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孤独》教学设计
|
查询作品教学案例的详细结果
|
《百年孤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了解《百年孤独》的主要故事内容,感受作品的艺术美, 培养阅读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3)、认识《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变现实于幻想而不失其真”的 基本特征。 (4)、理解小说题目的含义,探讨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进而探 求拉丁美洲孤独的原因。 [教学重点]:1、引领学生了解《百年孤独》的主要故事内容。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题目的含义,探讨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 2、了解魔幻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 提问:请几位同学来说说你见过、看过或听过哪些神魔作品(如文学、影视作品)等? 参考:《西游记》、《封神榜》、《镜花缘》、《指环王》、《哈利波特》等 教师补充:近日,被国内媒体称为“中国魔幻小说第一少年”的边金阳总共创作了自称是“超现实小说”的3本60万字的魔幻小说《时光魔琴》《秦人部落》和《头重脚轻》,受到文学界的关注。 导出: 同学们好!这些作品在写法上给你的启示是什么?与《百年孤独》有何相似之处? 二、了解作者及魔幻现实主义 1、简介作者 明确: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 )哥伦比亚作家,生于一个医生家庭。18岁入大学攻读法律,后辍学从事新闻工作和文学创作。1955年发表了系列中短篇小说,如《伊莎白尔在马贡多的观雨独白》(1955)、《枯枝败叶》(1955)、《周末后的一天》(1962)等。1967年作家发表了其代表作——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达到了他的创作的辉煌时期,而且也奠定了他在拉美文学界的重要地位,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还有《家长的没落》、《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他的作品主要特色是幻想与现实的巧妙结合,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2、魔幻现实主义 明确:20世纪20年代末期诞生于拉美的一种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加西亚•马尔克斯等。魔幻现实主义在描写现实、叙述故事时,总是插入许多离奇怪诞的情节和各种超自然的现象,将现实与幻象、常人与鬼魂交织一体,使作品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和象征意味。在技巧方面,大量使用象征、比喻、借代、暗示、渲染等手法,常常使作品显得玄奥诡秘,变幻莫测,甚至隐晦艰涩,结构上多采取“戏中戏”手法,大故事中套小故事,具有多层次特点;有时也突破时间顺序,采用意识流手法,便情节颠倒、跳跃,具有随意性和偶然性。 3、提问:请学生简单介绍全书内容: 明确:故事发生在马贡多(这是作家多次写过的地方),描写了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的发展、动乱、衰亡的历史,反映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大陆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生活。第一代霍塞•阿卡迪奥与他的表妹乌苏拉私自结婚,离家出走,来到了马贡多,带着一批人垦荒耕种,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后来,大批外来移民迁来,外国资本侵入,政府派来镇长,布恩地亚家族和马贡多人便灾难不绝。他们的第七代生下了一个长猪尾巴的婴儿,全世界的蚂蚁一起出动,把它拖进了蚁穴。马贡多也被一阵飓风刮得无影无踪。小说人物众多,内容复杂。运用了神奇魔幻的传说故事、极度夸张的手法以及象征性形象表现了印第安人的传统意识和信仰,描绘出色彩斑斓的拉美现实生活的巨幅画卷。 三、启疑(亦可让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如:(1)、“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 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是马尔克斯精心构思的《百年孤独》的著名开篇语句,它在整部作品的时空拓展、情节安排、人物关系、气氛营造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外结合对整部作品的阅读,具体分析这一开头的语言结构与表达效果。 (2)、作者曾在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仪式上说,《百年孤独》这部小说 主要是表现“拉丁美洲的孤独”。作者通过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生活经历及马贡多的开拓、发展和毁灭,写出哥伦比亚及整个拉丁美洲的愚昧落后、与世隔绝和被殖民者入侵的屈辱历史。你认为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摆脱这种孤独的境地? 四、鉴赏作品 1、思考:“百年”和“孤独”在作品中的寓意是什么? 讨论、明确:作家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通过革命军总司令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一家七代人的经历,描绘了小城镇马贡多从荒漠的沼泽地上兴起到最后被一阵旋风卷走,布恩地亚家族的最后一代被蚂蚁吃掉,以至完全消亡的100年历史演变过程。