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Z >> 再见了,亲人 >> 正文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实录②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实录②   山东省威海市高校区第一小学 支玉恒 特级教师       师:好,那我先试试你们的“火力”。你们说朝鲜人民是亲人,可是,自从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一直烧到我国边境,中国人民派出了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到朝鲜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一直打了三年,迫使美国坐下来谈判。停战后又留守了五年。三年的战争,志愿军死伤成千上万,到八年了,最后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怎么来送行的只有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三个人?这像是亲人吗?──你们怎么反驳我?   (学生先是惊愕,后是交头接耳,然后争着举手。)

  生:老师,您说的不对!来送行的不只是三个人,好多朝鲜人民都来送行,只不过作者只写了三个人。

  师:为什么只写三个人?

  生:选了这三个人做代表。

  师:为什么只选三个人?

  生:因为这三个人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付出了牺牲的代价。

  师:对呀,只有这么三个人作出了牺牲,这就是亲人了?   (此生无语,其他学生喊着举手。)

  生:做出牺牲的人很多,但这三个人最重要。

  师:你看,你倒帮我说话了──别的人都不重要!(众笑)你要想说服我,就得讲出道理来。光和我“抬杠”是不行的。

  生:我认为大娘她们三个人是朝鲜人民选出来的代表,让她们代表所有朝鲜人民来送行。所以作者只写了三个人。其实她们代表了成千上万的人。

  师:你怎么知道是选出来的?你参加了他们的选举大会?(笑声)四乡八村的朝鲜人民先聚到一起开个选举大会,选出三个自己不说话,专门听志愿军说话的代表,然后派她们来,让志愿军说话给她们听。(大笑)这样的代表倒挺好当!(笑声)

  生:我是这么想的,很多人来给志愿军送行,但是作者,如果一个一个都要写上,那就写成长篇小说了。作者要在这么一篇比较短的文章里表达朝鲜人民对志愿军他们的心意,就得选出代表人物来写,重点地写。用他们,就是大娘、大嫂和小金花做代表重点地写。作者最后还写了,不过很简单地概括了全体朝鲜人民……

  师:(打断)哪里写了全体朝鲜人民?

  生:最后三个自然段就是志愿军对全体朝鲜人民说的话。

  师:你的意思我明白了──虽然你说得不太简练。你是说,由于作者写作上的原因,无法一个一个地写来送行的人,也没有必要都写,就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人重点写,然后再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

  师:你说的这个道理我接受。大娘、大嫂、小金花这三个人,老年、中年、少年都有了,确实有点代表性。可是,她们都是女的,男人们都哪里去了,怎么不来送行?

  生:男人打仗去了。

  师:不对,早就停战了。

  生:也有男人来送行,课文的插图上就着一个、两个、三个……数不清了,好多个男人。(众笑)

  师:是啊,当时朝鲜战争打得很激烈,很残酷,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成千上万,朝鲜人民牺牲得更多,的确死了很多人。男人在前方和侵略者战斗,后方支援前线,看护伤员都是由朝鲜妇女担当的。所以课文记叙的都是朝鲜妇女的事迹。好,我们把话再说回来。由于写作选材上的原因,作者重点写了三个人,概括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比如我给大家出个作文题“美丽的海南”,你不能把海南所有的风景名胜,像“东郊椰林”“火山口”“铜鼓岭”“亚龙湾”“大东海”“天涯海角”“鹿回头”等等一个一个全写上,你就选择你最了解的,最喜欢的两三个景点,重点写,详细写,然后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的介绍一下全岛,三言两语就行了。你要写一次活动,写一次劳动等等,也都是重点写几个项目,或是几个人,有代表性的,总的情况就概括介绍了,对不对?

  生:对。

  师:我们借这个问题复习了写作方法,作者的写作思路弄清了,我想这一课的段落划分你们也应该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可以分几段?

  生:分四段,大娘、小金花、大嫂各算一段,最后总的告别算一段。

  师:真聪明,连课文结构也不用我讲了。

  生:老师,分两段,前面三个人的算一大段,后面总概括的算一大段,行不行?

  师:那样分段当然也可以,不过两段的分量相差太多了,还是分四段比较匀称,行吗?刚才试了试,你们的火力还可以,但要完全说服我,感动我,你们还得努力,现在可以了吗?

