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五人墓碑记 教案和实录

”含有“回旋轻捷如鹘”的意思。回纥长期过着游牧生活,“居无恒所,随水流移,善骑射”。回纥人使用突厥语、突厥文,已发现的三通回纥可汗碑,碑铭就有突厥文。在文化上,回纥人深受突厥的影响,风俗与突厥相近。8世纪中期,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回纥有了农业、商业,开始建筑城市和宫室,考古工作者发现回纥人使用的铁犁铧,出现了犁壁,可见农业已发展至相当水平。在漠北有若干城郭是属于回纥汗国时期建造的,例如色楞格河畔的富贵城,鄂尔浑河畔的哈剌巴剌合孙。后者是回纥汗国的都城,城址占地25平方公里,废墟上还残存着城堡土墙及堡中的浴池残迹。城堡的墙垣现在残存的还高达10米。碉楼高达12米,城堡中心耸立着望楼,高达14米。发掘出来的宫廷建筑物,属唐朝中原地区的风格。回纥贵族既习惯于城市生活,这就为后来在西域定居打下了基础。《九姓回纥可汗碑》碑文用古回纥文、汉文、突厥文三种文字,证明回纥人民已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回纥采用了开元历,直到西迁后仍继续使用。  
  回纥的强大与西迁
  唐初回纥受东突厥的统治。回纥人曾在其首领菩萨的率领下,以5 000骑兵击破东突厥颉利可汗10万大军,对唐朝灭亡东突厥有很大帮助。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同唐的接触密切起来。天宝三年(744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了回纥各部,建立起东自黑龙江上游,西到阿尔泰山的强大汗国。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9世纪中期,回鹘内部发生严重的变乱,可汗和贵族之间进行了连续八九年的战争。又出现了严重的瘟疫和稀有的大雪,人畜死亡很多。居住在西北边的黠戞(xiá jiá)斯人乘机发动进攻,开成五年(840年)回鹘可汗被杀,政权瓦解,大部分回鹘人西迁:一支迁葱岭以西;一支迁河西走廊;一支迁西州。迁到西州的回鹘人曾建立高昌回鹘政权,后被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所降服,西州回鹘也改称“畏兀儿”,就是今天维吾尔族的先人。  
  唐与回纥的关系
  回纥汗国存在96年共13名可汗,其中12名接受了唐朝册封。安史之乱时回纥两次出兵援助唐政府。自唐肃宗的幼女宁国公主出嫁回纥可汗开始,唐朝前后三次将公主(宁国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嫁给其可汗。回纥吸取自匈奴以至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好比战争有利,始终遵循不同于任何漠北强国的态度来与唐建立关系。唐玄宗设边防节度使,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唐与回纥为邻,北方边境平静无事,双方建立了一种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
  唐与回纥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回纥经常用马匹交换唐的丝织品、茶叶和粮食,每年往往用几万匹马从唐朝换回几十万匹丝织品,并把其中的一部分转运中亚出售。
  双方在文化上相互交流。长安、洛阳汉人喜穿回鹘服装,出现“回鹘衣装回鹘马”的景象。  
  族的生活
  是一个居住在白山黑水间的古老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同中原内地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各部常以所居地的山水命名,如居住在粟末水(今松花江)流域的称粟末,居住在黑水(今黑龙江)一带的称黑水。他们依山负水,掘地为穴,架木复土,群聚而居。夏日出逐水,冬天入居穴中。大多以射猎为生,善养猪,富者有数百头,吃猪肉,穿猪皮。还经营一些原始农业,种植粟麦等,用米酿酒,饮之亦能醉人。7世纪中叶以后,形成黑水和粟末两大部,粟末部文化较高。  
  渤海国(海东盛国)
  隋唐之际,七大部落中以粟末最为强大。隋大业元年(605年),粟末首领突地稽率八部大众自夫余城(今吉林四平)西北内附于隋,被安置于柳城(今辽宁朝阳)一带。留在故地的粟末人在唐总章元年(668年)内迁营州(今辽宁朝阳)。圣历元年(698年),粟末首领大祚荣在东牟山(今吉林敦化东北)和奥娄河(今牡丹江上游)一带建立震国。大祚荣自立为震国王。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派郎将崔忻,以摄鸿胪卿的身份,敕持节宣慰使的名义,前往震国,册封大祚荣为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统辖的地区为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从此专称渤海。渤海正式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享有自治权的羁縻州。忽汗州都督府即渤海郡,是唐朝在东北地区设置的最高军政机构之一。宝应元年(762年),唐廷诏令渤海为国,以大钦茂(大祚荣之孙)为王,进检校太尉。从此,渤海与唐朝关系更加密切,不断遣使朝献。渤海国在辽太祖天显二年(926年)为辽所灭,先后传至15王,历229年。渤海的疆域,初限于的部分故地,“方二千里”。经过大祚荣、大武艺父子两代的扩充,疆域逐渐扩大。第十代宣王大仁秀(其四世祖野勃是大祚荣之弟),被称为渤海中兴之主,广开土宇,“南与新罗、与唐为界,东至海,西临契丹,东北至黑水,西北至室韦,地方五千里”(金毓黼《东北通史》,社会科学战线出版社1981年版),即包括今吉林、黑龙江、辽宁及俄罗斯滨海地区和朝鲜咸镜北道、南道、两江道、慈江道、平安道的全部或部分地区。首都初在“旧国”(今吉林敦化一带),唐天宝末迁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县东京城)。此后除唐贞元年间一度徙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外,一直定都于上京。渤海是以粟末为主体并有高丽、汉、突厥、契丹、室韦等民族在内的多民族政权。建国初期有编户十余万,人口数十万,后期人口逐渐增至三百万左右。从而获得了“海东盛国”的称誉。大钦茂时期,渤海政权仿效唐朝典章制度,在渤海建立三省六部,确定五京,推行京、府、州、县的郡县制度,军事上也仿唐十六卫制,有法律监狱等。  
  渤海与唐的关系
