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Z >> 再见了,亲人 >> 正文

 

《再见了,亲人》教学杂谈

再见了,亲人》教学杂谈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语室 崔 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教学环节要简〗   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五年了。语文课程和教学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生了许多变化。诸如,《课标》提出的课程理念是正确的,为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先进课程理念指导下,禁锢语文教学的“三中心”坚冰被打破:破“课本为中心”,语文课不再只是“教教科书”,更不再是把它看作一门纯粹的知识课,把语文当作纯粹的知识体系来学习。语文课被定位在“语文实践”上,语文课是通过学生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破“教师为中心”,师生关系得到调整,由以往的知识授受关系,调整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真正拥有学习的权利。这是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也是由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的特点决定的。破“课堂为中心”,语文应是与自然、社会,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语文,不是封闭、僵化的小语文,而是开放的、生成的、充满活力的大语文。在学习方式上,不同于数学,循着科学体系展开理性学习,语文学习更多地体现在感性学习上:整体感悟,培养语感,加强情感体验,培养综合运用能力等等。

  坚冰已经打破,课程改革的航程不可逆转,必将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前进。我们应当满怀信心,肯定成绩,正视问题,不断反思,不断调整。到一轮实验结束时,一定会满怀喜悦盘点语文课程改革的成绩与收获。   要下决心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教学结构由学生、教师、教材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材提供教与学的内容。学生为什么要学?是因为和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矛盾:知识的、认知的、情感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阅读和师生对话,解决上述矛盾,通过对语言的习得,逐渐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的过程。

  小学语文教学,须臾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引领学习过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关键处点拨以及精当的讲解上。

  这里着重说说教师要善于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提出问题,特别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如,学习《再见了,亲人》,可以提出:课文都写了哪些“亲人”,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们是“亲人”。一些老师的教学,只把目光集中在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的事情上,学生很容易理解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其实,作者一个重要的用意是告诉读者,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献出了鲜血和生命,是朝鲜人民的亲人。这一层意思,老师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并结合相关资料来体会。如,“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伤员在您家休养”“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大嫂冒着危险去挖野菜,是因为志愿军长期吃不上蔬菜……再在全面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就会收到理解内容与学习语言相得益彰的效果。教师不仅要能用问题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指导学生学习提“语言问题”,不仅会提思想内容方面的问题,而且会提词、句、段、篇表达上的问题,通过围绕这一类问题读、议、练,使学生既知道在表达上哪些地方好,又知道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只有这样,才谈得上迁移与运用。

  此外,需要强调的,阅读教学要从始至终贯穿“读”,朗读、默读(要有一定速度),不是只言片语地读,也不是少数人的读,是大面积地落实到每个同学的潜心地读。问题要少提,要整合;书要多读,有目的、有层次地读。通过课上的反复练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顺畅直至读出感情,是评价阅读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默读中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在阅读长课文和浏览“综合性学习”的“阅读材料“中培养快速阅读、粗知大意的能力,都是高年级教师要着力训练的。
【广西自治区柳州市南环小学 邱梅婵】

〖小学语文新课导入设计之我见·抓住领题,明确重点〗

  “一出好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好课要有好的开端”。上课伊始,为了使学生集中精力,自然地进入学习境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有必要在新课的导语上做精心的设计,以利于大面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使教师的授课能象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心魄,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从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探究性倾向,思维应运而生,并诱发他们对高层次学习的需求。   新课的导语设计的内容要充实,要紧扣课文,还要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能高效的接受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常采用的方法有:

  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题常设有领题,是为了突出文章叙述的重点、难点。在讲授这类课文时,教师如果能从领题入手,设计导语,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教师板书课题后,可提问:题中的“亲人”指什么人?哪些人是你的亲人?从血缘关系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是不是“亲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拎出理解全文的“纲”。这种导入利于学生质疑破题,直奔课文重点,着眼于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思维训练,让他们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全面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第一实验小学 彭 玲】

