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师说 教案和实录

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4.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5.分段。
    写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六)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
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动词      以……为耻
    (七)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八)研读课文(结合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及疑难词句)。
    学生试译、讨论,教师重点点拨。
    1.本文运用怎样的方法论证中心

论点的?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
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分析第

2段:
(1) 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社会养老保险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师说 教案和实录,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风景谈》教学材料
    背影 (电教公开课)
    扁鹊见蔡桓公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3课《西方…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4课《亚洲…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1课《人类…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2课《大河…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3课《华夏…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2课 《原始…
    实施养老保险新政策 10万人可免费领养…
    城居保个人缴费标准分12档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0课《百花…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9课《改革…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8课《科学…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7课《科学…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5课《独立…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4课《钢铁…
    《致橡树》教案和实录 (一课时)
    语言的连贯
    初二语文教案和实录
    《五人墓碑记》教学材料
    《母亲》教案和实录
    《赤壁怀古》教案和实录
    《景泰蓝的制作》
    《风景谈》教学材料
    初二地理·海洋资源教学设计及反思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3课《土地改…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课《中国人…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课《最可爱…
    八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社会生活的…
    八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中国近代…
    《论语》六则
    天上的街市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解答
    新农村养老保险
    内江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有关问题解答
    高中历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
    《大自然警号长鸣》
    诗词五首
    《〈呐喊〉自序》教案和实录(一课时…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6课《外交…
    §15.1.1 图形的平移
    第14章 勾股定理 小结与复习
    14.2 勾股定理的应用(2)
    14.2 勾股定理的应用(1)
    14.1.2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14.1.1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2)
    14.1.1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1)
    第14章 勾股定理 单元复习
    13.5.2 因式分解 复习
    13.5.1 因式分解
    咏柳
    §15.2.2 旋转的特征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济…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及…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4课 《匈奴…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9课《昌盛…
    七年级上历史学案 第15课 《汉通西域…
    第十二章  数的开方 用计算器求平方根
    方根与立方根及二次根式
    §12.1.1 平方根
    第18章 函数及其图象 小结.doc
    §18.5 实践与探索.doc
    §18.4.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do…
    §18.4.1 反比例函数.doc
    §18.3.4 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关…
    最后一课
    §18.3.2 画一次函数图象.doc
    §15.3.1 中心对称(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参考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和实录
    <夜>教案和实录
    与妻书教案和实录
    五人墓碑记 教案和实录
    拿来主义教案和实录
    雨中登泰山 教案和实录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和实录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课《繁盛一…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课《“贞观…
    七年级历史上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
    北师大版 《比一比》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别了,我爱的中国》课堂教学实录片…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昌盛的秦汉…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
    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16.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综合应用
    §16.1.2 平行四边形的识别(2)
    §16.1.2 平行四边形的识别(1)
    §16.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
    §16.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
    第15章 平移与旋转 复习
    §15.3.1 中心对称(二)
    故都的秋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5课《汉通…
    七年级历史第25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
    《口技》教学参考
    《将相和》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比一比”教学反思
    数学《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单元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单元教学反思
    《比一比》评课
    《比高矮》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评课稿
    《比一比》说课稿
    §18.3.3 一次函数的性质.doc
    §15.2.3 旋转对称图形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