  生:可以了。

  师:可以了就准备发言,不用举手,有话站起来就可以说。先声明“老师,我要说服您!”或是“老师,我要感动您!”要说服我的,就先把你作为依据的课文读出来,然后再讲理。要感动我,就得读得有声有色,有感染力。好吧,开始。

  生:老师,我要说服您。(读课文)“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

  师:(打断)先停一下,我问你,这是志愿军战士一边在和大娘说话,一边在回忆是不是?

  生:是。

  师:回忆的时候,就应该和平常讲话不一样。“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很有语感地示范)这样来读,再重读一下。(学生重读,有进步)

  生:这一段课文写了朝鲜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一件事,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这里是由于敌机封锁,志愿军战士没的吃,老大娘冒着炮火,给他们送饭吃,表示她们很勇敢,在敌机封锁的情况下,她们也敢在战场上走动。

  师:嗯,他有了想法了,你们对这一段有想法没想法?

  生:有。

  师:那就先把他刚才读的那一段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我先看看有没有情感。

  生:(读)“记得五次战役……给我们吃。”

  师:这一句再读一下“是您带着……”开始。

  生:(读)“是您带着全村妇女……来给我们吃。”

  师:读得不错,我觉得他刚才(指刚才发言的同学)说得很好,但是还不够,就这段话你们还有说的吗?还能继续说服我吗?

  生:如果志愿军空着肚子就打不赢这场战役了,是大娘发动全体妇女,来给志愿军送饭。

  师:对吗?空着肚子能打敌人吗?

  生:不能。

  师:能打!但是有影响没有?

  生:有。

  师:就在这时,大娘送饭来了,但是我觉得你们说得还不透。

  生:大娘年纪大了,但她还领着全村的妇女来送打糕。志愿军的人数很多,她们必须不分昼夜地做,晚上都不睡觉。

  师:还有吗?继续说,我还没听够。

  生:这个时候,有可能敌机在上空盘旋,如果发现了她们,炮弹就会扔下来,她们就可能牺牲了。

  师:对呀。但是飞机往下扔“炮弹”,有点说不过去吧?(生:扔炸弹)这才对。──他说的这些,书上有没有?

  生:没有。

  师:书上只说:“冒着炮火,穿过硝烟”,这位同学知道如果炸弹落下来,妇女们就可能牺牲是吧?书上没说,他想到了,很好,还有谁?

  生:如果没有大娘的带领,全村的妇女不一定会送打糕给志愿军。

  师:不是不一定去,而是行动不统一,时间不一致,力量不集中。大娘经过一番组织,动员。费功夫不费?

  生:费。

  师:把妇女们集合起来,一块做打糕,一块送上去,路上还要顶着打糕,累不累?

  生:累。

  师:但是我又有点不明白了: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上为什么却说是“送炭”?

  生:“雪中送炭”是一个成语,是说下雪天给别人送去炭,烤火,帮助人,也比喻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去帮助人家。志愿军三天三夜空肚子打仗,最需要吃东西了,大娘送去打糕,像雪中送炭一样。

  师:哦,我明白了:志愿军空肚子打仗,像是在雪中,可大娘也是在雪中踏雪而去的吗?

  生:是踏雪而去,因为她送打糕,又累,又危险。(师插话:所以志愿军……)感动得流出了眼泪,打胜了那次阻击战。(师插话:但大娘却……)累得昏倒在路旁。

  师:这一段说得不错,可以说已经说服了我。还有哪一段,能感动我,说服我?

  生:我来说服老师(读)“八年来,你给了……”

  师:(打断,很有情感地范读)“八年来,您给了我们……”这么读,慢点读。

  生:(读)“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心血!”

  师:对,读得不错,大家再读读这两句。(生读)

  师:要有一种怀念的心情,再读一遍,开始。(生再读)

  师:(指刚才发言的同学)你再读一次再说。

  生:(重读)这里就是说,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离开了爸爸妈妈,但大娘给了他们非常的慈母般的温暖。

  师:好不好啊?

  生:好。

  师:谁能听出来了,他抓住了哪一个词?一起说。

  生:慈母般。

  师:对,还有谁想说?

  生:就是刚才那句话“八年来”,不是亲人要是培养成亲人的话,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成的,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变成亲人。

  师:这回说对了,不是培养是变成亲人啦。从血缘上说不是亲人,可是八年了,八年多这样慈母般的关怀,他们实际上已经变成什么了?

