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图]分子原子 原子的构成周练习
|
查询化九年上练习的详细结果
|
练习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空气是由空气的分子构成的 B.含氧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C.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经混合,它们的化学性质都已改变 D.空气里的氮气、氧气等的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2.原子核是 ( ) 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的 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的 D.不能再分
3.下列符号表示两个氯原子的是( ) A.2Cl2 B.2Cl C. 2HCl D. Cl2
4.下面符号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单质的是( ) A .C B. H2O C. O2 D. CO
5.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这主要是由于 ( ) A.分子变小 B.分子不断运动 C.分子间有间隔 D.分子分解成原子
6.1993年8月,我国科学家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块晶体硅(Si)的表面通过探针的作用搬走原子,写出了“中国”两个字。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上述操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B.上述操作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C.这两个汉字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汉字 D.这标志着我国科学已进入操纵原子的阶段
7.下图中的事例能说明分子间的间隙变小的是( )
8.淀粉溶液遇碘变蓝色。实验表明,无论是固体碘还是碘蒸气,均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这一现象说明( ) A.同种分子质量相等 B.同种分子体积相等 C.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D.同种分子运动速度相同
9.甲原子与乙原子的质量比为a:b,而乙原子与碳-12原子的质量比为c:d,则甲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12ac/bd B.bc/12ad C.12bd/ac D.ad/12bc
10.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没有变化的是( ) ①元素的种类;②分子的数目;③原子的种类;④原子的数目;⑤物质的种类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①③ D.①②④
11.正电子、负质子等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科学家设想在宇宙中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反物质;物质与反物质相遇会产生“湮灭”现象,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能源研究领域中前景可观。请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 A.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B.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C.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D.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12.某同学观察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后,得出以下结论,你认为其中不合理的是( ) A.氯化氢分子和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氯化氢和氨气能发生化学反应 C.氯化氢和氨气反应后有固体生成 D.两瓶无色气体混合后瓶内压强增大
13.氧化汞受热时的变化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大圆圈表示汞原子,小圆圈表示氧原子)。据图得出的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 A.氧化汞受热能分解成汞和氧气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14.诗词俗语话科学——对下列现象的结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明代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的现象中所选参照物是水 B.“五月槐花香飘四野”——分子扩散运动 C.“月落乌啼霜满天”——其中“霜”的形成属于升华现象 D.“孤掌难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5.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运动理论解释的是( ) A.把两块表面平滑干净的铅压紧,就不容易将它们拉开 B.在室内,同样表面积的热水比冷水蒸发得快 C.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 D.医院里充满了酒精味和药味
二.填空题 1.已知每个电子的质量约为每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下表是教材33页的内容,由此表可总结出“在原子里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还能总结出:
原子种类 |
质 子 数 |
中 子 数 |
核外电子数 |
相对原子质量 |
氢 |
1 |
0 |
1 |
1 |
碳 |
6 |
6 |
6 |
12 |
氧 |
8 |
8 |
8 |
16 |
钠 |
11 |
12 |
11 |
23 |
铁 |
26 |
30 |
26 |
56 | 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
2.现有汽水、氧气、硫粉、水、二氧化碳、空气、氯酸钾等物质,其中: ①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②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③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④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氢气和氧气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可用下列图示宏观描述。 (1)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图中你还得到哪些信息?(写出两条即可) 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滴~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由实验Ⅰ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Ⅱ(如上图中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Ⅲ(如上图中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D |
B |
B |
A |
C |
A |
B |
C |
A |
A |
B |
D |
D |
C |
C | 二.填空题 1. (1)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4)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内都有中子 2.①汽水、空气 ②二氧化碳 水 ③氧气、硫粉 ④水、二氧化碳、氯酸钾 3. (1)氢气+氧气水 (右框中氧气分子是没有参加反应,剩余的氧气。) (2)①化学变化中,分子在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②此反应为化合反应(宏观、微观两方面合理即可。) 4. (1)酚酞试液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性物质不变色,遇到碱性物质变成红色。所以酚酞试液遇到蒸馏水不变色,而遇到浓氨水会由无色变成红色。注意:针对实验操作的每一步都要叙述清楚对应的现象和结论,所以本题的结论应该包括两条。 (2)在烧杯B中应该可以观察到酚酞试液由无色变成红色,其原因是氨分子从烧杯A运动到烧杯B中,溶于水后得到的碱性物质使酚酞试液变红,用大烧杯将两个小烧杯罩起来的目的是增大氨分子与酚酞试液接触的几率。 (3)实验Ⅰ中包括了“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滴~3滴酚酞试液”的操作步骤,从无色酚酞试液无明显变化的现象中就已经可以得出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的结论,所以没有必要再做实验Ⅲ的对比实验。注意:在实验设计过程中为了使现象更加明显、结论更加准确和科学,常常要进行对比实验,虽然本题的实验Ⅲ没有必要,但这种设计思想还是值得同学们借鉴的。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化九年上练习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组图]分子原子 原子的构成周练习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元素、离子 |
下一篇文章: 分子和原子 原子的构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