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瓷器》教案
|
查询作品教学案例的详细结果
|
娘,虽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得益于从小偷偷钻进索尔特先生的书房吸吮着书籍的养份长大,她有着在当时妇女中罕见的文学素养。平时,姐弟二人一起读书、写作,过着恬静的日子。他们合作编写的一部少儿读物《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至今仍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兰姆经常在散文中提及玛利。《在麦柯利村头访旧》中,玛利化名为勃莉吉特成为伊利亚(兰姆的笔名)的管家。兰姆非常感谢玛利从远在他记事之前就给予他的百般照顾,并用欣慰的口吻说道:“我们两人的趣味、习惯十分相投,融洽无间。”“在不幸的时刻,她是最最忠实的安慰者,……在生活中的快乐时刻,她却能使你的乐趣三倍地增加。一起打牌、访友,尤其是出外旅行,她都是极好的同伴。”兰姆对姐姐怀着深厚的感情,盛赞她“超群出众”。 然而,玛利的精神病时时发作。 他们不得不经常搬迁,以躲避邻居嫌弃的眼光和刻薄的话语。父亲死后,姐弟二人更加相依为命。久病成医,每次复发,玛利都能准确预感。这时候,我们便会看见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两个被命运控制的可怜人抱头痛哭,然后一起手拉手边哭边唱向疯人院走去!凄凉的歌声在伦敦拥挤的街巷中回荡……月月年年,他们在家与疯人院之间往返反复。难道疯人院真是一个颠倒错乱的世界?兰姆清楚地知道:有形的疯人院之外未必不是一个更大的、无形的疯人院。他曾向老友华兹华斯痛苦倾诉:“三十年来,我为那些市侩们干活,可是我的脖子始终不肯向那个轭套屈服!”“办公桌和坟墓是一样的!区别仅仅在于你坐在办公桌前的时候是一件外加的机器。”一旦揭开这个所谓“秩序”“文明”的社会的面纱,我们随时随地都能看到“欺骗”“贫穷”“暴力”们的影子。羔羊般的兰姆无能为力,他只能沉浸在他的幻想中:“总有一天,时髦绅士也许会搀着一个卖鱼婆走出她那鄙陋的住所,或者帮助某个卖水果的妇女捡起她那失散的苹果”(《关于尊重妇女》),扫烟囱的孩子还能继续得到詹姆斯·怀特们的宴请(《扫烟囱的孩子礼赞》),而伦敦的乞丐们则可以自由行乞(《关于京城内乞丐减少一事之我见》)……冷峻的现实让姐弟二人把疯人院当作生命的驿站,只有从那里他们才能获得坚持生活的勇气和力量。他们热爱生命,可病魔却逼迫着他们不得不时常商量死亡。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让玛利先死,以免孤苦无助。可一向仁慈的上帝这一次却连这也没满足他们,查尔斯在1834年摔伤,旋即竟撒手西去,剩下个生命力顽强的玛利又独自与命运抗争了13年。 就在这样的大痛苦中,兰姆竟然写下了大量幽默生动的精典散文,汇聚成两集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独领风骚的《伊利亚随笔》。在兰姆的笔下,你找不到一滴眼泪,尽管他最有资格痛苦;你看不到半丝抱怨,尽管他最有权利诅咒。他是英国独一无二的幽默大师。兰姆自己说:“我练成了一种习惯,不把外界事情看重——对这盲目的现在不满意,我努力去采取一种宽大的胸怀,这种胸怀支持我的精神。”他不仅自己微笑,还要让他的读者微笑。他从不像大多数作家那样,以启蒙读者、教育读者为己任,更不会让自己的痛苦体验成为资本,换取大众廉价的同情。他只愿奉献给大家以最单纯美丽的心灵,而这给予人们的恰恰是灵魂深处的净化。其实“伦敦所有的大街小道全是纯金铺成的——至少说,我懂得一种点金术,能够点伦敦的泥成金,那就是爱在人群中过活的心”。(《致华兹华斯的信》)——所以,兰姆的凡人琐事才能磁石一般抓住读者的心。对此,兰姆的研究专家沃尔特·佩斯说得好:“柯勒律治、华兹华斯,甚至雪莱,由于他们大大卷入了他们那个骚动不安的时代而成为世人瞩目的人物,但是他们作品中的某些内容却不免由于时易势移而有所减色,反不如另外一种作家——他们似乎并不怎么参与当代的重大事件,对那些大事并不怎么关心,甚至还可能有点儿漠然视之”,“结果,他由于自己博大的同情心反而赢得了一种持久的道德影响”。 是的,兰姆的笑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他的作品影响了包括中国的萧乾、朱湘、李广田、梁遇春、冯亦代等在内的一代又一代读者,并将继续影响下去。我想,兰姆的精神正是人类尊严的最佳体现,以笑去面对泪,在大痛苦、大悲哀中挺直脊梁,这才是为人的骄傲和自豪。壮哉,兰姆! 上一页 [1] [2]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作品教学案例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古瓷器》教案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
下一篇文章: 《春末闲谈》教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