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语文 >> 六年级下学期 >> 作品教学案例 >> 正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查询作品教学案例的详细结果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重点字、词、句式 ,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2、情感目标 
①、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②、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 
3、技能目标 
①、背诵全文 ②、学会讽喻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导读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充分利用注释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词句,掌握课文内容) 
2、讨论法。(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地展开讨论,集思广益,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今天走在大街上你会发现有许多俊男靓女从身边走过,甚至还有一些打扮相当前卫的追星族从眼前晃过。现代人如此,古代人又何尝不是?比如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涉江》中写到:“余幼好此奇服兮,年即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宝璐。”但是人们往往只是把美不美当作个人的事,很少有人去多想什么。然而有一个人,他不仅爱美,还丛美不美这个问题中悟出一番大道理,拯救了一个国家。究竟是谁有这么神奇呢?我们今天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学了这篇课文后,这一迷雾自然会解开。(板书课题)
二、解题 
1、我们来看一下这篇文章的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战国时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可以说是三朝元老,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善鼓琴,曾借弹琴之道言治国之道,深得威王赞赏,被封为相,后封成侯。 
   齐王也就是齐威王,姓田,名因齐,又作婴齐。他在位期间,曾任用邹忌为相,田忌、孙膑为将和军师,改革政治,使国力逐渐强剩。
3、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又称《国策》,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原为战国末期和秦汉间人编纂,后经西汉末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12策,其体列为国别体。《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历史散文。
三、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期(jī)年        间(jiàn)进 
四、整体把握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讨论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题眼是什么?  (题眼:讽)
它有什么内涵? ( 讽,也就是婉言规劝之意。)
注意它与谏、刺、谤、讥、诽、说的区别: (谏者,以直言正人之非也,也就是直言规劝之意。刺,意思是当面指责;谤,一般指公开指责人的过失,没有贬义;讥,是微言讽刺;诽,是背里议论;说,是用一般的话劝说别人,使人听从自已的意见。 )
②、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原因是什么呢?文中有一个点明原因的句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    (“王之蔽甚矣!”)
邹忌是如何知道“王之蔽甚矣”的呢?他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咱们来看一下课文的第一段, 
他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①、“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邹忌这次亲眼见到了徐公感到不如徐公②、接下来他又“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这次是进行了比较,更加确信自己不如徐公③、而后他又“暮寝而思之”。由此可知:“王之蔽甚矣”并不是凭空得出的结论,而是他三思的结果。他之所以认为“王之蔽甚矣”,是因为“已之蔽甚矣”: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邹忌由此想到,我乃一介臣子,尚且有如此之“蔽”,更何况作为高高在上,俯视一切,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的齐威王呢? 
③ 、邹忌讽谏齐王的方式是什么?  (设喻,类比)
国君能不能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是一件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邹忌既然知道了“王之蔽甚矣”,那么作为谏臣,他就要向君王进谏。但是进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知道伴君如伴虎。古人常把进谏看作是批“龙鳞”,逆“圣听”,稍有不慎不但不能使君王纳谏反而性命难保。比干剖心、屈原放逐不就是直言进谏的结果吗?邹忌当然知道这些厉害关系,那么他又该如何进谏呢?咱们来看一下他进谏的方式。邹忌从自已个人的生活小事入手,把自已在美不美这个问题上受到妻妾和客人的蒙蔽这件事讲给齐王听,先引起齐王的兴趣。然后抓住这一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的相似点——受蔽,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进而指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一严峻事实,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形象而委婉地说服了齐王。这里他巧妙地运用了类比的手法。 
《古文观止》中有一段对本文的评语,写道:“邹忌将已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这一评价真可谓是恰如其分。 
④、邹忌讽齐王的效果怎样? (然------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谏的方式确实令人佩服,但他讽谏的效果又如何呢?邹忌“讽”齐王的目的是希望齐王纳谏,因此,达到齐王纳谏这一目的就是“讽”最好的效果。齐王回答“善”,这一字力有千钧,鲜明地表明了齐威王的态度,集中地表达了“讽”的效果。文章具体地叙述了齐王纳谏悬赏的方式:“上赏”、“中赏”和“下赏”,叙述了纳谏的过程:令初下,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无可进者。还交代了齐王纳谏的结果:“战胜于朝廷”。其实,这些也正是邹忌“讽”的间接效果。在这里邹忌的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表明齐王是一位虚心纳谏、有魄力的开明君主。如果齐王是一位昏君的话,那么邹忌讽的技巧再高也不会起到任何作用。邹忌的讽最终还要通过纳谏后来实施。 
小结:下面咱们来对这节课做个小结。本文紧扣题眼“讽”,遵循文章的写作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连点成线,有机地串起了全文,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牵一“讽”而动全文。
五、布置作业
①、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古文一般来说都是要求背诵的,这篇文章当然也不例外。很多同学都感到古文难背,其实找到规律也并非真的那么难背。比如这篇课文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采用了三叠结构,也就是从头到尾一直用三层排比手法来写。关于这一点同学们下去后好好的思考一下,咱们下节课再讲。
②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出重点字词。 
附板书设计 
邹        内涵:委婉规劝                   (是什么)        个人       受蔽      国家
忌           
讽        原因:王之蔽甚矣                 (为什么)    妻    →   私   ←  宫妇
齐 
王        方式:设喻(类比)               (怎么办)   妾    →   畏   ←  臣
讷 
