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旅游”
教学目标:
1、能把自己见到的风景名胜与大家共享。
2、积极参与交际,把自己的所见讲清楚。
3、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并能获得知识,感受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把自己见到的风景名胜讲清楚。
教学准备:
课件、风景名胜图片、风景名胜文字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施教时间:10.13
教学过程:
一、课件引入,激发兴趣
有位同学一开学就告诉我,暑假里,他看见了长城,觉得长城真雄伟啊。还把自己拍摄的北京风光给带来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课件配乐北京风光图)。
2、学生欣赏,谈看后的感受。
3、还有哪些小朋友知道哪些地方的风光呢?指名说
4、看来小朋友们看到的还真不少,不过,我们都不可能像小明那样把自己看到的拍摄下来给大家看,但很多同学都把自己看到的风景图片或资料带来了,怎样才能让同学分享到你的快乐呢?
二、 创设情景,小组交流
1、出主意:如何才能让大家分享到你看到的。
2、把同学们刚才说的归纳出来,我们可以这样做:由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每组的成员轮流当“导游”,向大家介绍你看到的风景是什么样的。一会我们在小组内选出最佳“导游”,在全班做介绍。
3、出示交流要求:
(1)、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
(2)、把景点最美的地方介绍清楚。
(3)听的同学要专心,不明白的及时提出来让“导游”解答。
4、自由组成小组,每个成员轮流当“导游”介绍。有图片的在介绍时把图片展示给大家看。
5、小组内推选出最佳“导游”。
三、展示交流,评选最佳“导游”
1、每个组的最佳“导游”上台为为全班介绍。(有图片的放在展示台上让大家看)
2、评价:他们介绍得怎么样?
3、对于他们介绍到的景点,你还有哪些问题想知道得更清楚?请向“导游”提出,让他们及时解答。
4、给他们佩带上“最佳导游”牌子。
5、老师扮作记者现场采访:被评为“最佳导游”有何感想?你这些知识是从哪里来的?
四、小结
个人创意增减:
在小组交流中: 1、 读题目要求,明确口语交际的内容。 2、 准备好风景名胜的资料。 3、 展示资料,选择伙伴。 (1) 说自己介绍的风景名胜是哪里,相同的学生结为一个“旅游团”。 (2) 完成分组。 4、 分组交流: (1) 小组同学商量选择交流的方式。 ①“导游”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和知道的情况,“游客”提问,“导游”解答。 ②“导游”在介绍的过程中,“游客”随时提问,导游灵活安排介绍和答问两方面的内容。 ③游客先提问,导游一一作答,然后“导游”再介绍游客没有问到而自己觉得有必要介绍的情况。 (2) 各组代表在全班介绍风景名胜。 (3) 其他小组自由提问。 (4) 评选“最佳导游”和“最受欢迎的游客”。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生活给口语交际提供了活的源泉,精心创设符合交际的情景,利于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教学中我把日积月累中的内容与口语交际进行有机地整合,并遵循低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借助大量的图片把语言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并充分利用文中的词语,让每一个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感受语文的乐趣。生活的再现,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情绪也会因此变得高涨起来,参与的积极性会被激发出来。实现生生、师生、人景互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体现口语交际的得体性。
周四将进行“我是小导游”的评比,请孩子们选择自己旅游过的一个景点,结合自己的感受介绍该景点的特点,如有小故事的也可以结合背后的来历和故事,时间为两分钟以内。如果能把相关的图片和照片制作成PPT结合介绍,效果就更好了!附上导游词的模板,供孩子们参考学习,相信你们有更棒的创意!
黄山导游词
小朋友们,大朋友们:
大家好!我叫林小红,大家可以叫我林导,也可以叫我小林。(进行了自我介绍) (欢迎大家来到黄山游玩。(点明了游览的地点)
黄山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
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奇松排在第一。松树是从坚硬的岩石上长出来的。它们长在峰顶,长在悬崖峭壁上,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其中最有名的是迎客松,它斜伸的树枝,如同一只手欢迎宾客的到来。(突出了迎客松)
黄山的怪石很多,这些石头奇形怪状,有的像老鹰,有的像小狗,活灵活现。(强调了石头的千姿百态)看,这就是最有名的猴子观海。这块石头犹如一只猴子在山上蹲着,看着茫茫的云海。(详细介绍了猴子观海)。
记得上次我与爸爸妈妈去黄山旅游,我们还在凌晨4点起床去看日出呢!凌晨5点左右我们看到了那红红的太阳从海平面上慢慢升起,把整个海面都染红了,那场面可真壮观!(介绍自己的游览经历)
小朋友们,黄山的介绍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头尾照应,注意了文明礼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