  渤海在政治上接受唐的封号和官职,成为唐廷藩臣。此后历世诸王继位都经唐廷的册立,终唐之世遣使朝唐一百数十次。其间除大武艺之世一度与唐发生军事冲突外,对唐始终和好。采用唐朝的政治军事制度。受中原先进生产技术的影响,社会经济显著发展,同内地贸易岁岁不绝。不断派遣诸生到长安太学“习识古今制度”,不少人在唐朝参加科举考试,有的考中进士。他们之中很多人,后来在渤海政府担任要职,大力传播中原文化。从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本国》的著名诗篇也可以看出,渤海与唐的亲密关系。诗中说:“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故国,佳句在中华。”渤海政权的建立,对于东北地区的开发以及东北各族和汉族的融合,都有推动作用。  
  南诏的统一
  唐朝时候,云南一带居住着很多少数民族,主要有白蛮和乌蛮,白蛮是白族的祖先,乌蛮是彝族的祖先。唐初,乌蛮不断向洱海地区侵入,征服了当地的白蛮,先后成立了六个诏(当地称王为诏,意即大首领大酋长。六诏即六个部落),其中蒙舍诏处于最南方,所以也称南诏。在吐蕃威胁下,五诏常依附吐蕃,南诏归附唐朝。在唐朝支持下,皮逻阁统一了六诏,征服当地各部落,并西败吐蕃。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封皮逻阁为云南王。第二年,皮逻阁徙居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定为国都,各种制度也相继形成,正式建立了南诏政权。南诏的统一,使洱海地区部落间长期的纷争结束了,有利于洱海地区各族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云南王成为唐朝在洱海地区统治的地方长官。通过这一措施来管理西南边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南诏与唐的关系
  南诏是一个奴隶主政权,和唐朝关系密切。国王继位都受唐册封。皮逻阁曾派他的孙子凤迦异到长安,唐玄宗把一个宗室女子嫁给他,并送给他许多文物和胡部、龟兹两个大乐队。在唐朝后期,南诏不断选送子弟到成都学习,50年中,总计不下千人。南诏一度攻入成都,掳去手工业工匠数万人,从此手工业发达起来,水平与蜀地不相上下。南诏城邑建筑也大多模仿唐朝,现存的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就是汉族工匠恭韬、微义设计建成的,在建筑艺术上有很高的价值。它是汉族、白族、彝族的祖先们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南诏共统治了165年,它的建立,促进了云南各族的融合,密切了边疆与中原的联系,开发了云南地区,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学术动态
  对“吐蕃”一词的由来的不同看法
  对“吐蕃”一词的由来,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汉文古文献的“吐蕃”一称,很可能是由我国北方最早使用文字的突厥人和突厥语言传过来的。汉文古文献中的“吐蕃”一词中的“吐”,很可能就是古突厥语“TuP”一词的汉语音译。
  另一种意见认为,唐宋元时期汉文汉语正式法定文稿都称“吐蕃”(Tu-bo)不叫Tu-Fan,系用中古“中原变音”前的古文语音。明清前有“补过切”。语义系来自当时的藏民自称,原意是“大蕃(bo)”。此词的汉文字面音读,因有涵义和其后的衍化、扩展产生的影响,则表现出唐代汉族人民对当年西藏地方藏族先民的颂祝和赞美。
  图说明
  突厥骑兵
  导入框中的突厥骑兵图是根据日本《东洋文化史大系》第二卷第287页上的插图绘制的。本图是叶尼塞河斯列窟岩壁画中的一个画面。面上的突厥人身穿深似钵形而便于骑射的盔甲,脚蹬长靴,双手持枪,骑在高大的马上。突厥人胸前和背后,挂着用柳条编制的盾或木制的板甲,用以保护心脏。  
  大昭寺
  大昭寺建于647年,是拉萨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松赞干布统一吐蕃以后,先后迎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由于这两位公主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松赞干布因此决定修这座收藏佛像和经书的宫廷佛堂。大昭寺大殿坐东向西,高四层,上覆金顶,具有唐代建筑风格,也吸收了尼泊尔和印度的建筑艺术特色。大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两侧配殿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尺尊公主的塑像。大昭寺正门前还立有823年镌刻的唐蕃会盟碑和文成公主手植的柳树,这是汉藏团结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社会养老保险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五人墓碑记 教案和实录,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风景谈》教学材料
    背影 (电教公开课)
    扁鹊见蔡桓公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3课《西方…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4课《亚洲…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1课《人类…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2课《大河…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3课《华夏…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2课 《原始…
    实施养老保险新政策 10万人可免费领养…
    城居保个人缴费标准分12档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0课《百花…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9课《改革…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8课《科学…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7课《科学…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5课《独立…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4课《钢铁…
    《致橡树》教案和实录 (一课时)
