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瓷器》教案
|
查询作品教学案例的详细结果
|
教学目的 一、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在阅读中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情。 三、了解“兰姆式”随笔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一、抓住文中关键语句,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二、培养学生鉴赏“兰姆式”随笔的特点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曾经有人认为,读兰姆的散文,“定能启迪心智,涵养性灵,活跃思想,丰富感情,振奋精神,增加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兰姆的散文《古瓷器》吧。 二、字词积累,注意下列多音字的读音: 抹抹桌子(mā) 抹墙(mò) 抹上一笔深蓝的色彩(mǒ)翘翘尾巴(qiào) 翘首(qiáo) 模模样(mú) 模仿(mó)劲疾风劲草(jìng) 鼓足干劲(jìn) 削削减(xuē) 削面(xiāo)校校勘(jiào) 校刊(xiào) 三、文体知识介绍。 随笔,是散文的一支,是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章。中国从宋代起,凡杂记见闻也用此名。“五四”以来,随笔十分流行,形式多样,短小活泼。解放后,随笔是我国报刊常用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杂文很近似。国际随笔、市场随笔、思想随笔、语文随笔皆属此类。优秀的随笔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为其特色。 四、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理清结构。 思考:文中哪些段落写到“古瓷器”?这样安排有什么特点?文章的思路如何? 明确:文中第1—7段以及最后一段写到“古瓷器”,文中首尾部分都写了“古瓷器”,这样安排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根据文章内容安排的特点,我们很快了解了文章思路:古瓷器——回忆——古瓷器。 五、品读有关回忆部分的语段。 思考: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描写从前生活的例子。 2姐姐如何看待过去与现在的生活?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明确: 1文中分别举了买书、买画、旅行、看戏、年终算账等例子。 2在姐姐的眼里,从前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她留恋从前的生活。现在的生活似乎缺少了某种东西,显得寡淡。 六、课外作业。 找出文中的哲理性的句子并加以感悟。 第二课时 一、阅读与理解。 1集体朗读最后一段。 2思考: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明确:这一段分析总结了勃莉吉特的话,表达了一种对生活的感悟。文中提到青春已不在,即使再多的钱也无法买回,因此还是回到现实中来欣赏古瓷器吧。这一结尾升华了主题,同时与开头部分照应。 二、拓展与应用。 小组讨论。 在文中找出姐弟俩具体而真切的生活体验的句子,选择最能引起你共鸣的一两句与本小组的其他同学交流。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小结。注意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 三、比较阅读,鉴赏“兰姆式”随笔的特点。 结合“相关链接”中罗素的《我为何而生》一文进行比较阅读,了解“兰姆式”随笔的特点。 明确:兰姆的随笔语言流畅而不冗繁,多采用名言轶闻,句式灵活。在表现手法上,抒情、议论、叙事、描写、想象、引经据典、比喻……各种笔法错综杂用。他对现实充满了一种悲凉的观照,他以含泪的微笑视待那种种辛酸,以幽婉明切的嘲讽视待那形形种种的不平,展示独特的幽默风格。 四、课外阅读赵锐的《走向疯人院》,进一步了解兰姆。 走向疯人院 ——查尔斯·兰姆的故事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太喜欢为不相干的虚构故事流泪叹息,却往往忽略了身边鲜活的生命个体,有时对亲历的坎坷与磨难都因习惯而漠然。