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及评析
|
《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及评析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教育局 张 伟 特级教师 师:小朋友们好! 生:老师好。 师:认识我了吗? 生:认识。 师:我是谁呀? 生:您是青岛的张伟老师。 师:好的。从青岛来到上海,的确感觉到变化很大。青岛是个小地方,而到了上海感到天地无限,所以,到这儿来,我也是向小朋友们来学习的。我听说你们这个学校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校,你们这个班级又是非常优秀的班级。我愿意和你们一起合作把这一课上好,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好的,我向你们提一个问题。你们平常喜欢玩吗? 生:喜欢。 师:肯定喜欢。有谁愿意在教室里趴着学、写、算?有没有?恐怕是没有。好了,下面我们就先玩好不好? 生:好。 师:我看有的同学很腼腆,心里想玩,又不好意思讲。那好,今天我们要玩的这个游戏是“看谁反映快”。游戏规则是,我说“起立”,你必须“坐下”;我说“坐下”,你才能够“起立”。听明白没有? 生:听明白了。 师:规则之一,就是必须我讲了“游戏开始”,然后这个规则生效,如果我没讲“游戏开始”,那是不能这样做的,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起立。 (部分生起,众笑。) 师:你想想,我说“游戏开始”了没有? 生:没有。 师:好,游戏开始,起立。 (生不动) 师:起立。(生仍不动) 师:请坐。(生起立) 师:那好,你们就站着吧!(生坐下) 师:请坐下!(部分生起立,众笑。) 师:游戏规则结束,现在起立。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我们开始上课。上课之前,有个问题我们要讨论一下。大家看,有这样一个词,是个概念吧。 (师板书:亲人) 师:读一下。 生:亲人。 师:亲人,按照工具书里讲,亲人就是你的有血缘关系的人,与你血脉相连、相通的人。那么谁能告诉我,在你的身边,谁是你的亲人? 生1: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是我的亲人。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我和他们有血缘关系。 师:很好,请坐。还有吗? 生2:我的外公、外婆也是我的亲人。 师:外公、外婆,他们和你的母亲有直系的关系。还有吗? 生3:还有我的舅舅和舅妈。 师:对了。 生4:我叔叔和小姨也是我的亲人。 师:叔叔和小姨。 生5:我的兄弟姐妹们都是我的亲人。 师:一点也不错,好了。很多很多。现在我要问你,你了解你的亲人吗?了解你的爸爸或其他的亲人吗? 生:我了解我妈妈,她是护士,今年37岁了。 师:你了解她,你爱她吗? 生:我爱好,因为她也爱我,因为我现在上学,就是她付的钱。 师:哈,很实际。母亲不付钱,你能不能到这个学堂里来上学? 生:我不能。 师:不能,她给你经济上的最大的支持,这是爱的表现。 生:我了解我父亲,如果没有我父亲的话,那也没有我。 生:我也了解我的父亲。我爸爸在有时间的时候经常喜欢下围棋,而且经常喜欢抽烟。我有时候喜欢他,又有时候讨厌他。 师:你这个“讨厌”从本质上看是为什么? 生:因为我爸爸喜欢用电脑,我妈妈也喜欢用电脑,但我妈妈用电脑必须经过我爸爸同意,他每次都不同意;还有就是他抽烟每次都把我们呛得咳嗽。 师:你不让他抽,讨厌他抽烟,为什么呢?这不仅对妈妈,对他自己的身体好不好呢?还是对他的爱。那你为什么这么爱你的爸爸呢? 生:因为我没劲的时候总是找我爸爸一起玩。 师:陪着你玩。 生:我爱爸爸,他一直辅导我的学习。因为他希望儿女能够成才,所以我觉得我爸爸是很爱我的。 师:对,关心你的学习。 生:我了解我妈妈,她是一个普通的公司职员,她33岁。我看中她两点:第一点是她对工作负责任,第二点是她对我的学习负责任。 师:好的。对工作、对学习负责任。你还有补充吗? 生:我了解我的外婆,她虽然已经60岁高龄了,已经离退休了,但她依然体力充沛,每天坚持锻炼,我希望她能长命百岁。 师:为什么你这样尊敬、喜爱你的亲人,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生:我觉得这是因为他们爱我,所以我也爱他们。 师:这种爱有没有私心?有没有隐瞒? 生:没有。 师:有没有自己留下什么? 生:没有。 生:我认为我的亲人为我长大成人付出了很多,所以我很爱他们。 师:对,同学们,他们为我的成长付出了很多。为我们倾注了爱心。有没有私心呢? 生:没有。 师:为什么无私呢?──因为他们和你有种血缘关系。(师板书:血缘关系。)因为有了这种血脉相通的关系,他们对你的爱是无私的。你们好好想一想,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爱你的时候,有没有半丝的隐藏?无私的爱、真诚的爱!那,我就要问你一句了,对你爱,对别人爱,只有具有血缘关系的人才能这样做,没有血缘关系的就没有这种爱,是吗? 生:我认为不是。 生:我也认为不是。