〖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中无效学习的反思·“提问”消融“价值”〗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语文课堂更具人文性,更富诗意,资源的开掘更趋丰富,教学形式更见多样。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与新课程“貌似神离”的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精心设计的提问能真正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形成一个探索问题的情境,以便引导学生思考,激起联想,化难为易,求得答案,而提问失法则会掩蔽或干扰思考线索,反而会给理解课文增加难度,甚至导向歧途。目前我们看似热闹的课堂教学背后,这种无效提问甚至干扰提问比比皆是。

  又如《再见了,亲人》一课中,教师在上课伊始时就发问:“‘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没有深入学习理解课文时给出的只是猜测,他们说出的答案也是与正确答案相距甚远的,有的学生说:“这句话是志愿军对阿妈妮说的。”有的学生说:“这是朝鲜人民对志愿军说的。”在学生此起彼伏的争吵声中,课堂陷入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境地,以至教师在此环节耽误时间过多而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在一堂好课中,教师的每一问都应是精心设计的,同时要注意有层次性、新颖性,启发性、普遍性。教师通过一个个有价值、有梯度、有深度的设问诱导学生,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浙江省兰溪市鹏利希望小学 徐国良】

〖加强训练的科学性,提高课堂效率·要有科学训练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虽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但仍存在课堂教学费时多,收效微,学生课业负担重的情况,如何改变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局面,如何通过课堂四十分钟教学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笔者通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只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具体做法如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启迪我们,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怎样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教法和学法必须同步,相互协调,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叙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时,在火车站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文章通过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志愿军战士同朝鲜大娘告别的感人情景,在结构上,课文先以请求的口吻开头,再用反问句式引出朝鲜大娘为志愿军冒着炮火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小孙子这两件事例,最后又用反问句进一步强调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比山高,比海深。课文的二、三部分结构上同第一部分完全相同,因此,可采用举一反三法,先重点指导学习“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总结学法:抓中心句—理解典型事例—体会感情。“志愿军与小金花告别”“志愿军与大嫂告别”让学生自己讨论,教师点拨。   这样实行举一引路,反三实践,学生能力逐步提高,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官渡口长江小学 刘兆红】

〖如何进行语感训练·在课堂阅读中进行语感训练〗

  现代的语文教学其根本任务实际上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进行语感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一条主要途径。要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从就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借助对词汇的分析,训练学生的语感。一般的阅读训练,往往注重检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以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再见了,亲人》课文中“雪中送炭”一词,让学生理解词的本义是给在冰雪中挨冻的人送去炭火,比喻意义是给需要帮助的人以及时有效的帮助。到这儿,还仅仅是停留在对“词”的理解,还应该根据具体的“词句”联系起来:“是您(朝鲜大娘)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志愿军)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呀!”大娘是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在这个语句中,“炭”就不仅仅比喻大娘送去的打糕,给志愿军以“吃”这一方面的帮助,而应包含大娘(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无限深情。由此可见,通过对重点、关键词语的分析,体会作品的内蕴,学生的语感自然就形成了。
【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民族实验小学 崔昌玉】

〖谈阅读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教育·在共鸣中掀起情感之波〗

  “人文主义教育”即主张教育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思想感情培养。阅读教学为人文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因为阅读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等基本要素组成的,这些基本要素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教师在挖掘教材中情感因素的同时,用激情感染学生、用理性启迪学生,便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深受人文主义教育。   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情绪无时无刻不在感染学生。因此教师要借助阅读材料以充沛的情感感召学生,使课堂形成情感沟通和交流的和谐氛围。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走近作者、解读作者继而理解课文,使老师、学生和作者围绕课文产生激情共振。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作者魏巍作为战地记者亲临了抗美援朝战争,无数次感受军民一家的情怀,体会过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恋。因此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浓浓的爱、深深的情。教师在导读时除介绍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外要给学生传情感染,激起师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阅读后不仅收获语言文字的积累,更受志愿军战士英雄行为的感动,还深受国际主义教育及人间真情的感染。
【湖北省宜昌市隆中路小学 周俐敏】