  生:亲人。

  生:“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这句话是说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可是回来时还没走到村子,就累得昏倒了,说明她的身体很虚弱,但她不顾自己的虚弱,坚持给志愿军送打糕。

  师:非常好,送完打糕后,大娘付出了代价,昏倒了。

  生:我也要说服老师。(读)“我们还记得……唯一的亲人。”

  师:(很有情感地范读)“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再读一次。(学生再读)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次。(学生齐读)

  生:对大娘来说,小孙子是她唯一的亲人,可是敌机来了,她不顾小孙子,先抢救伤员,伤员比她的小孙子还重要,在她心里,伤员也是她的亲人。

  师:像自己的儿女一样。你说得很好,但你注意到没有,课文中用了许多“反问句”,说得比“陈述句”要有力得多。你能就你说的这些内容,说一个反问句来质问我,把我问得哑口无言。能试试吗?

  生:大娘牺牲了小孙子,这不就是亲人吗?

  师:不太好,没说清楚,语气也没有多大力量。谁来说?

  生:大娘为了抢救志愿军伤员,丢下自己的小孙孙,这还不能说明他们是亲人吗?

  师:你话中说的“他们“是指谁?得说清楚,再重说一次。

  生:大娘为了抢救志愿军伤员,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这难道还不能说明大娘把志愿军战士看成是自己的亲人吗?

  师:问得很好。我承认我哑口无言了。(众笑)“唯一的亲人“,大娘的其他亲人是不是不在身边?

  生:不是,可能是打仗时都牺牲了。

  师:都牺牲了,已经不在世上了,只有这么一个小孙孙。但是为了抢救伤员,她又失去了这个小孙孙。大家再读这句话,“您为我们……”要用十分崇敬而又沉痛的情感来读。

  生:(读)“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师:还不够沉痛。(做一次示范)再读。(学生沉痛地读)

  师:就是这样一位大娘,八年的时间,像慈母一般地照顾、爱护志愿军的一位老大娘,一直爬着山坡,走啊,送啊,一直和志愿军依依不舍。所以一开头志愿军怎么说的呢?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大娘,……几夜没合眼了。”

  师:咱们从课文开头起,再把这两句学一下。注意听(范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几夜没合眼了。”(学生学读这两句)

  师:别人打拍子唱歌,咱们打拍子读课文,你们看我的手势,就知道抑扬顿挫了。开始。

  (配合教师手势,学生重读。)

  师:这回我不打手势,你们自已读。(学生重读)

  师:再往下读。

  生:(读)“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

  师:不错,就是太悲哀了。(众笑)不要那么伤心,而是一种尊重,一种怀念,一种感激。大家看我的手再读一遍,开始。

  生:(读)“大娘,停住……快回家休息吧。”

  师:好,谁敢举手说我是班里读得最好的?有这个自信没有?我发现咱们班同学挺喜欢学习挺喜欢争取第一。但是我一问谁敢自己读,却都往后钻?(众笑)人要是没有自信,这一辈子就什么事也做不好,什么叫自信?相信自己能把摆在面前的事做好,这就叫自信。自信可不是骄傲,现在谁能很自信地举手?有一个了,别人呢?(众笑)你们都笑什么,其实他读起来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他这一份自信是最好的。(指导学生读)

  生:(读)“大娘,停住您……快回去休息吧!”

  师:非常认真!(学生热烈鼓掌)现在他是站在领奖台上的第一名,你要是比他读得好,他就坐下,你站在领奖台上。谁能把他读坐下?(众笑)好,你来。

  生:(读)“大娘……快回去休息吧!”

  师:好不好?

  生:好。

  师:谁能再把她读坐下?   (另一生站起来读,学生鼓掌。)

  师:好,你们俩谁坐?   (学生争论,有说他坐,有说她坐。)

  师:好,两个人都很好,并列第一,谁还读?把他们一齐读坐下。(另一生站起来朗读)

  师:好,谁也别坐了,大家都起立,我们先下课休息!(众笑)

  师:就像上节课一样,抓住非常有情感的句子来感动我,抓住事实来说服我。刚才大家主要讲了大娘的事实,读出了感情强烈的语气。抓得准,读得好。我想小金花和大嫂这两段你们一定比刚才找得更好,读得更好。行吗?

  生:行。

  师:开始做准备,同时看大嫂那一段。(学生各自朗读)

  生:我说服老师。(读)“那一回,侦察员老王……鬼子看守着。”一个班的鬼子是很多的,她妈妈和小金花就敢去把老王解救出来。

  师:不顾个人的安危是吧,对!两个人对一个班,很有勇气。

  生:(接读)“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妈妈。可是等来的却是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这句话说小金花的妈妈为了解救志愿军与敌人同归于尽,说明她与志愿军的情谊很深。

  师: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那你的意思是说她与敌人同归于尽就是与敌人一块死,对不对?

