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壕吏》教学设计2
|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涵咏、朗读、鉴赏,了解该诗的思想感情,体会杜甫诗歌被称为“诗史”的特点。 2、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唤起学生深入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在朗读中品味、赏析,感受该诗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对诗歌语言的感受能力,学生悟性的培养。 四、教具:多媒体 五、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学生分别背诵上节课学过的抒发盛唐之时杜甫远大的抱负《望岳》和抒发“安史之乱”之时杜甫忧国伤时的《春望》。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杜甫被颂为“诗圣”。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人民在这八年中饱尝的却是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石壕吏》正是此时的写照。板书石壕吏 (二)背景补充 看注解一,请一位学生读,让其他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杜甫的情况,教师补充。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读(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声情并茂的朗读。音乐哀怨,入情入境) 2、在听读中学生思考 请同学们把容易读错的字标音,谈一谈你听读后的感受 3、学生自由、大声诵读(学生读,其他同学点评。)配《二泉映月》 (四)细读诗歌读出个性 1.朗读诗歌,写下最能打动你的诗句或提出你最想问的问题 2.小组讨论展示讨论成果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感情,并读出感情。 ①品味“且偷生”苟且、暂且。老妇人是怎样的心情?读出无尽的伤痛。 ②“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更”、“唯”的理解。读出哀怜的乞求。 ③“请从吏夜归”,品味“请”明知九死一生还要自请兵役。读出无奈与苦痛。 3、老师把课文最后一句作了修改。改的诗句是:“夜久语声绝,但闻泣幽咽”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但”怎么讲?(幽咽怎么讲?为什么不敢哭?官吏就抓这一家么?其他家庭的人也在哭么?作者也在哭么?) 可能是老翁、可能是儿媳、也可能是诗人为人民的苦难在哭更可以理解为是千千万万饱受战争苦难的穷苦百姓在幽咽。 4、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之时以途中所见所闻而做的组诗《三吏》《三别》,以实录的笔法记下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情景,一路走来看到太多的悲惨故事,听到太多的哭声,伟大的诗人为人民的苦难情不自禁哽咽了,这就是杜甫的“忧民”情怀。总结诗歌主题 (五)再读诗歌读出新意 学生齐读最后一节 学习古代诗歌,不但要读懂,还要读出新意。有人说《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杜甫不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以为自始至终他都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难道他不应该上去义正词严的指责小吏吗?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为什么? 明确:请注意这是诗歌,可以在现实的基础上再现现实。也许杜甫是后来听说这事儿;也许夜晚杜甫宿在老妇的远邻,隐约听到嘈杂声,过后祥查;也许杜甫顾虑自己身微言轻,出来说话只会招致老妇一家更大的灾难……(学生可以分析,只要合理,就可以予以肯定) (六)最后配乐朗读这首诗(配《二泉映月》)(尽量脱离课本朗读) 1、个人朗诵 2、集体背诵 (七)结束语 战争,尤其是不义、不顾人民死活的战争给百姓带来了无限的痛苦和无尽的灾难。我们要珍惜这和平的好时光,尽自己的力量去维护和平。 七教学反思 以读入情,以读入境,以读会心。让学生去意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唤起激情,进入意境,就是凭借朗读来加强情感体验的,所以要求教师的示范朗读融之以情,入情入境,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 首先是朗读。教师的范读要有情感,要用心读。我配的《二泉映月》一曲凄切哀怨正符合诗歌的意境。教学这样的诗歌,不宜把知识过于割裂,而可通过有感情朗读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引导学生读出无尽的伤痛。“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读出哀怜的乞求;“请从吏夜归”读出无奈与苦痛。同时给学生也配上背景音乐,让学生真正的入情入境。 其次是感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诗是感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在“读中”自然能逐渐进入意境,理解主旨,体会感情,领会手法。放开手去,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挖掘文外之意。而我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汉字这个“无底洞”,挖掘字里行间的文外之意。学生几乎“且”、“更”、“惟”、“请”、一字都未放过,敏锐地发现了其背后潜在的台词。难能可贵得是,对于老妇毛遂自荐般“诚意”的应征,学生也能体悟出明知此去九死一生,为了一家人还要自请兵役,真是民不聊生呀! 第三,教师的点拨作用也很重要。毕竟诗歌相对来说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体裁,离开了教师的适当点拨,学生一下子还难于达到一定理解深度。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忧国情怀。“但闻泣幽咽”和“如闻泣幽咽”比较理解,引出谁在幽咽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有精彩的回答。有的说是老翁,有的说是儿媳,有的说是诗人在为人民的苦难而幽咽,有的同学说没有人在哭而是作者的想像,在作者心中是千千万万的饱受战争之苦的黎民在哭泣。 总之,朗读——感悟——点拨,三位一体,反复进行,教学才能适应诗歌体裁特点,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石壕吏,杜甫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石壕吏》教学设计2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石壕吏》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石壕吏》教学设计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