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Q正传》教案设计1
|
查询作品教学案例的详细结果
|
《阿Q正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小说,它深刻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经济上的残酷剥削,政治上的沉重压迫,思想上的严重毒害。“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作者在这篇小说中生动地刻画了阿Q这个“沉默的国民的灵魂”。这篇小说无论遣词造句,还是立意谋篇,都独具匠心。由于内容博大精深,又受教学时数的限制,为此,我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努力做到主干突出脉络清楚,以便以简驭繁、有条不紊;二、采用启发式教学,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考。 分三个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 目的:理出线索,分清层次,了解阿Q的思想发展过程。 (一)设疑读书。提出如下要求,让学生诵读或默读课文:1、哪些句子是写阿Q对革命的认识的?2、哪些是写阿Q对革命的态度的?3、哪些是写阿Q的“革命行动”的?4、哪些是写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的?以上四点均把它划出来。与此同时,要求学生按自己的习惯来解决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既可以边读边查字典,也可以读完课文之后集中解决。 (二)启发诱导。在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请学生回答如下问题:1、在阿Q的心目中,革命党是什么样子,阿Q革命的目的是什么,他要革谁的命?2、“革命”这个字眼刚一闯入阿Q心目中时,阿Q对它持什么态度,后来有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阿Q付诸实行的“革命行动”是什么?4、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阿Q又如何对待?(这四个问题,因课文中有现成答案,可由一位同学连续回答即可。) (三)使脉络显露。用问答法引出其他人物并简要分析他们各自对革命的态度。然后看看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最后找出贯串这些人物活动场面的线索——阿Q对革命的态度和行动。 板书设计 革命在未庄引起的反响:赵太爷不安、阿Q快意、土谷祠的梦、静修庵造反、盘辫子、不准革命 阿Q对革命的态度和行动: 白盔白甲(模糊认识)→要什么就是什么(由仇恨到向往)→赴静修庵、盘辫子、找假洋鬼子(采取革命行动)→不准革命 第二课时 目的:学习心理描写的方法,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 (一)设疑读书。简介二三两章对阿Q被打之后用“精神胜利法”自我解脱,达到精神上的满足的描写。然后请同学在课本所节选的七八两章中划出类似的句段。 (二)进一步分析。1、阿Q在街头飘飘然大嚷“造反”时,觉得“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未庄人都成了他的俘虏。这是阿Q在革命这个新形势下对“精神胜利法”的使用。2、阿Q在静修庵前受挫之后,深怪假洋鬼子和赵秀才“不来招呼他”,读者很容易联想到:阿Q认为自己是革命党了。3、当阿Q见小D也居然用一支竹筷将辫子盘在头顶上时,吐一口唾沫道 :“呸”,读者便可以联想到:阿Q认为自己才有资格这样做,因为自己已经是革命党了;而小D没资格。这种想法其实是“儿子打老子”式的精神胜利法在新情况的表现和发展。4、当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他感到无聊时,为报复起见,决定“总要告一状,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嚓!嚓!”阿Q看来,似乎他掌握着生杀予夺之权。这种心理活动,已是他地地道道的精神胜利法了。(文外之意尽量启发同学自己想出来) 事实上阿Q没有得到,将来也不可能得到的这种“胜利”,而在阿Q的感觉上却似乎已经得到,并陶醉其中,从而自我解脱,我们称其这种心理活动为“精神胜利法” (三)重点讲解。在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提出下面的问题:象阿Q这样一个对革命缺乏认识的以精神胜利法为精神支柱的落后农民,能不能成为革命 队伍中的一员呢?如果能,原因是什么?如果不能,原因是什么?经过几分钟的讨论之后,老师相机作简要的讲解(或由学生发表议论,老师归纳总结):阿Q是个雇农,他在经济上受着残酷的剥削,政治上受到沉重压迫。由于受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的毒害,由于没有受到革命思想的宣传和教育,他不可能理解革命,这就是他“落后”的原因。但是屈辱的地位和悲惨的处境决定他本能地倾向革命。 板书设计 通过对阿Q 反复印证阿Q对革命的糊涂认识 的心理描写 反复表现阿Q的典型性格——精神胜利法 政治、经济地位 决定 对革命的态度 最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其它几处心理描写的文字,如:在土谷祠中新鲜而热烈的想象;怕剪辫不敢进城;为结识革命党而来到假洋鬼子门下的局促不安等。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阿Q心理活动的深刻挖掘。 第三课时 目的:分析未庄的阶级状况,看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一)设疑读书,请学生回顾课文,把文中的人物按其阶级从属进行排队。老师板书,在地主阶级与雇农阶级的名下,开列出名单来。 (二)启发诱导。请学生回答:这两个阶级谁是革命力量,谁是革命对象,革命后他们各自的际遇如何? 上述问题得到解决后,接着让同学思考:为什么革命群众有的当了替罪羊而被枪毙,有的受压迫剥削如故;而革命的对象却能仍旧作威作福?为什么出现了革命对象不准革命群众革命的咄咄怪事? (三)问题的提出,使思维活动到了揭示主题的时候。教师作如下简要讲解:“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使中国的封建势力盘根错节非常强大;中国的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这两个原因,决定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造成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以至革命后革命的基本群众的境遇没得到改善;而革命的的对象威风不倒。