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查询作品教学案例的详细结果
|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三)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四)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的举动不仅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更能体现课文所包含的思想意义,下面咱们来分析这两个人物。 邹忌: 作为课文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作为齐王的谋臣,他能从日常生活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可谓忠于职守,勤于王事,勇于进谏。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他没有得意忘形,而是进行调查、比较。在得知事实真相后,他一没妒忌,要知道他是相当看重自己的容貌的;而没大怒,没有因为妻、妾、客都欺骗了他而迁怒于别人。在事实面前他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说明他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头脑冷静,善于思考,观察事物深入细致,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他还由此想到“王之弊甚矣”。待他考虑成熟后,毫不迟疑地向君主进谏,反映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他的进谏,也不像战国时期的说客那样,靠夸夸其谈、危言耸听去游说国君,而是以耐人寻味的小事打动齐王,巧妙地设喻,以己之受蔽推论到齐王之受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齐威王: 他是一位从谏如流,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邹忌当面说“王之蔽甚矣”,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闻过则喜,认为“善”,表示赞同,并且马上付诸实施,制定了对进谏者的奖励办法。这反映了他虚心纳谏的态度和明知果断的美好品质。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广开言路,根据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兴利除弊,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对齐威王有明显的美化成分。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1、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 :妻、妾、友 三答 三比: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 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 各国“皆朝于齐” 2、本文巧妙的运用了设喻(类比)的手法 邹忌通过个人在美不美这个问题上受到妻妾和客人的蒙蔽这件事联想到“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一严峻事实。这里抓住了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的相似点——受蔽。 3、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 4.语言繁简适度。 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齐王的回答只有一个“善”字,既表现了他的态度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与尊贵。 四、揭示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课堂分小组讨论。 1、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蔽,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2、学了此文后,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最后老师总结。 (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五、课堂小结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能够背诵课文,掌握了一些文言词句,理清了课文的思路与结构,研讨了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特别令人高兴的是:所有这些学习成果,都是靠同学们自己的诵读、思考和研讨而获得的。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那就是:多诵读,多练习,多查工具书,多思考 六、布置作业: 1、 继续背诵课文,要求准确、精熟。 2、 补全下列名句: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③、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④、闻过即改,从谏如流(《贞观政要》) ⑤、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上本》) 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⑧、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3、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附板书设计 邹忌: 齐威王: 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闻过则喜、虚心纳谏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作品教学案例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端午的鸭蛋 |
下一篇文章: 综合性学习复习专题:《人与自然》说课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