谏        效果:善……战胜于朝廷       (怎么样)   客   →   求  ← 四境之内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上书谏寡人者(书,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2、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3、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5、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6、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7、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9、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二)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作品教学案例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古瓷器》教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3
    《再别康桥》说课
    《再别康桥》说课
    《祸兮福兮》教案
    《神游物外》教案
    《论民本》教案
    《论修身》教案
    《百年孤独》教学设计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三石榴》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例
    劝学
    七年级语文上册《综合性学习:探索月…
    《黄河颂》教案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案3
    《一剪梅》《声声慢》比较阅读教案
    <<荒岛余
    《娓娓与喋喋》教案
    《四竹溪记》教案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
    巴金《短文两篇》之五(日.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之二
    《长亭送别》教案1
    《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设计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7
    《项脊轩志》教案1
    《阿Q正传》教案设计1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2
    胡同文化
    评《泰坦尼克号》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古诗苑漫步
    说数
    《渔父》课堂实录
    《逍遥游》教学设计1
    《我的叔叔于勒》
    五柳先生传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互动…
    故都的秋
    《项脊轩志》教案1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
    研究课——电视散文教学设计
    青春成长教学设计——个性化作文
    《边城》教案
    秋水
    《冰心:巴金这个人》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细柳营》教学设计
    离骚
    我很重要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外国诗二首(二)》(帆、信天翁)…
    《鸟啼》简案
    “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
    华罗庚
    我的回顾
    赤壁赋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中国当代诗歌三首
    小作文训练:感受尘世的幸福
    写人记事类作文写作指导
    《外国诗二首(三)》(老虎、豹-在巴…
    语文活动课 给编创人员出点子
    赤壁赋
    长亭送别
    《雷雨》教案
    《鸿门宴》教学实录
    我教《烛之武退秦师》
    《老王》自主学习方案
    《老王》教学实录(发散思维课)
    林黛玉进贾府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反思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学设计示…
    外国诗二首(《送娘曲》,《我独自漫游…
    读《鲁滨逊漂流记》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2
    《论雅俗共赏》教案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失街亭》教案
    《老王》教案设计11
    《春末闲谈》教案
    必修二教案全集
    《流行服饰的非理性》说课材料
    《雷雨》教学实录及评点
    《雷雨》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
    《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哀江南
    柳叶儿
    老王
    《风赋》教案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邻居们》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第二单元记叙…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教案及赏析
    《阿房宫赋》教案5
    《滕王阁序》教案
    《书愤》教案
    《英雄潇洒走苍穹》教案2
    项链

    毛泽东词二首
    阿Q正传(节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堂教学…
    《蒹葭》教案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风赋》教案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教学设计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4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教案
    《山地回忆》教案
    《宝黛初会》教案
    《柳叶儿》教学设计
    第二章 《诗经》
    语文版《我的回忆》教案
    专题《苏教版八(下)“鸟”专题——…
    《人们如何作出决策》教案
    《双语言时代》教案
    庄暴见孟子
    《感受父爱》作文课教案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堂实录
    《红楼梦》判词研究
    马嵬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登快阁》简析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实录
    肖邦故园
    颂歌的变奏
    指南录后序
    五人墓碑记
    米洛斯的维纳斯
    苏教版《品质》教案
    《秋水》最新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3
    《物种起源》导言·说课稿
    综合性学习复习专题:《人与自然》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端午的鸭蛋
    《报任安书》(节选)课堂实录
    《论厄运》《直面苦难》课堂教学实录
    《墙上的斑点》教学设计
    祖国山川颂
    邓稼先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
    长江三峡
    哲理散文写作方法
    《雷雨》教学设计2
    《居里夫人传》教案
    魔鬼藏在细节之中——《鸿门宴》研究…
    综合性学习复习专题:《人与自然》说…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说课稿
    《滕王阁序》教案14
    《我有一个梦想》说课稿5
    《我有一个梦想》说课稿4
    《雨霖铃》微型教案
    《声声慢》教案10
    陈奂生上城
    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爱”
    语文版《元曲五首》教案
    肖邦故园
    《石头城》教案1
    《赤壁赋》教案7
    《后赤壁赋》教案及教后记
    《谏吴王书》教案
    《原君》教案
    《与高司谏书》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个案
    第二节 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声声慢》教案9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