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
查询作品教学案例的详细结果
|
一、教学目标: 1、体会以细节描写来表达真情的表现手法。 2、借、簌、爨、束发、牖、归宁、无聊等词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的用法。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4、学习怎样写真情文章。 二、教学重点:以情感人 三、教学难点: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气氛。 四、课时设计: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项脊轩志 一、导入新课: (一)、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我们古时文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归纳的人生的“四喜三悲”大家知道吗?(四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三悲:幼年丧亲,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悲喜之情于我们心中均刻骨铭心,那么,悲喜之情哪一种情留给我们的记忆更深更远更久长呢?我想应该是悲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关于悲喜的文章《项脊轩志》。 (二)、题解式导入:介绍背景:从书斋的命名看作者的人生理想。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两重含义。 其一:书斋很小,如人的脊梁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可以看出。其二: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命名 为“项脊轩”,含有怀远追宗之意。 史书记载,作者于嘉靖十九年(154)考取举人,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以 后参加八次会试,均没有考中。 事实上,读完全文,让我们感受到:归有光别号“项脊生”,从小就志向远大,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项脊”二字,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的人生理想。如果说妻死之年手植的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象征着作者的小有建树,那么作者在向亲人们宣誓,他日他一定会让他自己的功名事业根深叶茂,庇荫子孙。 “志”: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前一单元的《游褒禅山记》《石 钟山记》属游记,总的属这类文体。 在“淮水东边旧时月”中,“月”见证了“石头城”的兴衰。在 “项脊轩志”中, “项脊轩”就是历史的见证。 关于作者及唐宋派文学常识,请大家看手中的资料。 二、讨论问题,预计讨论结果 1、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和过渡句编写提纲 关键句是: “然余居于此, 多可喜, 亦多可悲。” “余既为此志, 后五年” “既”:已经。 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两个信息: 一是全文主要是写作者的“喜”和“悲”。 二是前四段是主体,后两段是补记,文章由此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提问:了解了文章的结构和重点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悲喜之情是怎样贯穿全文的。 明确:作者用总括句提出来的。 然余居于此, 多可喜, 亦多可悲。 深入:请大家抓住关键句(或文眼)概括文章的悲喜之情: 先看老屋: ⑴、文中写了哪些可喜的事? ①修葺后的南阁子; ③祖母的关心与鼓励; ②母亲的慈爱 ④夫妻的相敬如宾 ⑵、文中写了哪些可悲的事? ①老屋的破旧; ②诸父分家; ③母亲的去世; ④功名未就(不效); ⑤妻子的亡故; ⑥失 火。 以上这些是对文章悲喜之事的概括,下面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体现这些内容的。
师生共同分析文中关于喜和悲的细节描写: 1、教师示范分析: 在分析细节描写时应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个个看似孤立的细节拼凑成了一副副美丽的图画。 如:项脊轩图:设问——修葺后的南阁子,为何如此深得我心?它的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明亮之美 植兰桂竹木于庭——气节之美(香飘四溢 高风亮节) 偃仰啸歌……人至不去——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朦胧美(这是美的极至,是人与景的融合) 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原因:这个小轩是属于自己的,环境是自己的。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优美的读书的小天地,谁不高兴呢? 总结:作者写项脊轩的修葺与轩中的生活,写自己在这不完美的世界里的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其着意处不在于此,写喜的目的是为了给下文写悲做铺垫。
2、四人小组各找出一副优美的图景: 明确: 颓败凌乱的家道衰落图: 东犬西吠 ,客逾疱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真挚深沉的至亲关爱图: 先妣: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大母:以手阖扉、喃喃自语、持象笏至(“吾儿,久不见若 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勤勉发奋的书生苦读图: 借书满架,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一往情深的夫妻恩爱图: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 3、教师陈述: 我们同学分析了这么多感人的细节描写,并把它串联成了一副副美丽的图景。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作品中对具有典型意义和艺术魅力的细小情节(多为人物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它是作品反映生活的重要手段,是衡量作品艺术性的重要因素。
教师总结 作者居于项脊轩,有不少的快乐,但又有太多的悲哀,原文有“然余居于此,多可 喜,亦多可悲”。 提问:文章这么感人,在选择细节描写上有何独到之处? 归纳:细节的选材——琐细、真实、丰富; 细节的描写——自然、简洁、清淡; 细节的抒情——细腻、深挚、委婉; 结论:由此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对祖母、母亲、妻子及自我的深情。 关键词句的分析: 1、轩中,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后“迨诸父异爨”面目全非,此情此景,作者有何感慨? 明确: 关键词语:“一”:一个整体(暗含家庭和睦之意)。 “异爨”:分灶吃饭(引申为分家)。 关键句子:“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门”、“墙”“篱”“墙”这里主要指家人不和,叔伯分家。
2、作者回忆了轩中的几个人,先写的是母亲,叙了母亲的什么事,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画面? 明确:从母亲和祖母的动作和话语中可感受到母爱浓浓的爱意,祖母殷切的期望。
3、祖母呢?我的祖母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她为什么这么做? 说:吾儿,久不见若 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 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做:以手阖门;持一象笏至 表达了祖母对我的关怀和期望。 4、怎样理解“语未毕, 余泣,妪也泣”、 “长号不自禁”这两句话? ⑴、姊在老姬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姬的回忆串连起来的。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但正因为如此,作者对于母亲也怀有更深的眷恋之情。现在,曾侍候过母亲的老妪来到轩中,常常指指点点,“某所,而母立于兹”;有时,还绘形绘声地描写母亲当年对儿女如何关怀。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因此,话语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 至于老姬,一则因为“先姬抚之甚厚”,二则也有感于母亲一片慈爱之心,所以也随之哭泣。这一笔明写老妪,实际上进一步[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作品教学案例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故都的秋 |
下一篇文章: 小作文训练:感受尘世的幸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