因为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有困难的人,但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都献出了自己的爱心。 师:说的真好。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关心的是,除了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被自己爱,我们还要看一看,在这个人间,在这个社会上,还有没有其他人,也在互相地关心着、爱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课书── 生:再见了,亲人。 师:请你把书打开,看一看,你面对的这篇课文,它记载的人都是谁?而且是哪个国家的人?迅速地浏览课文。 生:这些人有些是中国人,有些是朝鲜人。 师:这里主要写了哪些人? 生:主要记载的是朝鲜人。 师:主要记载的是朝鲜人,都是谁呀? 生:这篇课文里面有大娘、小金花、大嫂。 师板书: 大娘、小金花、大嫂 师:这三个人代表的都是什么人? 生:朝鲜人。 师:朝鲜人和中国人有没有血缘关系? 生:没有。 师:那么他们之间能不能形成血缘关系? 生:能。 师:这就需要我们来看课文。按常理讲,只有有血缘关系的人才能叫亲人,现在不但没有,还是分属两个国家的,他们如何成为亲人呢?这就需要我们关注了。同学们,你们不没有注意,大娘、小金花、大嫂,她们有一个共同的性别特点。 生:她们都是女的。 师:为什么没有男人呢? 生:因为男人都去打仗了。 师:都去打仗了,都去前线了。现在,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时代背景,让大家知道为什么只有女人在家,而男人不见了。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悍然越过了三八线,南朝鲜、北朝鲜中间有一条线,叫“三八线”,越过来,就打到了北朝鲜,一直打到鸭绿江,面临我们国家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决定出兵增援朝鲜,所以,130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跨过鸭绿江,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30万人出去了,14万人的生命就留在了朝鲜,常眠于这块土地之上,其中有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还有许多许多,有一个非常让我们难过的就是…… 生:毛岸英…… 师:毛岸英是谁? 生:毛泽东的儿子。 师:毛泽东又是谁?──中国共产党的主席。他的儿子到了朝鲜,而且就牺牲在朝鲜。这场战争,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都有很大的损失。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情况,就是朝鲜男人们、壮年男人都上前线去了,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军终于打得美国鬼子投了降,最后在三八线的板门店鉴定了停战协议。美国鬼子当时是最强的,但在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联合起来把他赶了出去,最后被迫停战。今天这个情景,再见了,亲人,就是1958年10月的一天,我们的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在这个时候,他们喊到:再见了,亲人!就是这一幕的情景。同学们,你们听:火车已经快要离站了,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手拉着朝鲜人民的手: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体验一下,八年结下的深情,现在就要分手了。同座位的同学体验一下。 (同位互道:再见了,亲人。) 师:同学们,在这个时候,想一想:志愿军战士为什么这样依依不舍? 生:这是因为他们经过生死的考验,并且有很深很深的友谊。所以在分手的时候都说:再见了,亲人。 师:她说得好不好? 师:你们看一看,她说得好,是不是事实。请自由读书,你看一看你对书中的人物,哪一个人你对她的做法特别感动,好好读一读。 (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对哪一部分、哪一个人最感动? 生:我对第一节中大娘把自己的小孙孙留在了那里,却把伤员救进了防空洞,为此她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我对这一部分特别感动。 师:你注意这一点,小孙孙是她的什么人? 生:唯一的亲人。 师:唯一的亲人!体会体会,什么叫唯一? 师、生:只有一个。 师:请你来读一读,你是怎么感动的。 生读。 师:同学们,唯一的小孙孙失去了,心里会怎样? 生:她非常痛苦。 师:痛苦,应怎样表达出来? 该生再读。 师:很好。很有进步。把“唯一的”和“怎么能忘怀呢”强调了出来。谁再读? 再指名一生读。 师:为什么你能读得这么好? 生:因为我能感受到“唯一的亲人”。 师:唯一的亲人失去了,我们想一想,如果我们失去了我们唯一的亲人,会怎样? 