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①》(其三)赏析
群山万壑赴荆门②,生长明妃③尚有村。
一去紫台④连朔漠⑤,独留青冢⑥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⑦,环空归月夜魂⑧。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⑨。
注释: ①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咏怀古迹》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是歌咏王昭君的。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有二说:一说,大历元年(766)作于夔州(今重庆奉节)。一说,大历三年(768)作于出峡至归州(今湖北秭归)、江陵途中。 ②〔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 ③〔明妃〕即王昭君,后人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东北40里处,相传是王昭君的出生地。 ④〔紫台〕即紫宫,汉宫名。 ⑤〔朔漠〕北方流沙之地。朔,北方。 ⑥〔青冢(zhǒng)〕指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20里处。传说边地多白草,惟独昭君墓上草色青青。冢,坟墓。 ⑦〔画图省(xǐng)识春风面〕从画像上可以约略看到她的青春容貌。据《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因宫女很多,命画师一一画像供自己挑选。宫女们为得到皇帝宠幸,纷纷向画师行贿,独有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师故意将她画丑了,未被召幸。后匈奴单于呼韩邪来朝,求美人为阏氏(yān zhī),元帝派昭君去。临行时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元帝很后悔,但已无法挽回。省识,不识。 ⑧〔环空归月夜魂〕空有她的魂魄月夜归来。这是说昭君已死葬沙漠,不得归汉,即使月夜魂归,也是徒然。环,古人衣带上系的玉佩,这里指代王昭君。月夜,亦作夜月。 ⑨〔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千载之下,琵琶弹奏的胡乐中,还分明诉说着她的怨恨。这是指琵琶曲《昭君怨》说的,相传其词为王昭君所作。胡语,指胡人的乐曲。论,诉说。
《唐宋诗醇》评价这首诗说:“咏明妃者,此为第一。”清代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中说:“此篇温雅深邃,杜集中之最佳者”。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网师园唐诗笺》帮腔说:“奔腾而来,悲壮浑成,安得不推绝唱?”确实如此。 这首诗由写昭君村开始,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怨恨。表面看来,好像是咏昭君而非咏怀,实际上还是咏古迹以感己怀。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不无相似之处。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所谓“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唐宋诗举要》所谓“此自喻其寂寥千载之感也”,正是诗中所要传递的。昭君未能见知于君王,诗中对她深寄同情,也有怨君之意。当然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思,这是千百年世代积累的更为普遍的更为深厚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