  生:对。

  师:谁还想说?刚才没有举过手的同学?

  生:老师,我要说服您,同时感动您。(师插话:好啊,好啊!学生读)“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怎么落泪了呢?”

  师:你们发现没有,她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你再读一次,(生重读)大家跟着一起再读一遍。(学生齐读)

  生:小金花的妈妈牺牲了,她都没有哭,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分别的时候却哭了,我认为她把志愿军当成自己的亲人了。

  师:对,刚才上课时,提这个问题的是哪一位同学?(指板书念“平时很刚强为什么分别时哭了?”一生站起来)他刚才解释的你听清没有?

  生:听清了。

  师:他是怎么解释的?你现在怎么理解的?

  生:因为志愿军在朝鲜战斗了很长时间,他们都建立了很深的感情。所以小金花在志愿军走的这一天比妈妈牺牲的时候还激动。

  师:所以她哭了。先坐下,这里我有一个想不明白的地方,她不忍和志愿军分别,所以掉泪了,那么她妈妈牺牲了,她就不伤心吗?那时怎么没哭啊?

  生:因为她妈妈是在和敌人斗争中牺牲的,所以她一定要为妈妈报仇,可是志愿军……

  师:(打断)我问的是小金花为什么不哭。

  生:因为……她妈妈死得很冤。

  师:所以就不哭了?(众笑)谁来说明?

  生:因为她妈妈是死在战场上,她觉得光荣。

  师:所以就不哭了?也说不通。

  生:她觉得死得值得,因为救的是侦察员。

  师:大家想这么一个问题,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伤心不伤心?

  生:伤心。

  师:她想哭不想哭?

  生:想哭。

  师:但她没哭,她的眼泪流到哪去了?

  生:心里。

  师:流到心里,流到心里变成什么了?

  生:仇恨。

  师:变成了仇恨,变成了力量。但你怎么知道变成了仇恨?

  生:因为书上写着“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师:把这一段前后都读一下。

  生:(读)“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我一定要报!”

  师:(打断)不像,谁能把它读像了?(另一生站起来重读这句)

  师:还是不太像。(又一生重读)

  师:大家想,她说她报仇这句话是向着大家喊呢?还是自己给自己下决心呢?

  生:自己给自己下决心。

  师:那这句话应该怎么读?你们仔细体会体会。要咬牙切齿地,把仇恨咽在肚里。读时,不要太流畅,要增加一点停顿,攥紧拳头去读。注意听我读。(范读)大家读一遍。

  (学生齐读后,又指名学生起来读。)

  师:非常好,谁还想读?(另一生站起来读,也读得很好,引起全体掌声

  师:但是和志愿军分别的今天,小金花再也忍不住了,流下了眼泪,这是怎么回事?

  生:和志愿军的感情太深了。

  师:对,她经常和志愿军在一起聊天,在一起战斗,还给志愿军唱歌,“小金花,不要哭了,”我们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吧。

  生:(读)“小金花,不要哭了……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呀。”

  师:读得很有情感,我的确很受感动。通过大娘和小金花这两段我已经看出了咱班同学很能抓事实,经过自己的理解,再变成自己的话来说,非常好;也能够像刚才那些同学用自己的情感读出来,能够感染我。第三段我听听你们读,就知道你们理解了没有,被感染了没有,敢让我听吗?

  生:敢。

  师:拿起书来,一齐来读这一段。(学生齐读第三段,教师不时指点,示范)

  师:读了这段,我现在不让你多说了,只让你说一句话,你最想说的一句话,谁说?

  生:(读)“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到前沿阵地上去挖……”这些话说明了前沿阵地上有生命危险。

  生:志愿军的蔬菜如果不够,体力就不充沛,就没精神,很可能就打输了,所以大嫂就到前沿阵地上去挖。

  师:那么我还有一点不懂,朝鲜的大娘、小孩和大嫂为什么对志愿军这么关爱?

  生:因为志愿军保卫了朝鲜这个国家。

  师:中国人民的好儿女,志愿军战士的血流在了朝鲜的土地上。大家都知道,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等无数烈士,大娘的小孙子、小金花的妈妈,还有大嫂,他们的血都流在一起。今年,200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50周年,现在各处都在搞纪念活动,所以今天我们学这篇课文就更有深刻的意义,是不是?