革命对象不准革命群众革命的怪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学生经过几分钟的思考后,自己写出本文的主题思想。 板书设计 (四)做思考和练习。请学生独立思考书面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三、五、六题。 阿Q正传 教学目的 一、透过艺术形象领会思想内容,学习鲁迅清醒的识别能力和热切的爱国情怀。 二、分析阿Q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1.通过心理描写展示人物性格; 2.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性格; 3.让人物用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示性格。 三、理解本文讽刺手法的运用。 四、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 教学设想 一、教师阅读《阿Q正传》全文,掌握情节发展线索及阿Q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和实质。导入新课时,可放课文录音,以加强语言的感染力。 二、教师分析阿Q形象时,要掌握感情分寸。鲁迅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写阿Q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为了强国,“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要体会鲁迅的“痛心”及所塑形象的深刻含义,不要单觉得阿Q可笑、可悲。 三、分析课文的背景气氛、人物神态、行动等可加强对比,从对比中认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四、如有条件,课后组织学生看电影《阿Q正传》。 教学时数 3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由《〈呐喊〉自序》过渡到《阿Q正传》。 今天学习的《阿Q正传》,是鲁迅\">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它收在小说集《呐喊》中。我们读过《呐喊》中的好几篇小说,也曾读过《〈呐喊〉自序》,请结合所学过的课文,谈谈《呐喊》是怎样的一本书?为什么要取这个书名,它贯穿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明确:《呐喊》是鲁迅\">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出版于1923年8月,收集了包括《狂人日记》等共15篇小说。《呐喊》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的农村和村镇的面貌;塑造了没落知识分子(《孔乙己》)、城市贫民(《药》)、人力车夫(《一件小事》)、被压迫农民(《故乡》《风波》)等形象。 取名《呐喊》是要以呐喊声“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破毁“铁屋子”并“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鲁迅提出革命必须唤醒民众和自觉地“听将令”,体现了鲁迅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势切的爱国之心。今天所讲的《阿Q正传》,也饱含了鲁迅的这种思想感情。分析课文时请注意,这种感情是如何渗透其中的。 2.教师简介《阿Q正传》有关材料:《阿Q正传》写于1921年12月—1922年2月间,以巴人的笔名分章刊载于《晨报副刊》,后收进《呐喊》。全文共九章(见课文注解)。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贫苦农民阿Q的形象。在鲁迅心目中,这个阿Q“ 该是30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不 过没有流氓样,也不像瘪三样”。(鲁迅《寄〈戏〉周刊编者信》)他贫穷而地位低下,“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连姓也没有。“未庄的人们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开玩笑。”他自尊自大,明明穷,和人口角时偏要瞪着眼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或“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当别人嘲笑他的癞头疮时,他就报复“你还不配……”,被别人打了,他心里想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实吃了亏,但他这样一想,精神上得胜了,于是也就心满意足了。当打不过别人,口头上也不能占上风时,他又觉得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有这“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于是又得胜了。他还欺软怕硬,“估量对手,口讷的他便学,气力小的他便打”,受了别人的欺,他就欺小尼姑,打比他更瘦弱的小D。当辛亥革命波及未庄时,他也要“投降”革命,结果被糊里湖涂抓去枪毙了。鲁迅\">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指导预习。 1.教师:课文选的第七章“革命”和第八间“不准革命”,讲的是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在他回未庄“投降”革命之前,阿Q因为向女佣吴妈求爱闯了大祸,全镇的人把他当作怪物,谁也不再请他做工,他在未庄断了谋生的路,只好游荡到城里去。在城里加入了小偷的队伍,一次偷东西出事了,于是他连夜爬墙出城,逃回未庄。正当走投无路之时,辛亥革命波及到了未庄。 2.结合课文后“思考和练习”题一,提问:作者为什么从乌篷船写起,又在日期上花很多笔墨?未庄的人怎样的不安?带着问题听录音。 3.听录音时教师在黑板上写词语(见第二教时教案)。 三、研习新课。 1.教师与学生共同给第七章(1—48段)分段落: 第1部分:1—[1] [2] [3] [4] [5]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作品教学案例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阿Q正传》教案设计1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项脊轩志》教案1 |
下一篇文章: 《项脊轩志》教案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