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在解释自然现象时尤为突出,如《山海经·海外北经》: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启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2.具体、形象的思维
先民的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象,不能脱离那些具体的感性的材料。
3.浓烈的情感体验,如《精卫填海》。
4.象征和隐喻
即指某种具体的物象和某种特定意义之间的联系,如《夸父逐日》,此“日”即象征黄帝。
第四节 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变
在人类理性觉醒后,神话日益衰落。其中大部逐渐散失,有一部分为史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历史化。还有一部分为道教所利用,改造为仙话。
在后世文学中,神话精神得到延续和光大,其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一是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即提供了创作原型。
[阅读书目]
《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