〖自学存疑,培养创新精神〗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新基础教育明确指出通过让学生“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质疑是创造之母,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源于质疑。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对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作为教师应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这种敢问敢驳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始终以“自学存疑-质疑答难-激疑拓展”的思维训练为主线,创设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大胆质疑,学会举一反三,推陈出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归纳探索解疑,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让学生依据课文提示、注释疏通课文,标出疑难字句,写出疑难问题。现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的各课之前都编排了导读和预习,教师要指导、督促学生课前预先研读,独立寻疑。学生通过主动查字典学习生字词,主动寻找疑问,以待课堂上进一步探究解决。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学生收集到了许多抗美援朝的材料,提出了:“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为什么课文只写志愿军说的话?当时的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等问题。通过自学存疑,培养了学生读书生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湖北省十堰外国语学校 胡利民】

〖突出重点,优化过程──浅淡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精导一段,拨通全文〗

  阅读教学容易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各种项目一齐上”、“从头至尾逐段教”的局面。面面俱到的结果,常常是面面不到。为此,近几年来我坚决摈弃了逐段串讲串门的模式,集中精力探索如何突出教学重点,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篇课文,一位是由若干段落组成的。有些课文,有明显的重点段,抓住重点段精心指导,就可以拨通全篇;有些课文的段落呈并列式结构,段落之间无轻重之分,也可抓住有代表性的一段精心指导,其余各段则需略加指点即可弄通。

  《再见了,亲人》一课,前面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志愿军与老大娘、小金花、大嫂话别。三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都是通过回忆某些事来抒发中朝人民用血肉凝成的深情。教学时,我只精教第一段,并从第一段中总结出一种写法:记事抒情第二段、第三段则让学生自学,了解这两段记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然后朗读几遍。这样教,时间省了,学生的收获反而更多。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万寿小学 石惠芬 贺 玲】

〖情感体验──语文教学的灵魂·激活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注重情感体验,进行探究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情感是人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是审美感受、激发创造的不竭动力。那么何谓情感教育呢?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育,这是作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的教育。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情感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当他受到情感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情感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而现代教学认知心理学也认为:教学是两条主线在交流。一是知识,二是情感。因此,教师在重视知识信息的同时,要重视孩子们的情感体验。教学时,要让学生在自由、宽松、和谐、安全的环境里学习,让他们的心理自由的发展而不会有任何压抑感,这样才能释放出他们的创新潜能。   小学语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运用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去拨动、震撼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就会情动辞发,捕捉到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特定的情景,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情感体验。而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又成了情感体验的新举措。它不仅是一种媒体,本身也是极重要的信息窗口。如学生学习课文时,由于年代久远,有时很难把握作品的意境。而运用多媒体能根据课文内容选配合适的音乐,选取相关的图片和视像,使视听结合,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景氛围。《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课文,课文的最后一部分,把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真挚的友谊和依依不舍的深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教学时,展示分别时相依相拥、泪水涟连的生动面的同时,辅以解说,“多么可敬的大嫂啊,还有那慈母般的大娘,纯真可爱的小金花,在抗击美帝国主义的战斗中,她们付出了血的代价。她们是多么伟大的女性啊!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还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八年来,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朝夕相处,亲如母子,情同手足。可是分别的时刻,面对朝鲜的亲人,志愿军怎么忍心与她们分别呢?最后,在配上汽笛声和火车启动声的录音。顿时,学生如临其境,个个热泪盈眶,激起了感情上的共鸣,学生与作者及文中人物的情感已融为一体,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
【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第二实验小学 张微萍】