再指名学生读。(读得很有情感。) 师:为她鼓掌。这不是朗读的技巧好,而是对这件事情的体会深刻。 同学们想一想,这样的人能不能叫亲人? 生:能。 师:这样的亲人再不叫亲人,那么什么人能叫做亲人呢!我们大家一起把这一小段读一遍。 生齐读:“我们还记得……我们怎么能忘怀!”一段。 师:这是大娘,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她后半生要依靠的就是这位唯一的亲人──她的小孙孙,现在她失去了这个依靠,同学们,你们说,这种悲痛,我们再来体会,为什么志愿军叫她“亲人”。 指名读。 师:我相信你们肯定比过去读得好得多了,因为你们满怀着一种悲愤。同学们,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倾注自己的感情,你的感情到了,读得就会有进步。 再指名读这段。 师:这种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让我们把最后一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我们怎么能忘怀!” 师:大家想一想,这时志愿军战士满怀着深情回忆过去,语调非常沉痛和坚定。让我们再来一遍。 师生再齐读一遍最后一句。 师:大娘,让我们难忘,因为她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亲人。志愿军战士也把她当成了自己亲人。这是让你感动的地方。还有哪些地方也让你感动。 生:我认为这位大嫂也让我感动。 师:请你讲一讲。 生:(读书)“我们清楚地记得……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师:这么高的代价,是什么样的代价?谁读懂了?这位大嫂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 生:牺牲掉了自己的双腿。 师:牺牲掉了自己的双腿,再想,她为了什么牺牲掉了双腿。 生:这位大嫂知道他们缺少蔬菜,就到山上挖野菜,后山的野菜都挖光了,她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有一颗炮弹在她的身旁爆炸了。结果就把她的双腿炸了。 师:同学们想一想,前沿阵地的野菜好挖吗?为什么? 生:因为前沿阵地都是敌人。 生:因为前沿阵地的敌人随时都可以向我们发炮,生命就会有危险。 师:事实证明,敌人已经向前沿阵地发炮了,大嫂知不知前沿阵地有危险吗? 生:大嫂知道。因为她已经把后山的野菜挖光了,志愿军又缺少蔬菜,所以她要去为志愿军挖野菜。 师:志愿军缺少野菜就怎么样了? 生:志愿军缺少野菜就要空肚子了,空了肚子就没力气了,没有力气打仗就会输。 师:一点也不错。志愿军当时什么吃的都没有了,只有靠野菜,而野菜后方已经没有了,大嫂明知道前沿── 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师:你们概括得好。她为什么? 生:因为她把志愿军看作亲人。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的亲人,她怎么能让自己的亲人饿肚子呢?她不但为了亲人,也是为了整个国家。 师:说得好,你就带着这种感情,把这一段读一读。大家想一想,为了点普通的野菜,把自己的双腿奉献,明明知道前沿危险,但是却偏偏要向虎山行。请你来读。 生读:“我们清楚地记得……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师:大嫂的事迹震撼人心,这位同学的朗读震撼人心。她把感情完全融入了自己的心里。她在想大嫂是为了什么才去做。同学们,我们心里都洋溢着这种情感,让我们把大嫂的形象牢牢地记在自己的脑子里。一起读这段。 全班齐读这一段。 师:很好。我看到每一位同学都怀着非常沉重的心情在读。把大嫂虽然仅仅是为了几棵野菜而失去双腿这种牺牲,看作是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那种亲人般的情感,读得非常到位。所以大嫂也可以称作── 生:亲人。 师:大娘是亲人,大嫂是亲人,小金花呢?她做了什么?我们怎么看待? 生:小金花……侦察员老王到敌战区去侦察的时候,不料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个小房子里,还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小金花的妈妈知道了,就带着小金花到敌战区,偷偷钻到了那所小房子,然后小金花的妈妈故意跟哨兵吵架,引出那一个班的敌人。小金花乘机钻进屋里解开绳索,救出了老王,当小金花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小金花的妈妈和敌人同归于尽了。 师:这就是小金花和她妈妈给我们留下的故事。噩耗,是什么样的消息? 生:是不好的消息。 师:不是一般的不好的消息,而是关于人的生命的不好的消息。──噩耗传来,小金花的妈妈和敌人同归于尽。共同走向完结,都死去了。你们想想,救老王是以什么为代价的? 生:以生命为代价。 师:如果不救老王会怎样? 生:如果不救,老王会被敌人严刑拷打而死。 师:就是这样。救,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不救,老王就会死。