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教学实录
怀远县常坟中学 陈良玉
教师:同学们,今天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的名称是什么?
学生:(举手)中国古代“四大名楼”是黄鹤楼、岳阳楼、鹳雀楼和滕王阁。
教师:回答得很好,看样子你是一个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的学生。(学生鼓掌)
同学们知道,这四大名楼距今都有千年的岁月了,但现在的我们为什么仍能铭记其名呢?
学生甲:这些地方已经成为旅游景点了,人们经常到这些名胜古迹去游玩。
(学生笑)
学生乙:由于很多古代文人写了很多关于这些名楼的优美文章。
老师:两位同学回答得很好。这些名楼之所以流传至今主要得益于古代文人给我们留下的优美诗文。他们或写登楼之景,或抒情、说理,那么杜甫登上岳阳楼看到了什么景色,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杜甫的《登岳阳楼》。(教师板书课题)
对于杜甫,我想同学们并不陌生,那么有谁愿意为我们介绍一下杜甫呢?
(学生纷纷拿出课下预习所收集的资料)
学生甲: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祖籍湖北襄阳,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出生于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青少年时期度过了“读书破万卷”的生活,并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安史之乱后,经过流亡、被俘、出逃、出仕、被贬,最后病死于湖南湘江中那条与他相依数年的破船上。
学生乙:杜甫的早期经历使他对统治者的罪恶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因而他的诗歌总是紧密结合时事,较全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地社会生活,他的诗歌被后世誉为“诗史”。在艺术形式上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教师:两位同学总结得很好,看来大家在课前是下了一番功夫预习了。(学生笑,并鼓掌)
我们前一专题学过“知人论世”的诗歌欣赏方法,要想更深入地把握诗歌的主题,还必须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大家找到了相关资料了没有?(经过一番讨论,学生推举一位同学回答)
学生: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冬,杜甫由湖北的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湖南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登上岳阳楼,是其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当年的年轻小伙子,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可谓是今非昔比啊!面对烟波浩淼,壮阔无限的洞庭湖,诗人发出了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漂泊不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写下这首千古名诗《登岳阳楼》。
教师:背景介绍的很全面,请坐。
刚才这位同学声情并茂的背景介绍仿佛也把我们带到了千年前的那个时代,非常感人,谢谢。下面我们将随着悠扬的音乐来一起享受这首诗歌的意境吧。
(教师播放《登岳阳楼》配乐朗诵带,随着音乐的响起,同学们一下安静下来,凝神静听)
教师:(朗诵完毕)同学们觉得他朗诵的好不好?
学生:好!(齐声)
教师:听了这首诗歌的范读朗诵后,你们有没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啊?
(学生笑)
同学们先酝酿一下,等一会儿我请同学起来朗诵。
教师:(一分钟后)下面有请陈雪梅同学为我们示范朗诵。
(陈雪梅同学读完,学生鼓掌。)
教师:陈雪梅同学朗诵得很好,情感把握得也很到位。她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大声地朗诵本诗,然后分组赏析诗文。
(学生齐读诗歌,讨论,三分钟后)
学生甲:首联通过今昔对比,写出了诗人登上岳阳楼后的喜悦之情,当年梦想终于实现。
学生乙:首联似乎还暗含着一种沧桑之感。
教师:说得很好,的确如此。首联借“今”“昔”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序幕,奠定了全诗浩大的气势。杜甫年少时就有壮游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东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岳阳楼是千古名胜。诗人早有尽兴一游的夙愿,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泊,难以如愿。近日流落到此,方得一饱眼福。可谓既有喜悦之情,又有沧桑之感。
学生:“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写登楼所见,洞庭湖水划分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逼真地描绘出来了。意境扩大,景色宏伟壮丽。
教师:分析得很好。此联中“日月浮”三字下得深层,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漂泊无归的感情。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意境像是很简单,似乎有一种登临的喜悦而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却寄寓着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沧海桑田等许许多多的感触,给人一种沉郁之感。
教师:颔联中“舟”这一意象具有典型意义。同学们能举出含有“舟”这一意象的诗句吗?
学生甲:杜甫在《旅夜书怀》中有:“细草微风岸,桅樯独夜舟。”
(学生鼓掌)
教师:不错,杜甫既然多次在其诗中用到“舟”这个意象,那么谁知道“舟”在本诗中的寓意是什么呢?
学生:“舟”这一意象在此诗中是诗人漂泊身世的象征和写照。
教师:回答的非常准确。请坐。下面有请第三组同学谈谈颈联。
学生甲:颈联讲的主要是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讯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以舟为家,到处漂泊。
学生乙:这一联的意境好像也没有前两联开阔,变得狭窄。
教师:是的。杜甫写这首诗歌时,已经五十七岁,全家人住在一条小船上,四处漂泊,此时的他身体已经衰弱不堪。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洞庭湖的雄阔形成鲜明的对比,愈加显出诗人的痛苦。再来看看第四小组对尾联的赏析。
学生:我们经过讨论,认为尾联写诗人博大的襟怀,意境也较开阔。
教师:说得不错。从“戎马关山北”可以看出诗人胸襟的开阔,挣脱了颔联狭窄诗境的束缚。那在“凭轩涕泗流”中,“凭轩”二字作何解释,“凭轩”这一动作在古诗词中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学生:“凭轩”的意思就是靠着栏杆,登楼凭轩在古诗词中有思念故国、故乡、亲人之意。
教师:哪位同学能举一例关于“凭轩”的诗句吗?
学生:南宋爱国将领岳飞在《满江红》中写过:“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暗含收复中原之志。
教师:是呀,年迈的诗人杜甫虽然没有三十几岁的岳飞那种 “仰天长啸”的怨愤,但他心中想必也是“壮怀激烈”,只不过是以泪水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教师:中国有句古话叫作“男儿有泪不轻弹”,作为一个年近花甲的堂堂七尺男儿,诗人此时为什么要哭呢?我班男生有没有哭过的?(学生笑)
学生:杜甫之所以流泪,是因为他非常伤心(学生笑)
教师:诗人因何事伤心落泪呢?
学生:诗人凭轩落泪,不仅有感于自己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危难,时在心中,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
教师:能结合诗人的身世和抱负来回答这个问题,很好。
教师: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关于古代男子流泪的诗句吗?
学生甲:柳永《雨霖玲》中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学生乙:苏轼《江城子》中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学生丙:陆游《诉衷情》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教师:说得太好了。当然杜甫此时此刻所流之泪,既不是柳永在《雨霖玲》中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男女离别之泪,也非苏轼在《江城子》“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中的思念妻子之泪,也不仅仅是陆游在《诉衷情》中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雄心无人解,平生不得志之泪,而是有感于个人凄苦身世和伤时忧世的爱国之泪。
教师:最后同学们再把全诗诵读一边,探讨一下本文的艺术特色。
(2分钟后)
学生甲:此诗意境较开阔宏丽。
学生乙: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以叙述的笔调。
教师:概括的很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看来是真正的掌握了这首诗。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五律的名篇。从整体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互为表里。全诗感情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教师:这堂课就到这里,下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