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文三篇马说
|
才能和素质不能表现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不能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也不理会它的意思,却拿着鞭子站在它的面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的确不能识别千里马啊!
(说 虎)
(-)自读提示。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元朝末年进土,一度做官,因事罢官,归隐,发愤著书,作《郁离子》(寓言集)。后辅佐朱元潭创立明朝,谋划策略,建立制度,官至御史中丞啪当于副宰相),封诚意伯。
刘基的诗文雄浑奔放,寓言寄意深刻丰富。《说虎》一篇,短短153言,内容精练,寓意深刻,从中可以看到其“力”大大超过人的老虎为什么会败于人手,落得个其皮为人“寝处”的下场,其中给后世留有深刻的教训。 阅读本文,要注意文章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显现其寓意的;注意文中虚词“之、于、也、而、哉”的不同用法。
(二)重点分析。
第一段(“虎之力……无怪矣”)。
这段写老虎的力量大大超过人,因而人被老虎吃掉这个事就不奇怪了。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
“之”,的;“于”,比;“啻”,xhì,只;“不啻”,不只;“也”,表肯定,这句的意思是:老虎的力量比人不只大一倍。
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而”,但是,却;“无”,没有;“之”,代锋利的爪牙;“其”,指老虎;“焉”,语气助词;“则”一连接词,那么;“之”,助词,其作用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人食于虎”原是句子,现在是土语;“于”,被;“也”,表句中停顿;“无”,不。这句的意思是:老虎有锋利的爪牙,人却没有锋利的爪牙,这样一来,老虎的力量又增大了一倍,那么,其力量远不及老虎的人被老虎吃掉这个事就不奇怪了。
这段说明人为什么会被老虎吃掉,这是因为人的力量大大弱于虎。老虎自身有比人大得多的“力”,又有锋利的“爪牙”,这两方面人都远不如虎,这样,人就要被老虎吃了。
这段文章简洁具体,材料有力,对比鲜明,通俗易晓,寓意寄焉;力量小者,处于弱势者要被力量强者,处于优势者吞食。
第二段(“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虽猛必不胜”)。
这段写其力大过人的老虎为什么却敌不过人,落了个其皮为人“寝处”,其身任人处置摆布的下场。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
“然”,然而;“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恒”,经常;“而”,但是,却;“之”,的;“寝处”,意为坐卧;“之”,代虎皮;“哉”,表疑问,呢。这句的意思是:然而,老虎吃人这个事不常见,老虎的皮却倒是常常被人用来垫着坐卧,这是什么缘故呢?
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
“而”,但是,却;“物”,外物,人自身以外的东西,这里指捕捉老虎的器韧工具。这句的意思是:老虎使用的是力量,人使用的是智慧,老虎只能利用自己的爪牙,人却能利用捕虎的工具。
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所以;“之”,的;“用”,功用,作用;“而”,但是,却;“以”,用,凭借;“敌”,对抗;“必”,一定。这句的意思是:所以,力量所起的作用仅只是一分,智慧所起的作用却较之大百倍,爪牙的作用各是一分,而捕虎工具的作用却要大得多,凭借一分之力来对抗百倍于己之力,老虎虽然凶猛也是一定不能得胜的。
这段说明老虎为什么会敌不过人,而受制于人。老虎只会利用它自身所有的那点力量,而人却能运用智慧,利用外物,借助工具,这时,人的力量变得比老虎要强得多,于是,老虎只能败在人手下,受制于人,任人处置,其皮也就“人常客必之”了。
这段文章开头以设问突出论题:“……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接着说理,对比以折之,夸张以明之,说服力极强地言明只会“用力”,只会依凭自身那点力量的老虎是必然要败在能“用智”,“用物”的人的手下。
这段的寓意含有两个内容:一是力量弱者要受制于力量强者,这点与上段相同。一是“用智”与“用物”能使人增加力量,使原先的弱者变为强者。
这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很重要。它是后一段论说的依据,更是全文寓旨以出的导引。
第三段
这段直写寓旨,昭示教训。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
“故”,所以;“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为”,被;“者”,代被老虎吃的人;“而”,但是,却;“者”,代不能用智、用物的人;“也”表原因。这句的意思是:所以,那些被老虎吃的人,乃是因为有着智慧和工具却不能够加以利用。
