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渔父》课堂实录
|
查询作品教学案例的详细结果
|
教学目标
①积累重点文言词和句式。
②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
③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二、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三、 教学过程
1、课前创设情境:利用下课时间播放蔡琴演唱《屈原》歌曲。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屈原(蔡琴演唱)
他们说你是一个孤独的诗人
他们说你有一颗忧郁的灵魂
你过的岁月是否像我所想像的那般寂寥
是否水中有你的心思,像一尾鱼款款徘徊
人世的轻吟掩覆在你身上
总有多少无奈 都托流水寄怀
究竟你愿长久 躺在今世的江底
还是期盼着握桨的手解开你深邃的面容
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
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悠悠的江水诠释着亘古以来的萧条凄凉
取代水中你的惆怅,是岸上我独自徘徊
龙舟的喧哗划出波波水纹
追思掠过江面片刻又将遗忘
也许你将年年享受五月的粽香
也许能带着另一次际遇,看一看江山的阳光……
2、教师导语
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诗人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孤独的悲愤。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他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其热血化作滔滔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整个民族的灵魂!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幻灯片1)
教师:首先,让我们回顾印象中的屈原,了解他走过的人生之路。
学生齐读:屈原,名平 ,字原。 战国 时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巧作品,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 刘向 辑集的《楚辞》。首创“ 骚体诗 ”,亦称“ 楚辞体 ”。
政治上,提倡“美 政”,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后遭谗去职,屡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满腔悲愤,怀着珍爱一生的理想自投汨罗江而死。(幻灯片2)
教师: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烟云,去寻觅诗人的足迹,请大家把书翻到《渔父》,让我们一起聆听屈原处在生死边缘的心灵抉择。(幻灯片3)
教师: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要求同学们掌握三个重点。
①积累重点文言词和句式。
②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
③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幻灯片4)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文言知识点的情况。本文一共有几个通假字?
学生1:共有两个通假字。渔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通“欤”,句末语气词。(幻灯片5)
教师:请同学指出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古义。
学生2:1、颜色憔悴:脸色2、形容枯槁:形体容貌3、圣人不凝滞于物:拘泥
4、何故深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幻灯片6)
教师:请同学指出下列句式的类型。
学生3—8:1、行吟泽畔。(省略句)2、游于江潭。(状语后置句)3、是以见放。(被动句)4、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5、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句)6、遂去,不复与言。(省略句))(幻灯片7)
教师:掌握文言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解读课文,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在进入文本之前,先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分别请两位同学扮演屈原和渔父的角色,其他部分全班齐读。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师:两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学生9点评:非常有感情,两位同学都把握住了屈原和渔父两人的性格特征,朗读时语气语调把握得都很到位。
教师:本文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描绘,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结合原文分析两者不同的人生态度。这个问题可以同桌一起讨论解决。(幻灯片8)
学生同桌讨论3分钟
学生10:文中对屈原的肖像描写“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出了屈原心里交瘁的状态,体现他当时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而对渔父的肖像描写“莞尔而笑”则写出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与世无争,淡泊名利,把一切都看透了的感觉。
教师:嗯,这位同学为大家开了一个好头,分析得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学生11:其实屈原和渔父的动作描写跟肖像描写一样传神,寥寥几个字,写出了两人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一个是“游于江潭,行吟泽畔”,一个是“鼓木世而去”,一个忧国忧民,一个潇洒豁达。
学生12:文中描写屈原的语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表现了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说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
教师:“坚守”一词用得极好,表明了屈原的立场。那么渔父呢?
学生12:渔父的语言描写“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体现了他随遇而安,潇洒大度的人生态度,似乎有些超然物外。
教师:三位同学已经把两位人物分析得差不多了,还有没有同学要补充一下?
学生13:文中还有一处关于屈原的语言描写也很重要“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一段更加表明了屈原坚定的立场,体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
教师:每一位同学都说得相当到位,说明大家经过讨论对两个人物形象有了准确的把握。
教师出示结论:屈原:坚持理想,洁身自好;忧国忧民,坚贞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渔父:自由旷达,随遇而安,与世推移,乐天知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
如果说屈原是一位行到水穷处的儒生,那么渔父就是一位坐看云起时的隐者。文中两个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此来凸现屈原崇高的人格。(幻灯片9)
教师:渔父飘然而去了,带着他的微笑与洒脱,留下屈原在江边孤独思索。他在想些什么呢?他将何去何从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屈原的这一结局让很多同学都觉得非常遗憾,他难道没有更好的选择了么?我们在学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后看了一篇文章《择生与择死》,同学们也写下了自己关于生死的考虑,就有同学为屈原设计了几条其他的人生道路,今天,就请同学们共同来探讨一下,屈原是否可以选择——像司马迁那样隐忍苟活,在自己的后半身实现他的理想;
像渔父那样超然物外,放浪行骸,享受山水田园之乐;
或者选择离开这个令他伤心的楚国,另谋高就,另栖高枝,去施展自
己的政治抱负。(幻灯片10)前后同学一起讨论五分钟。
教师:他能选择苟活么???
学生:不能!!!
教师:为什么?
学生14:我认为屈原不能选择苟活,我们大家可以假设一下,假如屈原没有选择自杀,他活下来了,那么,他就会眼睁睁地看着他钟爱的楚国被彻底灭亡,他就要成为一个亡国奴,作为把高洁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屈原怎么[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作品教学案例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渔父》课堂实录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逍遥游》教学设计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