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风景异 望春犹望秋
——《春望》赏析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长安,七月,杜甫为叛军所俘,困居长安。眼见得京城残破,满目疮痍,这位现实主义的爱国诗人顿觉报国无门,愁不自胜,于是以春为背景,以眼中所见的景物为内容,集中凝炼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悲戚之情。
“春望”者,何也?春天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所望者应是浓浓春意,勃勃生机,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纵然春寒料峭,乍暖还寒,也不致令人伤心落泪。但在国破城陷之际,安史叛乱之时,所望者却大异于常年:昔日繁华的长安城杂草丛生,破败不堪,虽为三月,却有《黍离》之悲:诗人眼中的春花仿佛正在流泪,飞鸟也惊心哀鸣——它们也感时伤别呢!这哪是春景,分明是秋色。物已如此,人何以堪?这四句诗,均以“望”字引领。作者俯仰顾盼,近而远,远而又近,视线由都城而山河,由山河而草木,再由草木而至于花鸟,感情则由隐至显,从弱到强,步步推进,逐渐转入到低头沉思,想“望”亲人的意念之中。
安史之乱给诗人带来的痛苦是巨大的。“自经丧乱少睡眠”,“烽火苦教乡信断”,烽火连天,战乱频仍之时,最盼望得到的就是家人报平安的书信,它比万两黄金还珍贵。能盼得到吗?便不得而知了——这是“望”的另一个意义所在。与前四句的“望”相比,有抽象具体之分,有隐伏明晰之别。“家书抵万金”,抒发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皆有之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最后两句,叙因烽火遍地,家书不通,不觉愁苦万状,搔首又是一痛:原来“暮成雪”的头发日渐稀疏,如今已无法插上银簪了!诗人本欲以“搔”解愁,谁知发现“更短”已“不胜簪”,则又平添几分愁绪,增加一层悲哀,有似雪上加霜。这两句只顾叙事,既不写景,也未抒情,却情注其中,着意刻画出诗人形象,有呼之欲出的艺术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