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是故”,所以;“之”,的;“而”,却;“与”,和;“者”,代人;“之”,代词,这;“也”,表肯定判断;“其”,代上句所言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为”,被;“人”,指别的人,对手;“而”,顺接连词;“寝处其皮”,意为任意处置摆布;“也”,表句中停顿;“足”,值得;“哉”,表反话,呢。这句的意思是:所以,世上那些只会使用武力却不能运用智慧的人,以及那些只会师心自用却不能用人的人,都和老虎相类似而有同样的下场,他们到头来被对手俘获,任意处置摆布,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这段紧承上段而言。上段言人因“用智”,“用物”而制胜虎,这段以此为立论根据,始作反面推论,得出人如果“有智与物而不能用”,那就要被虎吃掉的结论,接着,据之顺势出论,直言寓旨,昭示教训:“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老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这番话是对创建功业者,对得治者说的,告诫他们千万不要“有智与物而不能用”,如果只是“用力而不用智”,“自用而不用人”,那将落个和老虎同样的下场,“为人获而寝处其皮”,受制于人,任人处置摆布。做到能够“用智”,善于“用人”,警戒专恃“用力”,师心自用,这是关系到成败得失的一个重要问题。刘基的这篇寓言生动有趣,发人深思地写了这个内容。
(三)几个虚词的用法。
“之”
1.的。“虎之力,于人不啻信也”,“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
2.取消句子独立性。“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然虎之食人不恒见”,“故人之为虎
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
3.代词
(1)它。“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
(2)这。“……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
“于”
1.比。“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
2.被。“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也”
1.表判断。“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
2.表原因。“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
3.句中停顿。“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而”
1.顺接连词。“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2但是,却。“虎利其爪,而人无之”,“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
“哉”
1.表疑问。“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
2表反法。“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译文:
老虎的力量,比人不只大一倍。老虎有锋利的爪牙,人却没有锋利的爪牙,(这样)老虎
又增加一倍力量,那么人被老虎吃掉这个事就不奇怪了。
然而,老虎吃人的事不常见,老虎的皮却被人常常用来垫着坐卧,(这)是什么缘故呢?
老虎使用的是力量,人使用的是智慧,老虎只能利用自己的爪牙,人却能利用捕虎工具。所以,力量所起的作用仅只是一分,智慧所起的作用却较之要大百倍,爪牙的作用仅是一分,捕虎工具的作用比之要大得多,凭借一分之力来对抗百倍于己之力,老虎虽然凶猛也是一定不能得胜的。
所以,那些被老虎吃的人,是因为有着智慧与工具却不能够加以利用。因而世上那些只
知使用武力却不能运用智慧的人,以及那些只会师心自用却不能用人的人,都和老虎类似而
遭到同样下场,他们被对手俘获,任意处置摆布,(这)有什么值得奇怪呢?
(为 学)
(-)自读提示。
彭端淑(1699~1779),清代四川人。著作有《白鹤堂诗文集》。
《为学》,从原题“为学一首示子侄”看,是作者写给晚辈,勉励他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的。为了生动有力地说明自己的观点,作者用了说故事讲道理的写法,用一半以上的篇幅,详写蜀之鄙二僧的故事。这充分证明了“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的道理。“为学”是“天下事”的一部分,自然也一样。所以下文并不再举为学方面的故事.仅用“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作全文结句,引导“子侄”去领悟“为学”成功的关键。
本文首、尾两段,用精心提炼的精辟的句子表达论点;中间部分,用对比的手法和生动的对话写贫僧、富僧的故事以证明论点。全篇文字精练,文气活泼。学习时可以多朗读几遍,了解词义、理解内容之后,争取背出来。&nbs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设计和实录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短文三篇马说,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七根大柴 |
下一篇文章: 自学的好帮手——工具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