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导入的设计。关于“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的那段历史,学生已经很熟悉,所以关于本科的背景资料不必细讲。导入本课时,简单回顾《前赤壁赋》的写作背景及作者“乐——悲——乐” 的感情变化,提出问题:时隔三个月,苏轼重游赤壁,面对眼前的景象,思想感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从而引入新课。
(3)问题的设计。问题的设计对于重难点的突破相当重要,如果设计大量的问题,这样很容易变成了满堂问,不仅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妨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更会把学生问晕。所以,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明确本文主要解决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复杂与道士化鹤的寓意两个问题。据此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本文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体会情感是如何变化的。2。游玩已结束,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最后一段,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含义吗?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已经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了。
学生在品析文章探讨以上两个问题时可能会遇到“卡壳”的情况,于是在探究这两个问题时我设计了几小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这些问题老师在课堂中灵活处理,抓住学生的分析及时提出、适当点拨。这些问题如下:
①作者游之前为何而乐? ②游赤壁过程中,作者何以会悲?(结合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