  生:是。

  师;对大嫂这一段,还有话的请继续说。

  生:老师,我还想读一下来感动您。(读)“大嫂,请回去吧……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

  师:读得很有感情,再慢一点就更好了。读快了,不利于表情达意。你听,(教师范读)大家一起来读,注意我的手势。

  (学生齐读。)

  生:我还想说服您一下(众笑),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了双腿……

  师:(打断)你怎么知道大嫂失去了双腿?

  生:课文上说她“倒在血泊中”要“架着双拐”走路。

  师:架着双拐并不能说明失去了双腿。按照一般情况,如果真的失去了双腿,就是架上双拐也不能走路。你看,(教师模拟架拐走路)双拐抬起来,身体必须得有一个支撑点,哪怕只剩一条腿,也是个支撑。双腿都没有,双拐无法向前移动,就不能走路。所以我们可以说大嫂“身受重伤”,这样就不会有错了。好,你接着说。

  生:大嫂腿受重伤,完全是为了志愿军。而且不是别人命令她去的,是她自己挖完了后面的山又去前沿阵地上挖。这就证明了朝鲜人民把志愿军看成亲人。

  师:说得好。如果能把最后一句也改成反问句来问我,我就得向你鞠躬了。(众笑)

  生:我只说最后一句吗?

  师:可以,说吧。

  生:这难道还不能证明朝鲜人民把志愿军看成亲人吗?

  师:看来我非给你鞠躬不可了!(众大笑)好吧,说话算话。(老师向学生鞠躬,全场鼓掌)我给你鞠躬,你也该有点表示吧?(学生鞠躬还礼,场内又鼓掌)

  生:我还想读一下开头两句,这两句太感人了。

  师:好,你读吧!(学生很有感情地读)你读得太好了。这几句话首先感动了你自己,对不对?(生答对)然后又感动了我,也感动了同学们。学到这里,你们回忆一下,学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段,你们该说一句话了:我原来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你们该告诉我怎么样了?

  生:是亲人。

  师:就是亲人。(问一学生)你认为是不是?

  生:是。

  师:你要认为就是亲人的话,就在这儿(指板书“不是亲人”的后面)写上“就是亲人”。(学生写上)大家拿起课文,把这最后几小段一起读一下我听一听,能不能感动你自己,感动别人。

  (学生一齐朗读最后三段,教师不时指点,示范。)

  师:听你们一读,我又发现问题了。志愿军说让我们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怎么不多看几眼,多停一些时间?

  生:因为火车已经开动,想多看几眼,多停留几刻(众笑)也不行了,所以只能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

  师:只能再看一眼,停留片刻,这“一眼”和“片刻”珍贵不珍贵?(生:珍贵)那么读的时候就要把珍惜这一眼、片刻的情感读出来。试一试,大家一齐来读。

  (学生各自读。)

  师:强调得还不够,听我读,(范读)谁来读一读?

  生:(读)“列车呀,……停留片刻。”

  师:我们再请她(指刚才读得最好的同学)来读。(该生读,读得很好)听,她把“一眼”和“片刻”很突出地强调出来了。大家再一起读一下。(学生齐读,读得很好)

  师:为什么强调这两个词呢?

  生:因为这是志愿军最后一眼看朝鲜人民也是最后一次在朝鲜的土地上停留。

  师:就一会儿,是吧?那么你用“哪怕……也”把当时志愿军的心情说出来。

  生:哪怕再看一眼朝鲜人民……也好啊。(众笑)

  师:哪怕再让我停留片刻也好啊,是不是这样?(众笑)谁再说一下?

  生:哪怕再看一眼朝鲜的土地,哪怕再停留片刻,这机会也是非常珍贵的。

  师:说得很好,把“一眼”和“片刻”说到一句话里了,不容易。很好,咱们再来读一遍,“列车呀……”开始。(学生一齐朗读)

  师:谁自己来读?一定要读得很好。(一学生读一遍,教师做了指导)

  师:谁还来读?快下课了,机会快没有了。(一学生读一遍)

  师:她读得很温柔,但是温柔中含着情感。(另一学生读一遍)

  师:从所有的这些描述中,你们看出了什么呀?

  生:伟大的友谊。

  师: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不是?把这句再读一读“这比山还高”,开始。

  生:(读)“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师:刚才有个同学说,为什么这样的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呢?(指看板书上写的这个问题)

  生:因为朝鲜人民帮助了志愿军,志愿军也帮助了朝鲜人民打退了美帝国主义。

  师:互相帮助是吗?那学校里有人帮助过你吗?