带着这样的体会,请你们自己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书。 指名一学生读。 师:心情是沉痛的,表达得也不错,但怎样才能让人感觉到她是把妈妈,而不是一件衣服……这样的感情。谁来试试看。 再指名一人读。 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这句。 师:“同归于尽了”,生命不在了,再来一遍。 生再齐读这句。 师:不是敌人拉响的,而是妈妈主动拉响的,她拉响的同时,生命将会不在。再来一遍。 生再齐读这句。 师:为了一个中国战士,她把自己的生命奉献了出来,这样的人我们称她── 生:亲人。 师:这样的人就是亲人。师板书:朝鲜人民。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讲的这些人都是朝鲜人民,这三位就是朝鲜人民的代表,他们面对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外国人,(师板书:志愿军)我们来看,大娘把自己唯一的小孙孙不顾了,救了这名战士;大嫂为了挖野菜给志愿军充饥失去了双腿,小金花为了救志愿军侦察员老王,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我要问问同学们:朝鲜人民是不是中国人民的血缘关系的亲人?是不是? 生:不是。 师:因为他们隔得太远。所以他们怎么讲呢?他们不是亲人,但是他们又是亲人,而且你们想一想,就是一般的亲人,能把自己的腿献上?把自己的孙孙献上?把自己的妈妈献上?能吗?我们把这叫做“胜似亲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师板书:不是亲人、亲人。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朝鲜人民。同学们,火车开动了,志愿军同志说“再见了,”这时,你们有什么感觉?(师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你们这边是朝鲜人民,你们这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现在你们要分手了,起立,火车在逐渐地开动,你们会说什么呢? 生:再见了,亲人。 师:火车继续开,你们怎么说? 生:再见了,亲人。 师:再说── 生:再见了,亲人。 师:(师示意交换两组的角色)这回你们这边是朝鲜人民,你们这边是志愿军战士,请你们看一看,火车马上就要开走,八年相处的朝鲜人民马上就要分别了,你们怎么说? 生:再见了,亲人。 师:看着你们的亲人,再来一遍。 生:再见了,亲人。 师:自己朗诵,再来。 生:再见了,亲人。 师:亲人们,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保护了我们。再来── 生:再见了,亲人。 师生:再见了,亲人。 师:请坐。感情是有了,好像平常对这样的表达不太习惯,没关系,从现在开始练习。同学们,我要问你,失去了这么多,小孙孙失掉了,大嫂失掉了,妈妈失掉了……这是在什么情况下失掉的? 生:是为了拯救志愿军。大娘是为了把志愿军掩护好失去了小孙孙,小金花是为了把侦察员老王救出来失掉了她妈妈,大嫂是为了给志愿军充饥失去了她的双腿。 师:说得真好,那么我们可以说,这是在战争年代。大家看,(师在“血缘关系”下板书:“战争年代”)首先,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亲人呢?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姨这是亲人,因为他们是必须是的亲人,他们血脉相通,再有什么时候呢?那就是战争年代,战争年代是血与火的考验和生与死的拚杀,战争年代是最容易形成亲人关系。现在总结一下,亲人什么时候可以产生的? 生:战争年代。 师:现在我要问你,除了血缘关系,战争年代里形成的这种《再见了,亲人》里面的关系,是谁在喊谁亲人? 生:我认为是中国志愿军。 师:那我要问你了,这仅仅是志愿军战士在说话吗? 生:我认为朝鲜人民也在说。 师:朝鲜人民也在说,中国人民志愿军叫朝鲜人民“亲人”,是因为她们付出了这么多。而朝鲜人民管志愿军叫什么呢? 生:我认为朝鲜人民管志愿军也叫亲人。 师:为什么? 生:因为朝鲜人民打仗的时候,是中国人民来支援他们,所以才打胜的。 师:来了多少人? 生:130万。 师:牺牲了多少人? 生:14万。 师:谁甚至都留在那里长眠了呢? 生:毛岸英。 师:毛岸英──中国领袖的儿子。这些都是你们从其他方面得到的信息,那么我问你,今天这篇课文里面写到了没有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朝鲜人民的付出?请六人一小组读书讨论:中国人民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 学生六人一小组讨论。 师提醒:把重点句子画出来,不动笔墨不读书。 师指名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生:我们找了三处。 师:先说第一处。 生:第一处是: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拚了三天三夜。