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 【注解】
⑴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⑵锦官城:现四川省成都市。 ⑶自:空。 ⑷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⑸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⑹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译文】
丞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 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 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两朝的开创与辅佐老臣竭尽忠心。 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格律】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其格律属于首句入韵仄起式。 杜诗《蜀相》曲谱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拗救)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作者简介】
杜甫 (公元712-770年)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与李白并称“大李杜”,被尊为“诗圣”。现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相关人物】
诸葛亮 (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之西二十里隆中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推荐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才与其相见,并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即占据荆、益二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天下的建议,深得刘备的赞赏。自此开始辅佐刘备。后助刘备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在公元228年至234年先后指挥五次北伐曹魏。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患疾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他死后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他在遗嘱里要求依山造墓,墓穴能容下棺材就行,入殓时穿平常的衣服,不需要随葬器物。 【简评】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的所在。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后半首写丞相的为 人。颈联写他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末联叹惜他壮志未 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