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二章
|
教师可作点拨)(问题四)
参考答案: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5.讨论第2段
1)讲析重点词语及句子(主要是名词和形容词作动词用)(1)
“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是”:指示代词:这
“苦、劳、饿、空乏”:原来都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
“拂”:(fu)违背、受阻挠“乱”:动词,扰(读时在“行拂乱”后稍作停顿
“所以”:介词,课文中的“所以”可译为“之所以...是原因”
“曾”:与“增”通假
2)学生活动:指名试译第2段,师生订正(问题五)(3)
3)教师讲解:第2段与第1段的关系:第1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2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人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可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阐述“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无好男”的道理)(2)
6.讨论第3段
本节难度较大,可由教师逐句串讲
1)重点弄清下列词语及句子:(2)
“恒”:常常。“过”: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然后”:这样以后。“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
“衡”:与“横”通假,梗塞、不顺利
“征”:观察到,检验
“入则无法家拂(fu)士”:在国内如果没有善于法的世臣和善于辅佐的贤士的规劝讽谏。“拂”:匡正过失
2)小组讨论: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5)
3)抽样提问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评价(2)
参考答案: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7.讨论第4段
1)学生依据注释试译,指名翻译后教师评价
2)教师讲解: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五、指导背诵课文
1.采用教师扼要板书,学生寻规律背诵的方法逐段解决
第一段:以六个人物为线索
第二段:以“故、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为线索
第三段:以“改、作、喻、入、出”为线索
2.学生边看书边试着寻找规律默读
3.学生试背
4.全班齐背
六、布置作业
A.熟练背诵全文
B.默写全文
课题:孟子二章(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两篇文章的写作技巧,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的修辞方法
2.通过比较,分析两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点。
3.巩固练习: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4.正确理解并认识“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内涵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如何正确看待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2、4
难点:目标1、3
教具: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2)
抽查中下生背诵《生死忧患,死于安乐》
二、继续分析《生死忧患,死于安乐》
1.讨论论证方法
1)教师提示,创设情境:上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开头提出论点,然后分二个方面分别来论证论点的,本文在论证的思路上是否相同呢,如果不同,又是怎样的结构呢?试作具体分析(1)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必要时给以点拨(5)
3)抽样提问,师生共同评价(5)
参考答案: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即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在论证上采用正反论证,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同一哲理的两个方面。
2.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5)
教师提问,学生独立思考后提问,师生共同评价:
1)本文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试作具体分析(顺便分析一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本文的语句有何特点?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1)排比和对比。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例如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对比见第三段末。另上一篇也用了相同的修辞方法。
2)多用短句,且句式较整齐,近似对仗,(骈散对照)读起来琅琅上口。例如:开头的六句,第二段的“苦其心志....空乏其身”和第三段的“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等等。与上文也有似之处。
3)齐读课文一次,再次体味本文的语言风格
三、难句分析:(7)
结合课后练习三(先提问学生分析,其他学生有不同意见补充后教师小结)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什么?(仁政、王道,与“霸道”相反)
2.“所以动心忍性”是什么意思?用语言简要描述一下(当人经受苦难时,他的内心会受到惊动,而自觉地磨练自己,使自己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与毅力)
四、自由讨论:学生自由发言,若无学生举手,教师点较优生回答(8)
1.如何看待孟子“人和”的主张(有什么进步意义及局限)
2.你赞同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吗?
五、堂上练习:(10)
1.指出下列“之”的不同用法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助词“的”)
2)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指代“小城”)
3)委而去之(代词,代那座城池)
4)寡助之至(动词“到”)
5)亲戚畔之(代词,代指“失道”“寡助之至”的人)
2.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写出原字
1)亲戚畔之 __通___
2)曾益其所不能 __通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 __通___
4)困于心,衡于虑 __通___
3.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1)池非不深也 古___ 今____
2)城非不高也 古___ 今____
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___今___
六、布置作业(2)
A.默写两篇课文
A.预习《岳阳楼记》刮恼赂挥衅啤ar
刮恼赂挥衅啤ar
刮恼赂挥衅啤ar
上一页 [1] [2]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设计和实录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孟子二章,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白毛女》选场 |
下一篇文章: 捕蛇者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