“我们”是指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是为了支援朝鲜军队才去拚了三天三夜。 师:什么叫“空着肚子”知道吧?多少天?而且这三天三夜是在干什么?请你来为大家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朝鲜人民也把我们叫作“亲人”呢? 生读。 再齐读。 师:想像一下那战斗的情景,三天三夜,米水未尽,和敌人拚杀。我们再来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这是我们的亲人,这是我们中国人民在朝鲜献出的,再读一遍,开始。 生再齐读。 师:我们同样是朝鲜人民的亲人。因为在拚杀的过程中就可能流水牺牲。这是第一处,哪一组找到第二处? 生:“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我觉得这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的事。另外,我还从《谁是最可爱的人》里面知道,当时生活很困难,而且朝鲜和我们的东北差不多,是非常冷的。 师:阻击战是相当相当危险的,而且美国人的武器又好。阻击战就要牺牲我们的生命。这位同学读书非常细致,她能发现这么一个细小的地方,我们志愿军是在用生命阻击敌人。 生:“列车呀,请慢点开……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这里曾经洒下过“我们”的鲜血。 师:这实际上就是流血牺牲。所以我们说有14万志愿军战士永远留在了朝鲜。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看,志愿军的确是在喊:“再见了,亲人”,同样,朝鲜人民也在呼喊:“再见了,亲人”(师勾画板书),双方的。现在大家起立,齐读。你们(指男生),代表志愿军战士,男子汉,有泪不轻弹;你们(指女生),代表朝鲜人民,八年的友谊今天要分离。看,火车在徐徐地开动,开始── 生读:“再见了……” 师:这一次,再也没有腼腆,没有羞涩,只有满腔的情感。战争年代,八年结下的友谊就是这样。刚才我们讨论了,亲人的确有血缘关系,当然,在战争年代,也可以有亲人关系,因为我们都付出了血与生命。那我又要提一个问题(师板书:和平时期),和平时期,就不能有亲人了吧,因为没有流血呀,没有打仗呀,这亲人是不是就找不到了? 生: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不打仗了,但是和平年代也有很多穷苦的人,政府和这个世上的很多好人都会帮助他们,帮助他们以后,他们也可以形成亲人的关系。 师: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的事呢?你知道吗?刚才这位同学讲的是一种现象。 生:比如说,大家都看到过电影《暖春》吧?那里面有一个穷苦的小女孩,后来有一个好心的老爷爷在山沟里捡到了她,她当时饿昏了,之后,老爷爷家里也很困难,是村长带领全村向老爷爷家捐款,小女孩也是比较懂事的,后来上了医科大学。 师:这些捐款人都可以称作这个小女孩的── 生:亲人。 师:有实有据,非常好。谁再讲讲。 生:我说一个真实的事。我们学校里面都举办过募捐嘛,专门给山村的穷孩子捐钱、捐物,让他们能够读上书。 师:这说明我们同样也是山村孩子的── 生:亲人。 师:说得真好。有没有其他的事情? 生:我们学校里面有个孩子得了白血病,全校都为他捐款。 师:是啊,我们全校同学都为他捐款,希望他早日康复,我们都是这个白血病孩子的── 生:亲人。 师:你来讲。 生:我们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有这样的事,前几天,俄罗斯伤亡很重,我们国家就给了他们支援,这也是一种亲人的关系。 师:给他们一千万元人民币的药物和其他的援助,这也是。 生: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叫《为了自己》,讲了在非洲的人是很穷苦的,老师组织学生一美分一美分地捐款给非洲人民,这也是一种亲情。 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 生:是的。 师:今年是2001年,发生在2003有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在那场重大的事情中表现出了什么? 生:我想应该是美伊战争吧。 师:还有一件就是我们国内的“抗击非典”,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大事。那里面有没有亲情? 生:那些可爱的白衣天使,为了病人都到了前线去,很多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师:你们还记得有些什么人和事吗? 生:我记得可能不太清楚,我记得好像是国家主席也亲自到医院去看望非典病人。 师:同学们,到非典病人得病的区域里去,要冒着什么危险? 生:生命的危险。 师:非常危险,有一位大夫穿着三层的防护衣服,结果还是被感染了。国家主席,他的健康对于国人是多么重要,在这种时候,他能冒着生命的危险,到医院里去看望一个普通的病人,他就是非典病人的亲人。刚才同学们讲了很多,有学校里发生的,有社会上发生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这点点滴滴的事情,它们都发生在什么年代? 