也有人似乎很洒脱,一句“舞台小人生,人生大舞台”,把个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搅和得云里雾里说不清道不明。是真参悟,还是假深沉?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英国著名散文家查尔斯·兰姆(1775—1834)的一生简直就是一出戏,一出即使是莎士比亚也无法编造的大悲剧。它的编剧只能是命运,它的导演只能是上帝。 因为父亲为伦敦内殿学院主管律师索尔特先生帮佣,他得以在法学院诞生,并且“在那里度过了一生中最初的七个年头”。法学院优美的景色和高雅的氛围无疑对小兰姆的成长大有裨益,以至于后来他常常怀着亲切之感反复回想,并满意地认为“一个人能够出生在这样的地方,就是付出一点儿代价也值得了”。(《记往年内殿法学院的主管律师们》)下一个七年则属于基督慈幼学校。那是一个专门教育中产阶级下层子弟的学校,英国人习惯叫它“蓝衫学校”,因为那儿的少年总是穿着蓝色长衫、黄色长袜。兰姆的少年时代我们可以在《三十五年前的基督慈幼学校》中看到。那仍是一段值得眷顾的美好时光。简朴但不失温饱,严谨但不乏娱乐。既可以满足求知的愿望,又没有因为寄宿学校而失去亲人的照料。当然,家境如果再优裕一些,牛津大学也许不会仅仅因为口吃就把一名高才生拒之门外。兰姆“被剥夺了在高等学校中才能享受的娱情怡性的精神养料”。(《牛津度假记》)并终生引为憾事。于是,他不得不过早地走上社会,先在南海公司打发了五个月的光阴,接着为东印度公司奉献了三十六年的宝贵生命,直到年过半百退休回家。尽管他对枯燥无聊的抄写账目的工作不无报怨,高大、笨重的办公楼对他无异于囚笼,可他仍然恪尽职守,成为一个“为办公桌献身的”、“靠着一管鹅毛笔来维持生计的”、“过着刻板生活的书记员”。(《牛津度假记》) 这就是查尔斯·兰姆:个子不高,身体单薄,面孔瘦长而额头宽阔,淡褐色的眼睛时而调皮,时而忧郁。他的为人就像他的姓氏(兰姆Lamb——羔羊)一样,温和善良,文质彬彬,循规蹈矩。他永远穿着普通职员所穿的黑色燕尾服,生性拘束害羞,“对于新东西,无论是新书、新面孔、新年,都生来带有点儿畏怯”。(《除夕随想》)由于对未来没有把握,他只有沉浸在“已逝的幻影和既定的结局之中”。他在生人面前总是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而在熟稔的朋友中间,他则幽默风趣、妙语连珠。他那低矮狭窄的小屋每到星期三的晚上,就聚集了伦敦文学界的明星,比如柯勒律治、华兹华斯……的确,兰姆的生活表面上是如此平静轻松,按部就班得如同每年的节气。虽然平淡了一些、单调了一些,但平淡得充实,单调得稳定。用波澜壮阔、寓意深刻的交响乐来形容兰姆显然是不适宜的,他就像一支简洁含蓄的单簧管奏鸣曲。或者说,他就像他的散文,淡然而隽永,平易而耐嚼。可是,即使再平淡的人生也不会没有波折。 1796年,兰姆家发生了惨剧:年长查尔斯十岁的胞姐玛利,由于日夜操劳补贴家用,遗传的疯病发作,竟然用刀子刺杀了自己的母亲!其实,惨剧的诱发可能未必单纯由于劳累。三十一岁的玛利为什么仍未出嫁?尽管他们的父亲四年前就因索尔特去世而赋闲,但家庭是否当真困难到必须她日夜操劳的地步?——这些因为没有资料的佐证,我们只能聊作猜测了。 总之,年青的查尔斯不得不面临决择:要么牺牲姐姐,听任她被绳之以法终身监禁;要么牺牲自己,亲自作出对她监护的保证,而这意味着他从此与爱情无缘。当时,年轻的查尔斯自己也不过刚刚摆脱危机。就在数月前,与查尔斯青梅竹马的安妮弃他另嫁。是负心?是无奈?不得而知。多情而敏感的查尔斯为美妙的初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祖传的脆弱神经和姑娘一道背叛了他,他在疯人院住了六个星期才恢复健康。初恋失败了,但查尔斯还年轻,他还会有许多其他寻求幸福的机会,他愿意用年轻的肩膀担当起赡养老父、照料疯姐的重任吗?选择一定是艰难的,一定有过犹豫和痛苦,最终查尔斯还是选择了重任,而这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后来,爱神果然不时敲响查尔斯的心扉,可为了不影响姐姐在心目中的地位,他只是小心翼翼地探探脑袋,便又把心门关上了。 其实玛利是一个极有灵性的姑[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作品教学案例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古瓷器》教案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
下一篇文章: 《春末闲谈》教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