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春望》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唐诗,是杜甫在困境中所抒发出来的作品。我们在欣赏之余,可以透过念佛人的观点,试着来为它的文意作另一番的诠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段诗文的背景是唐玄宗时代安史之乱,杜甫被困禁在长安城中,所抒发的感伤之情。意思是,虽然经历过战乱,国家动荡不安、风雨飘摇,但是锦绣山河依旧!到了春天,长安城的草木是蓊郁如昔,由于战争的缘故,人烟变得稀少,令人感到草木愈加地幽深。在此,“国”比喻是我们的妄念,而“山河”可比作是常住真心。“国破山河在”,妄念如同朝代、国家之兴替,相续不断,还是不离现前一念常住真心、无量光寿之心。“城春草木深”,正显示山河大地的时序,不会因为一个国家的动乱、兴灭,或个人喜怒哀乐而有所更改、增减。说明着常住真心不会因妄而有所灭,也不会因修而有所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思是人感伤的时候,好像花也跟着流泪,与家人离别的恨意,连鸟儿都觉得惊心动魄。
世间万事万物本来如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法华经》所谓的“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禅宗说“翠竹黄花无非般若。”东坡先生也诗云“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我们就如是地欣赏,如是地倾听,虫鸣鸟叫、风声、溪声。所谓古来诗人妄想多,带有忧郁性格的杜甫将诗人惯有的情执加诸于诗文之内,确实有一番抒情。但从山河到国土的分别,再到“花溅泪”、“鸟惊心”的妄分别,依佛法的观点,可以说是“妄上加妄”,妄想极了!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说,在战火绵延的时代,能接到一封来自家乡的书信,那是多么弥足珍贵!“烽火连三月”若套佛法的观念,是“烽火连三界”,“三界”是时间与空间的一种极度扩大,“三界不安,犹如火宅”!念佛人安心立命的家园在哪里?西方极乐净土是吾人安心立命之家园。念佛人接到的“家书”是什么?南无阿弥陀佛!扩而言之,古今中外祖师尊宿所有指归西方净土的经论典籍,都是来自故乡的“家书”,这些祖师尊宿都是来自西方家园的原乡人,为我们在困顿中携来温暖的家书。念佛应怀抱着回归家园的信念,而不是抱持着逃避或移民偏安的心态,即使是勉强抱持着到净土上课修学的观念,就真实义而言也是偏邪的想法。人生如旅,结束了娑婆世界这一期的生命之旅,好比我们经过一趟长途旅游,下了车站拨拨家里的电话号码,告诉家人“我回来了!”同时家人自然前来迎接你回家,这是不会有丝毫怀疑与错谬的,这就是念佛的真实观念。
“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见着家书,搔弄着日益渐短的白发,感伤着年岁老去,连发簪也快用不着了。“业系苦相”!这一首《春望》,反映着烽火连天,妻离子散的苦苦、爱别离苦,以及人生必然的老苦,杜甫也有欣厌的心情,《春望》就是他盼望止息战祸,希求人生春天的一种心愿。可惜他没能像白居易一般幸运、有善缘,接触到念佛法门,所以他的《春望》只是换得一场空望!
我们生命唯一真实之春,是仰承阿弥陀佛慈悲愿海的回向、赠予,“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一旦对弥陀本愿之信心坚定不疑,我们尽此一生就生活在阿弥陀佛慈悲荫育的春天气息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