生:和平年代。 师:和平年代有没有动刀动枪?能不能形成亲人关系? 生:能。 师:也就是说,人与人(板书:人与人,并勾画板书)在和平年代也一样能够形成亲人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再见了,亲人》讲的是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故事,我们既要对这段历史铭刻在心,同时,我们更应该把它学会了,溶化在我们的血液中,我们应该睁开我们的眼睛去看现实的世界,亲人到处都有。告诉我,怎么做,就可以使一个普通的人与人之间建立起真情。有话说的同学可以到黑板上把你想写的一个关键词写下来,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都行,有感而发。 学生纷纷到台前把自己的词写在黑板上。 师:这位同学,为什么你认为只有长期的友谊才能形成亲人的关系呢? 生:我认为如果没有长期的友谊的话,就算是有多大的恩情都不会铭记在心的。 师:是的,友谊一定要持续、坚持下去,这位同学讲得非常好。 师:这位小朋友,为什么你讲“无私的奉献”? 生:在和平年代很多事情都是人们遇到困难,在战争年代也是很多人都需要帮助,这些帮助都是无私的。 师:这个同学讲得很好,不管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要想建立友谊,应该首先是无私的。而且要奉献。同学们,时间就这样过去了。老师给你留一个作业吧,请你们睁开小眼睛去看现实的世界,再看一看我们的社会上有多少亲情,有多少亲人。他们不是我们的亲人,可能却胜似我们的亲人。 谢谢同学们。 【于永正评《再见了,亲人》】 老师们,评课,特别是当场评课是很难的一件事。《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给我出了一个大难题,我宁愿上课也不愿评课。但是,既然给我这样一个任务,我就要努力将它做好。在今天评课的过程中,也讲一讲我对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些看法,不当之处,请老师们指正。 我首先要说的是,听了张伟的课,特别是听了学生的朗读,内心里面为上海小学生的朗读感到由衷地感叹,由衷地高兴。所以,我想起一句话,什么样的课堂是精彩的课堂。我说,课堂因为学生精彩而精彩。学生的精彩哪来?是因为老师的精彩,有了老师的精彩,才有学生的精彩,有了学生的精彩,老师就会更精彩,所以古人说“教学相长”。 具体地说,张老师的这节课,我有下面一些体会: 一、一个老师要上好课,首先要把握好教材,把握好与教材有关的知识 我所说的“教师的精彩”,就是要以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教材处理得精彩而精彩。张伟老师在执教《再见了,亲人》这节课时,有三点独道之处: 1、他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 张老师善于发现哪些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呢? 第一,他开始就问了个问题,从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代表人物身上发现什么共同的性别特点吗?当时,我的眼前为之一亮。是啊,她们都是女的,但是为什么送别的人群中女的多呢?没有青壮年男子呢?哦,我恍然大悟。这时,张老师非常自然地水到渠成地介绍了时代背景,这是我没有发现的,没有想到的。多么自然,水到渠成。这个背景从这里入手,真是太巧妙了。 第二,当讲到朝鲜人民是我们志愿军的亲人的时候,课文总体任务完成了。张老师问了个问题,难道仅仅是朝鲜人民是我们志愿军的亲人吗?那么,我们志愿军是不是朝鲜人民的亲人?而且紧接着让学生从课文当中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这里真是太妙了,这一招比刚才那一招还妙。我在教这课时,从来没有想到这一点。歌德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时用两只眼睛去看,一只眼睛看到书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那么,要通过字面读出文字里包含的东西,这是高层次的读书。那么,通过字里行间看一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再细看“拚了三天三夜”的“拚”,想像当时战争的惨烈场面,更想像出志愿军战士付出的血与生命的代价,那惨烈的战争场面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张老师是个善于发现的人。 第三,课的最后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说亲人仅仅是战争年代有吗?那和平时期呢?所以,听张老师的课我最想说的第一点感受,就是张老师是个非常善于发现的人。我们经常说,把发现留给学生,要想让学生发现,老师必须首先发现。