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远古时代,又是一个战争频繁的年代,在这种残酷无情的战争中,人们的生死存亡在此一举,因而人们的其忧患意识并不亚于对洪水猛兽的恐惧。
(二)厚生爱民意识
天地之大德曰生。 ——《周易·系辞下》
对百姓民众生命的爱护和尊重,是中国文化的一贯精神,这在神话中颇有体现。
1.塑造保护神。如女娲、后羿等。
2.珍惜个体生命,渴望生命延续。传说中华民族的先祖神农氏遍尝百草,历经磨苦,死而复生,其目的就在于医治人民。《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山海经》有不死之说,如《海外南经》:“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一曰在穿匈国东。”郭璞注云:“有员丘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亦有赤泉,饮之不老。”
3.表现自然神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三)反抗精神
如邢天舞干戚、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此反抗包含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秩序的反抗。
“神话学派”的祖师——格林兄弟的学说在民间文艺学史上被称为神话学说,格林兄弟深信作为天然诗歌的神话和整个民间文学,是德国传统文化的表现,是“人民精神”之所在。诗人们的创作不过是再生的艺术、人民精神的反射,而天然诗歌则是集体的、无个性的,因而是整个人民生括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和全体人民浑然一体的。格林兄荣又尤其重视神话,认为一切民族的神话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的世界观。
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