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吗? 鲁迅 教学目的: 1、学习一般驳论文的写法。 2、学习本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辩论方法。 3、学习驳底细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驳论方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三、释题,介绍作者。 鲁迅 四、读课文。(听录音) 五、讲授新课,划分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摆了敌论的观点和依据。 第二部分:驳斥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对方的论点。 第三部分:摆出另一面的论据,证明正确的论点,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 第四部分:作出结论。 六、练习。 掌握预习提示中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部分: 1、这部分内容提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论?什么依据? (1)自夸“地大物博”。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希望着国联。 (3)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2、为什么开头就摆出敌论论点和论据? 树立“箭靶”,为后文的批驳做充分的准备。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是怎样反驳的? (直接反驳论据) 2、怎样反驳论据? (第一部分中的三个“事实”并非“自信力”而是“他信力”,故此不能证明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第4段中作者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由敌方的三个论据进一步推论此为“发展自欺力”,而非是失掉自信力,即敌方论据并不能证明其论点,从而也就反驳了敌方的论证过程,使其论点不攻自破,揭露了敌方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丑恶嘴脸。) 三、学习第三部分。 这部分是简接反驳的过程。 1、第6段有什么作用? (过渡段) 2、这部分提出什么论点? (一部分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3、列举了什么事实证明正面论点? (我们从古以来……有舍身求法的人。) 4、第7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排比,证明文中列举的四类人是中国的脊梁。) 四、讲授第四部分。 理解最后一句的含义: 深化了正面论点。收束了全文,以隐晦语句适应当时时代的需要,表现了作者立场坚定爱憎分明。 五、小结。 六、作业。 完成课末练习一、四。
12 短文两篇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推理过程。 2、要学生对两篇短论具有的普遍的指导意义引起重视。 3、学习本文的论证过程。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的论证过程。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论“基本属实”》。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板书课题:《论“基本属实”》。 为何加引号? (这个引号强调了要评论的是某种有据可查的语言现象。) 三、朗读课文(听录音)。 四、概括出每段的意思。 五、本文是怎样安排结构的? (1-3举出病例——4分析病因——5作出推论——6得出结论。) 六、小结。 本文病例选得典型,分析细致入微,举例充足,论证有力,推理发人深思,语言生动、幽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朗读课文(听录音)。 三、讲解全文。 1、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请概括出每部分的意思。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引出误用“偃旗息鼓”的一则新闻标题。造成种种猜测,说明这个成语用得令人费解。 第二部分:再引用材料,进行比较辨析,得出“偃旗息鼓”跟“圆满结束”不是一回事的结论,证明那则新闻标题的错误。 第三部分:作出推论,挖掘根源,提示滥用成语、典故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第四部分:向全社会发出呼吁,提出改进主张:做现代人,写现代文,说现代话。 2、问: 作者详细地引用《辞源》的资料,在论证中起什么作用? (引用权威资料,能使论证有根有据,说理透彻,增强了比较辨析的力度。) 3、第5自然段的推论,提示了什么内容? (提示了滥用成语、典故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四、小结。 本文的结构:举出病例——引用资料、比较辨析——作出推论——提出改进主张。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至三题。
13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教学目的: 1、认识对方的新解有哪些。 2、作者是如何逐一加以反驳的。 教学重难点: 作者反驳了哪些新解?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三、板书课题。 四、朗读课文。 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总括作者对《枫桥夜泊》新解产生质疑,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作者谈《枫桥夜泊》一诗成为脍炙人口句篇的原因,并列举对方“新解”逐一加以反驳。 第三部分:作者重申不赞成这样的新解,希望那些专门的文学研究者不要做类似的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的考证、新解。 五、阅读课文,划出新解及作者的反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授新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读新课。 学生划出有关文字,教师一旁点拨。
关于“乌啼” 新解:乌啼指乌啼桥,“月落乌啼”,意思是月亮向乌啼桥方向落下去了。 根据:1、乌鸦的习性,在月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 2、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 3、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 反驳:1、乌鸦夜啼的情况不是绝对没有,受到惊扰也会飞叫。 (1)乐府诗中有《乌夜啼》。 (2)乐府琴曲歌辞有《乌夜啼引》。 (3)唐教坊及后来的南北曲都有《乌夜啼》曲。 (4)曹操《短歌行》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句。 2、住持之说,无文献史料可证,乌啼桥的命名,当在《枫桥夜泊》脍炙人口之后。 旁证:梁祝故事流传之后,出现多处祝愿英台读书处,梁山伯墓。 3、桥的位置较低,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的印象。
关于“江枫” 新解:“江”指江村桥,“枫”指枫桥。 反驳:即使有两座桥,这样不合习惯的简称也不会出现。 使用这样的简称也不合形象和意境的要求。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