老师发现了,才能胸有成竹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如果老师都没有发现,又怎么能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呢? 2、学生朗读得精彩: 这使我想起了9月2日有一位谈永康老师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一篇文章,标题是《语文老师要“读”占鳌头》。我很感谢这个专题。老师要多读书,“读”占鳌头,在语文课上,学生也应该“读”占鳌头,以读为主,以读为本。张老师的课就告诉我们,读好了,什么都在其中。我们学语文,首先要把握好语言的工具性,工具性永远是第一位的。前不久,我们学习新课标以后,我们确实又走了些弯路。现在,专家又呼吁了,资深的专家,真正的专家说:传授知识,仍然是学校的基本功能。当然,我们研究怎么传授,知识是不可可缺的,只是传授的方法可以研究。有的需要讲,张老师不讲130万志愿军战士出国作战,不讲有14万志战士牺牲在了朝鲜国土上,学生怎么会知道呢?老师要备课,备课时要查有关的资料,当讲之处一定要讲,不讲学生不知道。老师们,我们一定要把握住,学语文,首先是要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它的工具性,工具性怎么才叫掌握?一个是读,一个是背。上海吴忠豪教授,著名的专家,我非常同意他的观点,他说:多读、多背,是古今中外一致公认的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语文就是这样,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大量地读,大量地背,还要写,还要用,读写结合,就能够学好语文。其实学习语文八个字就可以概括了: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这是被山东龙口的经验证明了的,被各地优秀教师的经验证明了的。 所以,语文教学要读占鳌头!我带过两轮学生,第二轮带的学生就很有经验了。去年暑假师生聚会,我们师生太有感情了。他们告诉我,当时小学48人,有41人考上大学,其只有五人大专,其它都是本科。学生优秀的成绩哪来的?小学六年、中学六年,12年老师功不可没,但小学六年是打基础的。一学生对我说,回想教过的老师,于老师是最好的老师,中学老师很厉害。一位学生能与别人对背《三字经》,问道是谁教他的,他说是“我上小学三年级时于老师教我的。” 我教这些孩子的时候,教他们背诵了大量的古诗文。我教他们背《三字经》、《百家姓》等,记忆是要锻炼的。我班小学升初中参加统考,很多孩子写的作文引用的古文的名言,很多改作文的老师看不懂。我说,这就是文化。我带孩子们玩都要玩出品味来,我带他们去春游,看到的那些盈联都让他们抄下来,背下来,不懂的我就去请教专家。所以,处处是教育的资源,要让孩子们成为文化人,有品味的人。 通过今天张老师的课我进一步体会到,我也坚信“读”占鳌头。书读好了,语言内化了,就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读是培养语感的需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需要,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一位刚刚考上北大的学生写信给在校的校友,告诉他们,要想学好语文,上课不要听老师讲。“上课不要听老师讲”,我们不是白忙活了吗?我在想,如果这封信寄到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不知道我们的编辑会不会看中,对这句话,我不是完全赞同,但他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第一,千万不要过高地估计老师的讲,老师的讲的作用是要根据课文的需要,但不要过高地估计讲的作用,因为语文能力说到底不是讲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写出来的。第二,不要过高地估计语文课堂的作用,因为吕书湘、张志公先生都说过,他们的语文能力百分之三十得益于课内,百分之七十得益于课外。真的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功夫在课外,在大量的课外阅读。请我们记住课标的话,老师在课上是组织者、引导者,这是我们在课堂中的定位。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孩子去读,培养他们的兴趣,让每一个孩子爱读书,爱他们的课本,要读字当头,不仅读好课本,还要读好课外书。老师们要记住课标中的话: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能力,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我们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本书。课标这句话,道出了学习语文的真谛。斯霞老师经常对我说,她教学的时候,第一是要多认字,这是终身受益的,第二就是多读书,多读课外书,第三就是要把课文讲好。越是大家,越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越是平庸的学者,才越是喜欢把简单的问题复杂话,读他的文章,看了半天不知所云,越读越糊涂。 