    语言的连贯
    初二语文教案和实录
    《五人墓碑记》教学材料
    《母亲》教案和实录
    《赤壁怀古》教案和实录
    《景泰蓝的制作》
    《风景谈》教学材料
    初二地理·海洋资源教学设计及反思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3课《土地改…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课《中国人…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课《最可爱…
    八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社会生活的…
    八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中国近代…
    《论语》六则
    天上的街市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解答
    新农村养老保险
    内江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有关问题解答
    高中历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
    《大自然警号长鸣》
    诗词五首
    《〈呐喊〉自序》教案和实录(一课时…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6课《外交…
    §15.1.1 图形的平移
    第14章 勾股定理 小结与复习
    14.2 勾股定理的应用(2)
    14.2 勾股定理的应用(1)
    14.1.2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14.1.1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2)
    14.1.1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1)
    第14章 勾股定理 单元复习
    13.5.2 因式分解 复习
    13.5.1 因式分解
    咏柳
    §15.2.2 旋转的特征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济…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及…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4课 《匈奴…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9课《昌盛…
    七年级上历史学案 第15课 《汉通西域…
    第十二章  数的开方 用计算器求平方根
    方根与立方根及二次根式
    §12.1.1 平方根
    第18章 函数及其图象 小结.doc
    §18.5 实践与探索.doc
    §18.4.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do…
    §18.4.1 反比例函数.doc
    §18.3.4 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关…
    最后一课
    §18.3.2 画一次函数图象.doc
    §15.3.1 中心对称(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参考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和实录
    <夜>教案和实录
    与妻书教案和实录
    师说 教案和实录
    拿来主义教案和实录
    雨中登泰山 教案和实录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和实录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课《繁盛一…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课《“贞观…
    七年级历史上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
    北师大版 《比一比》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别了,我爱的中国》课堂教学实录片…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昌盛的秦汉…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
    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16.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综合应用
    §16.1.2 平行四边形的识别(2)
    §16.1.2 平行四边形的识别(1)
    §16.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
    §16.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
    第15章 平移与旋转 复习
    §15.3.1 中心对称(二)
    故都的秋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5课《汉通…
    七年级历史第25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
    《口技》教学参考
    《将相和》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比一比”教学反思
    数学《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单元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单元教学反思
    《比一比》评课
    《比高矮》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评课稿
    《比一比》说课稿
    §18.3.3 一次函数的性质.doc
    §15.2.3 旋转对称图形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