——尝试”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信息技术学生操作性很强的特点,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及时做相应的练习,以巩固所学内容。在理解剪切和复制的区别时,我用动画课件来演示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在这节课中我注重学生思考和实践操作,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小组合作来解决自己所碰到的问题。本课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激发他们积极参加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媒体 1、 学习材料和资源:绕口令、Flash课件。 2、 设备:多媒体教学软件、投影仪。 五、说设计 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三)解决学生质疑、突破难点 (四)练习巩固、体验乐趣 具体阐述: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首先我用投影仪展示绕口令“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组织大家来玩游戏——说话和打字的速度哪个更快?在游戏中,选两名学生进行绕口令,其余同学观察老师用电脑输入绕口令。由游戏结果可引入本课课题——文本的移动与复制。 [教学意图] 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告诉他们本课学习的内容和任务。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围绕教学目标,我带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新的知识。 (1)在对一段文字进行复制操作之前,首先要选定这段文字。提问学生知道怎样选定文字?用什么方法来选取?有哪些的方法?让大家参照书上内容。两个同学一组互相讨论学习。从理解到实践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可能会有困难,然后由我用简要的词语阐述操作步骤、示范讲解,并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在文本区再次单击鼠标左键可以取消选定。然后,让学生打开文件名为“任务书”的文档,以报听写的形式选中自己听到的词语或句子,并注意学生反馈。 (2)由于我事先故意将绕口令个别词语或句子顺序颠倒,学生在刚才的“报听写”中可能已经发现这个问题,或者由我提示学生,请求学生该怎么办?用什么方法解决?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已掌握文字插入和删除,他们可能会说先删除后插入的方法。然后我用板书来提示文本移动的步骤:选取文本——剪切——光标定位——粘贴,并演示说明“剪切”和“粘贴”功能都在“编辑”菜单里。让学生尝试操作,老师巡视观察,适当指点。提问学生还有哪些方法,比如使用菜单、常用工具栏中的按钮、右键等。 (3)既然文字已经修改正确了,现在我们就可以复制了。板书出示文本复制的步骤,通过板书上文本移动和复制的步骤相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操作。提问学生,文本的复制是否也能象移动那样有多种方法。 [教学意图] 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新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通过练习,加强学生的操作,从反馈中我也了解学生对文本选取的掌握程度。 (三)解决学生质疑、突破难点 小学生好奇心很强,对新事物会有很多疑问,我让学生自由发问所碰到的问题,并针对他们的问题进行解答。提问大家绕口令进行剪切和复制的操作,在没有进行粘贴之前,计算机把绕口令放在哪里?文本的剪切与复制有什么区别?接着我用一个Flash动画课件来展示:文本移动过程就象一本书放在书包里从家里带到学校一样,而复制就象印章一样,先把文字刻在印章上,然后印章就可以不断盖出相同的文字。也就是说,书包和印章都起到一个中转站作用,电脑里的这个中转站我们是看不到的,这就是所谓的“剪贴板”。剪切是删除选中的模块,并把此模块放在剪贴板中。复制是把选中的模块放在剪贴板中,不删除任河内容。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教学意图] 让学生自由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通过书包和印章的形象比喻,引导学生认识“剪贴板”的作用,突破教学难点。 (四)练习巩固、体验乐趣 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两个任务:第一、将26个字母按字母顺序排列(用鼠标完成),第二、综合运用文字移动和复制操作,按照书上第31页,把《电脑歌》补充完整,并将完成的任务保存在“网上邻居/teacher/‘我完成了’文件夹”。这环节中,有一部分同学可能先完成,让他们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教学意图] 鼓励学生将自己探索到的、通过自学等得到的知识,主动地运用到新问题的解决上,巩固文字移动和复制操作。将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直接用投影仪显示,使完成任务的同学感到自豪,同时激励还没完成任务的同学。初步培养学生综合编辑的能力。 六、说小结 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中,掌握知识点,培养自学能力。因为信息技术知识在不断更新,所以我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强调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放到首位,提高综合运用能力。老师利用板书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总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可以完成了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掌握了移动与复制文本的操作方法及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大胆探索、相互协作的精神。 (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从互联网上下载信息》小学信息技术说课教案教育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