看了张伟老师的课,给我一个启发,一定要让学生把书读好,得法于课内,激趣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堂要激趣,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真正得益要靠课外。 读好了,一切都在其中了,我给大家范读一段。我觉得课堂是师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三者对话,适当时候,老师也可以范读。 (于老师范读课文写大娘一段。“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房子,已经炸平了。”) 在“房子”后面,书上没有逗号,而我在朗读时,在处理这句时,在房子后面加了逗号停顿。这就需要研究,备课备什么。在如《只捡儿童多处行》中的一段,一个小姑娘害羞地摆弄着扭扣忸妮地说:“好看”,应该这样读。(范读,“我们正在花下,……‘好看’,……笑着、推着跑开了。”)老师们,真正地把课文读好,不要写教案(全场笑声、掌声),但我不知你们的校长会不会同意。这是最好的备课。语文老师的备课很多是隐性的,看不见的。有的老师备课在黑板上练习写生字,校长看得见吗?有的老师一遍一遍地练习把课文读出感情来,在家里做饭时还一遍一遍地读,校长看得见吗?聪明的校长,高明的校长,应该提倡隐性的、看不见的备课,不要单看教案,教案是会唬人的。我当初写教案就是为了应付检查,上课时连看都不看。劳民伤财的事,少做。 3、张老师的课非常简洁: 郑板桥有句话: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 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得简单,就是识字、读书,就是朗读、背诵,就是教他们写好作文。当然,读书是有学问的,不能傻读。过去,有人把读书叫“煮”书,意思是第一要把课文读熟。老师们,没人听课的时候,你关起门来,一个一个地过,每个人都要把书读熟,好的表扬,不好的批评,为什么不行?现在提倡人文精神,好多老师连话都不敢说了,有人听课专门把老师表扬孩子的话给记下来,反而把老师们束缚住了,老师也不敢批评了,也不敢惩罚了。老师们,有些专家的话,不要听的(众人鼓掌)。有的人,说我们又没有宽容,又没有同情心,又没有人文的精神,说了我们一大堆的不是,我说,你来,你到小学来。我不要你长期这样,就来一个礼拜,五天下来,你要不体罚学生才怪(众笑、鼓掌)。他们不知道我们小学老师的甘苦啊!在他们的想像中,小孩子那么可爱,都是天使啊!是吗?不见得。孩子是很关键的。为什么老在一线的,当初的老式的教育家写的文章我们感觉那么亲切?比如玛卡连柯,比如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学院派理论家们那么尖刻,因为他们没有当过小学老师。老师们,真正当过小学老师和中学老师的教育家都体罚过学生。我在广西做报告时,一位老师递条子上来,问:于老师,你讲得那么好,请问你体罚过学生吗?我说,我体罚过,而且不只一次(众笑,鼓掌)。马卡连柯那么大的教育家都体罚过学生,而且把它写出书来。我也曾把我体罚学生的事写了出来。所以,老师们,只要你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到底怎么办,怎么办效果好,就是好办法。当然,我不主张体罚孩子,我40岁以后觉悟了,修炼成佛了(众笑)。我非常爱孩子,现在对体罚孩子的事看不惯。我们要不断反思,不断从自己的经历中反思自己哪些是对的、错的。一个善于反思的人才能不断进步,才能逐渐地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老师们,听了张伟的课,我再补充一点,就是我们要不断思考,走自己的路多学习、多读书,多看报,多实践,多思考,思考出智慧。今天,广西《小学教学参考》有一篇文章,大标题就是《崇拜思考》。 有一个物理学家,一天深夜看到实验室的灯还亮着,走进去一看,是他的学生。科学家问:你晚上干什么?学生答:老师,我在做实验。问:白天你在干什么?答:我白天也在做实验。科学家大怒:“我问你,一天到晚做实验,你什么时候用来思考?”我还看到一个英国作家写的一篇很有趣的文章,他说:我看到水壶开了,高兴得手舞足蹈,瓦特看到水壶开了,静静地坐在那里思考,造出了一台蒸气机。老师们,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就有一点差别,不平凡的人善于思考,平凡的人光忙碌了,最终一事无成。 老师们,看了张伟的课,我想大家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我就谈以上三点,供大家参考,谢谢大家。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再见了,亲人,魏巍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及评析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及评析 |
下一篇文章: 《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及评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