〖走向有效的语文小练笔·模仿迁移,读写结合〗

  语文小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项有效练习活动,它是以课文内容作为写的材料,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它不面面俱到,围绕一个重点,既降低了难度,又将将训练落实到实处,可谓简单实用。怎样才能提高小练笔的实效呢?这确实又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小练笔的目的是加强读写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练笔的机会。”读写结合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训练形式,借鉴课文中的典型片断,在模仿中习得方法、获得能力。特级教师余永正老师上的一堂《再见了亲人》的小练笔设计十分巧妙。

  《再见了,亲人》叙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归国前夕同朝鲜人民在车站热情话别的动人情景,课文前三自然段按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自成段落分别记叙了志愿军与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催人泪下的往事。于老师在教学了《再见了亲人》前三段后,启发学生:“送别志愿军的不止这三人,如果你是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中的其中一员,你想对志愿军战士说些什么?可以仿照这三段的结构说一说。”学生练习好了后,教师又提出来,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是和志愿军在对话,应运用好过渡句,请设计一下。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练习。最后请写得好的三名学生分别读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的话,其余同学读志愿军的话。这样通过写话、对话,把学习语言、发展语感与培养写作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可谓别出心裁。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再见了,亲人,魏巍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再见了,亲人》教学杂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巧设悬念·突出重点·激发感情──《…
    《再见了,亲人》分段段意
    《再见了,亲人》写作特点
    《再见了,亲人》难句剖析
    《再见了,亲人》学点聚焦
    《再见了,亲人》学法提示
    《再见了,亲人》句子解析
    《再见了,亲人》学习指导
    《再见了,亲人》中心思想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再见了,亲人》导读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说课设计
    《再见了,亲人》说课设计
    《再见了,亲人》近义词反义词
    《再见了,亲人》内容分析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把金钥匙交给学生──《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词语解释
    “雪中送炭”非下雪不可吗?──《再…
    以读激情,以情悟文──黄艳碧老师《…
    做了一回“东施”──《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再见了,亲人》课文导学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实录①
    “中国人民志愿军”名称的由来
    《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及评析
    《再见了,亲人》说课设计
    《再见了,亲人》说课设计
    《再见了,亲人》说课设计
    《再见了,亲人》说课设计
    《再见了,亲人》说课设计
    读《再见了,亲人》有感
    《再见了,亲人》教材插图
    《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再见了,亲人》片断教学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教后反思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赔茶壶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由苦及乐──我教《再见了,亲人》
    新“东施效颦”──《再见了,亲人》…
    我教“雪中送炭”──《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助读
    《再见了,亲人》快乐练习:语文练习
    《再见了,亲人》课文简说
    《再见了,亲人》电子课本
    《再见了,亲人》词句解析
    《再见了,亲人》学习目标
    《再见了,亲人》教学建议
    《再见了,亲人》教学建议
    《再见了,亲人》综合资料
    《再见了,亲人》参考图片
    《再见了,亲人》课文题解
    毛泽东眼中的抗美援朝战争
    《再见了,亲人》读后感
    《再见了,亲人》阅读提示
    《再见了,亲人》重点问题解析
    《再见了,亲人》重点难点疑点精析
    《再见了,亲人》教学新探
     《再见了亲人》续篇
    《再见了,亲人》读后感
    《再见了,亲人》快乐练习:写字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实录②
    反差中的震撼──《再见了,亲人》的…
    读《再见了,亲人》有感
    依依惜别的深情──读《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梦读《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引读教学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后记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阅读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分析
    《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及评析
    《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及评析
    《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及评析
    《再见了,亲人》有感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案例反思
    《再见了,亲人》词句教学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课后反思
    《再见了,亲人》教后反思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片段教学
    《再见了,亲人》第一教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谈
    《再见了,亲人》教后记
    《再见了,亲人》导入语设计
    《再见了,亲人》的抒情方式
    谈《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
    《再见了,亲人》教学中主题的体现
    《再见了,亲人》第二自然段的层次分…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