该书描写的历史长、人物多、场面大,堪称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世界文学巨著。“百年”也是“漫长”的意思。 哥伦比亚位于南美洲西北部,西濒太平洋,北临加勒比海,地处热带,盛产咖啡、可可、香蕉、橡胶,蕴藏着石油、煤、黄金、铀等丰富的地下资源。16世纪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1819年正式独立。1903年原属哥伦比亚的巴拿马省在美国的怂恿下宣布独立,美国势力从此侵入渐深。1830年后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本书通过主人公的传奇生涯描述了这方面史实。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虚伪的政客、残忍的统治者、盲从愚昧的民众等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布恩地亚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人与人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办法而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弥漫在布恩地亚家族和马贡多镇,并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美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百年孤独》的主要内涵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历史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像力进行独特的研究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 2、讨论:作者塑造两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他富于幻想,敢于实践,具有惊人的毅力和智慧。他带领人们创建了马贡多镇,建立了幸福的生活。他向往外来的科学与文明,痴迷于各种科学实验,即使失败或受伤,也从不气馁,终于靠观象仪证实了“地球是圆的,像一个橘子一样”的科学真理。在闭塞落后的马贡多,布恩地亚代表着马贡多人对科学与文明的向往,代表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只是这种向往和进取随着布恩地亚后来的发疯而夭折。 乌苏拉:她是一个勤俭能干、善良宽厚的拉丁美洲劳动妇女形象。她是马贡多的创建者,也是马贡多理性秩序的中流砥柱和维护者。她终日操劳,任劳任怨。她意志坚定,疾恶如仇,不仅阻止了布恩地亚的搬迁计划,而且扭转着一切使布恩地亚家族混乱的倾向,是家族的守护者。因此,她去世后,布恩地亚家族也迅速地走向了衰落。乌苏拉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 3、思考:吉卜赛人在作品中的用意是什么? 讨论、明确:吉卜赛人在小说中是作为外来科学与文明(尽管这种科学 与文明还带有巫术的色彩)的使者而出现的。他们每一次带来的新鲜玩艺儿,如磁铁、望远镜、地图、航海仪器以及炼金实验室等,都深深地吸引着还处于原始、停滞的自然形态中的马贡多人,尤其令富于幻想和进取心的布恩地亚着迷。布恩地亚痴迷的不仅是这些物件,更是这些物件所代表的科学与文明。正是受了这些物件的影响,他才要率领马贡多的人们开辟一条通向外界文明的道路。 4、问题:阅读作品后给你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 (1)奇幻与现实相交织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 真”是它的基本特征。如课本选文真实地描绘了吉卜赛人的到来给小镇带来的热闹景象,逼真地描述了布恩地亚一次次做科学实验的情景,还有乌苏拉带领孩子们在菜地劳动、布恩地亚教孩子们知识的场面等。与此相交织的还有许多奇幻的因素,如“当吉卜赛人拽着两块磁铁走家串户时,磁铁就会使“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甚至连那些遗失很久的东西,居然也从人们寻找多遍的地方钻了出来,成群结队地跟在墨尔基阿德斯那两块魔铁后面乱滚”。再如远征队的人“一个个像梦游病人似的,借助着萤火虫微弱的闪光,在这恶梦般的天地中行进。他们不能往回走,因为有一种新的植物转眼间就会长大起来,不一会儿就会把他们边走边开的小路封闭了”。还有“奥雷良诺是第一个在马贡多出生的人,到三月份就满六岁了。他好静而孤僻,在娘肚子里就会哭,生下来时睁着眼睛。给他剪脐带时,他就摆动着脑袋辨认房间里的东西,还以好奇而并不惊慌的神态察看着人们的脸庞。然后,他不再理会前来看望他的人们,却专心致志地盯着那棕榈叶盖的顶棚,房顶在雨水的巨大压力下眼看就要塌下来了”等等。为了写出马贡多人的迷信和落后,作品中大量借用印第安人的信仰。老布恩地亚与邻人口角,把人刺死,从此那人的鬼魂便时常出现,乌苏拉几次发现他在用芦苇堵刀口。那鬼魂追踪到马贡多,冤家变成朋友,经常通宵达旦聊天。在作品中,鬼魂、预言、征兆等等神秘因素层出不穷,充分衬托出拉丁美洲这片土地的神秘色彩。神话传说是构成这部小说魔幻特征的最重要的根源。作家把古代神话和印第安神话互相结合。神话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引发了读者的文化认同感,使作品中的历史反思、现实描写都具有纵深感,使表现更富有艺术感染力。这些奇幻的因素与真实的描写水乳交融在一起,使作品呈现出一个似真似幻、亦真亦幻的[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作品教学案例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百年孤独》教学设计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
下一篇文章: 劝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