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
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第四种,是名言,但不属原文,则不能用引号,只能用冒号或远号提示。在写作时,遇到记忆模糊,手头又无资料可查,便可采用这种方法表达。如鲁迅曾说过,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连累。这话显然与鲁迅原话有出入,但基本意思不错,引用时不加引号便可。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议论文《“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篇议论文,要有的放矢,切合实际需要,要从现实需要出发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样的议论文才有价值,才有意义,才算得上是篇好文章。
本文就是这样的一篇好议论文。它短小精悍,内容丰富,论证有力,富于启发性。本文发表在1984年11月19日《光明日报》上。当时我国的情况是这样的:我国的改革,先是在农村进行,经过三年,取得显著成效,农村面貌一新,广大农民生活有了改善。从1984年10月以后,我国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它包括工业、商业、服务业,还包括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198410.6),“城市改革比农村改革更复杂,而且有风险”,“小错误、中错误总是难免的”,要“避免犯大的错误”。(1985.4.5)这篇文章就是在我国改革重点开始转移到城市这个时候写的。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它提出了什么问题,是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二)布置阅读思考题。
教师:现在我提出几个思考题,同学们认真阅读文章,把文章理解好,考虑这几个题如何回答。
思考题一:本文针对什么问题而写?文中哪些地方明确说到这点?
思考题二:本文各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全文结构分为几个部分?这几个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思考题三:本文用什么作论据?
(三)学生各自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着重考虑思考题一、二的回答。
(四)学生朗读课文,叫一、二名学生分别朗读。注意句中停顿、字音。
(五)解决思考题一及题二的后二问。
提问一:本文针对什么问题而写?文中哪些地方明确说到这点?
讲解:本文是针对错误地看待改革中出现缺陷和错误这个问题以扫除改革征途上的思想障碍而写的。
文章中有三个地方明确地说到这点:一、开头段中“它给人们——特别是热心改革、勇于创新的人们以深刻的启示”。二、第4段中在引证普朗克转述歌德的话“人们若要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之后有一段议论,其中“不要因为惧怕错误而畏首畏尾,缩手缩脚。这也怕那也怕是成就不了事业的”这些话就是针对这点而言的。三、结尾段中“目前,我国正在深入进行体制改革。……在这个过程中是难免出现缺陷和错误的。我们既不应当因为出了点错误例偃旗息鼓,悲观泄气,更不应当因为有了错误就否定改革。……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这些话,更是直接明确地说到了这点。
提问二:全文结构分几个部分?这几个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讲解:全文结构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点“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第二部分(2~4段),论证论点,论述不应该“畏惧错误”,应该以正确的看法和态度来对待错误。这部分侧重论述对待错误的正确看法和态度,对这方面作出论证,也就否定了另一方面(错误的看法和态度)。这部分是本文重点所在。第三部分(末段),联系现实,深入论述,呼应论点,指出“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点明撰文的意图。
(六)逐段讲解文章。
第1段
提问:第1段两句话,内容各是什么?
讲解:第一句“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以发明现代鱼雷的美国工程师怀特黑德的这句名言作文章的论点,这句话尖锐地指出“畏惧错误”的严重危害性。第二句,指出这句名言在今天的现实意义:“热心改革,勇于创新的人们”可以从这句“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的名言中得到“深刻的启示”。本文引用名言作论点,增加了论点的说服力。
第2段
提问一:本段阐明什么观点?
讲解:本段阐明的观点是:人们在从事各项活动当中,“难免发生错误”,难于“避免失败”。
提问二:本段是如何阐明“错误”、“失败”难于避免的?
讲解:本段阐明“错误”、“失败”之所以难于避免,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客观方面:“从认识论讲,是由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并不是显露在外,而是潜藏在内的;不仅如此,它有时还会以颠倒的形式——‘假象’出现,就像达尔文有一次半认真地说的那样:‘大自然是一有机会就要说谎的。”’主观方面:“人们认识能力、水平、经验的限制”。
提问三:本段在内容上与前段如何联系?
讲解:前面是说对待错误不应当“畏惧”,不应当以错误的态度来对待错误。那么,应当如何来对待错误呢?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呢?这段就来回答这个问题。它从道理上阐明对错误的发生要有个正确看法,应当看到错误之所以发生,难于避免,是由于存在客观方面的原因和主观方面的原因。
提问四:“它有时还会”的“它”,指代什么?
讲解:“它”指代客观事物的本质。
提问五:本段中引用达尔文的话,有什么作用?
讲解:本段中引用达尔文的话作为论据,证明客观事物的本质“有时还会以颠倒的形式——‘假象’出现”这个观点。
第3段
提问一:本段阐明什么观点?
讲解:本段阐明的观点是:从辩证的观点看,“错误并不可怕,叹息、感伤、畏惧是大可不必的”。
提问二:本段从几方面论证观点?
讲解:本段从两方面论证观点。一是讲道理。错误之所以“并不可怕”,是因为“错误同真理,失败同成功,像睡梦同清醒、黑夜同黎明一样紧密相联。一个人从错误的“梦”中醒来,就会以新的智慧和力量奔向真理。经历着失败的黑夜,正预示了成功的黎明即将来临”,失败是成功之母。二是引用名言来论证观点。文中引用了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的话: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由于这种错误,真理才会出现”;英国化学家戴维的话:“我的那些最主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
提问三:本段的内容与上段有何不同?
讲解:上段说的是对错误的发生要有个正确的看法,这段是说对错误要有个正确态度——“大可不必”“畏惧”。
第4段
提问一:第4段包含几层内容?彼此有何联系?
讲解:本段包含三层内容。第一层(开头到“那你也必定永远得不到成功”),从正反两方面指出“一个人若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这是本段的观点。第二层(“有人说……他说,人们若要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举出论据以证明本段的观点。第三层(“当然”到本段结束),简析论据,补充说明本段的观点。
提问二:本段有几个论据?这些论据是用什么充当的?
讲解:本段有四个论据:一、有人说:“若不让错误出生,便不会有真理降世。”二、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拉第不怕一再失败,经过近十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开拓了电磁学的新领域。三、欧立希以惊人的毅力,在失败了数百次之后,成功地制成了药品坤凡纳明。四、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获取诺贝尔奖金时说:“回顾……最后通向发现(量子论)的漫长曲折的道路,我对歌德的话记忆犹新。他说,人们若要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一、四两个论据是引用,二、三两个论据是事例。
提问三:第3段和第4段的内容,有无相同之处?有无不同之处?
讲解:第3、4段的内容,有相同之处,都阐明“错误并不可怕”,“不应当畏惧错误”这观点。这两段的内容也有不同之处;第3段是阐明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错误,看到“错误同真理,失败同成功”是“紧密相联”的,“错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设计和实录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有的人 |
下一篇文章: 老杨同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