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延安
|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三层。1~4节为第一层,忆写延安光辉的革命历史。第5节为第二层,展望革命前程,第6节为第三层,抒发永远不忘延安的感情。
如有学生把5、6两节合为一层,在肯定这样分层也有道理后,指出:5、6两节虽同属展望未来,但第6节又呼应第一部分,故以分为两层为宜。
2.这一部分第一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第一层的前三节,都以延安特定的处所和事物,象征延安在三个革命历史阶段发挥的伟大作用,组成了排比诗节的形式(板书:排比),概括出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的战斗历程。“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表现出延安曾是革命的中心,推动了全国的革命。“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表现出延安革命中心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和胜利。“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表现出延安精神激励着人们继续革命。第4节是对前三节的小结。“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三个专用名词,照应前面三个革命历史阶段,表现出延安哺育了代代英雄,在各个革命历史阶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第二层怎样展望未来?表明了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以“延河”借代延安革命精神,表明了延安革命精神将统帅人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
4.第三层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长翅膀”,“脚生云”,夸张修辞,(板书:夸张)并且再把延安比作母亲,抒发了永远不忘延安的炽热感情。
5.这一部分内容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和前文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由追忆过去写到现在,进而展望未来,一气流贯,歌颂了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板书:一气流贯精神永放光芒)。结尾一节呼应开篇回到延安的描写,全篇首尾呼应回环,诗止而意无尽,抒发了眷恋、热爱延安的感情。
(十一)这首诗塑造出诗人自身什么样的形象?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描写回到延安的经历,展开回忆和展望,塑造出回到延安的诗人自身激动欢喜、情思翻涌的形象,创造出热烈深远的意境,抒发了歌颂延安、歌颂延安人民的感情。(板书:激情翻涌形象热烈深远意境热情歌颂延安)。
(十二)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读出节奏韵律,读出感情。
【小资料】
一、课文内容图示:
叙事线索 感情线索
“抓” “贴”
回延安 激动
“搂” “扑”
养 活
忆延安 感激
教会
你们费了心
话延安 真挚
革命大发展
“一条条”“一座座”
看延安 喜悦
“一盏盏”“一排排”
杨家岭
颂延安 宝塔山 热爱
枣 园
二、作者简介。
贺敬之,当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歌剧《白毛女》就是由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的。他的早期诗作,主要取材于“少年时代的生活记忆”,愤怒控诉了旧中国农村恶霸地主的罪恶,倾吐了劳动人民的苦难。艺术上有模仿艾青、臧克家等人诗作的痕迹。早期诗集为《乡村的夜》。建国后,诗歌创作取得了很大成就。《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雷锋之歌人《西去列车的窗口》都是广有影响、脸炙人口的名篇。粉碎“四人帮”后,他写了长诗《中国的十月》和《八一之歌》等。
三、《回延安》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
诗人194O年奔赴延安,1946年因工作需要离开。六年中在延安受到了革命的教育和锻炼,经历了生命史上最难忘的时期。1956年,与延安阔别十年之后,诗人从北京重回延安,参加在那里召开的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受到延安人民的热情接待,看到了十年中延安的巨大发展变化,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就写下了这首抒情色彩浓郁的诗歌,歌颂了党中央的正确伟大,表达了对延安人民深厚而真切的无产阶级感情。这首诗,发表在1956年6月的《延河》上。
诗所采用的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信天游”(又名“顺天游”)的形式,这种民歌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歌词常为两句一段,短的只有一段,长的可接连数十段,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每段常转韵,多用比兴,多作蝉联,多用叠字,多用衬字,既有急徐相替之美,又有刚柔交织之妙。诵读、歌唱时,自有一唱三叹、回环飘荡的兴味,因而有着显著的地方特色和民歌特色。
上一页 [1] [2] [3] [4]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设计和实录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回延安,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一面 |
下一篇文章: 一件珍贵的衬衫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