  生:有。

  师:那你跟他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吗?

  生:还有朝鲜人民为了帮助志愿军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师:对,这句话才对,志愿军在这片土地上洒过鲜血,朝鲜人民在这片土地上洒过鲜血没有?

  生:洒过。

  师:大娘的小孙孙死在这片土地上,小金花的妈妈死在这片土地上,大嫂的双腿受到了重伤,鲜血形成了血泊,志愿军的鲜血和朝鲜人民的鲜血洒在一起,凝在一起,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友谊是什么凝成的呢?

  生:鲜血。

  师:是鲜血凝成的。课文学到这里,我被大家彻底说服了,感动了,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他们不但就是亲人,而且怎么样啊?比亲人还亲。那叫什么?胜似亲人。

  (在板书“就是亲人”后加“──胜似亲人”)大家看,这实际上也是作者的思路,把本来没有血缘关系的,不是亲人的两种人,通过描述他们的感人事实,通过抒发他们之间的感情,使我们感到他们就是亲人,而且胜似亲人。还有什么问题吗?提出这三个问题(指同学在黑板上写下的三个问题)同学懂了没有?你还想说什么?

  生:倒在血泊里以后,为什么能治好?

  师:倒在血泊里以后会怎么样?挣扎着站起来,挣扎着包扎好以后,慢慢养好伤,明白了吧?你有什么?

  生:为什么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因为他们都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好象他们的心连在一起。

  师: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付出了什么?

  生:鲜血。

  师:朝鲜人民为帮助志愿军付出了什么?

  生:鲜血。

  师:鲜血凝成的友谊会忘记吗?

  生:不会。

  师:明白了吧,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问题就下课吧。


【板书】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就是亲人──胜似亲人

      抓事实──理解──说服

      抓情感──体会──感动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再见了,亲人,魏巍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实录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巧设悬念·突出重点·激发感情──《…
    《再见了,亲人》分段段意
    《再见了,亲人》写作特点
    《再见了,亲人》难句剖析
    《再见了,亲人》学点聚焦
    《再见了,亲人》学法提示
    《再见了,亲人》句子解析
    《再见了,亲人》学习指导
    《再见了,亲人》中心思想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再见了,亲人》导读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说课设计
    《再见了,亲人》说课设计
    《再见了,亲人》近义词反义词
    《再见了,亲人》内容分析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把金钥匙交给学生──《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词语解释
    “雪中送炭”非下雪不可吗?──《再…
    以读激情,以情悟文──黄艳碧老师《…
    做了一回“东施”──《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再见了,亲人》课文导学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实录①
    “中国人民志愿军”名称的由来
    《再见了,亲人》说课设计
    《再见了,亲人》说课设计
    《再见了,亲人》说课设计
    《再见了,亲人》说课设计
    《再见了,亲人》说课设计
    《再见了,亲人》快乐练习:写字
    读《再见了,亲人》有感
    《再见了,亲人》教材插图
    《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再见了,亲人》片断教学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教后反思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赔茶壶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由苦及乐──我教《再见了,亲人》
    新“东施效颦”──《再见了,亲人》…
    我教“雪中送炭”──《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助读
    《再见了,亲人》教学杂谈
    《再见了,亲人》课文简说
    《再见了,亲人》电子课本
    《再见了,亲人》词句解析
    《再见了,亲人》学习目标
    《再见了,亲人》教学建议
    《再见了,亲人》教学建议
    《再见了,亲人》综合资料
    《再见了,亲人》参考图片
    《再见了,亲人》课文题解
    毛泽东眼中的抗美援朝战争
    《再见了,亲人》读后感
    《再见了,亲人》阅读提示
    《再见了,亲人》重点问题解析
    《再见了,亲人》重点难点疑点精析
    《再见了,亲人》教学新探
     《再见了亲人》续篇
    《再见了,亲人》读后感
    《再见了,亲人》快乐练习:语文练习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及评析
    反差中的震撼──《再见了,亲人》的…
    读《再见了,亲人》有感
    依依惜别的深情──读《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梦读《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引读教学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后记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阅读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分析
    《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及评析
    《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及评析
    《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及评析
    《再见了,亲人》有感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案例反思
    《再见了,亲人》词句教学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课后反思
    《再见了,亲人》教后反思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片段教学
    《再见了,亲人》第一教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谈
    《再见了,亲人》教后记
    《再见了,亲人》导入语设计
    《再见了,亲人》的抒情方式
    谈《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
    《再见了,亲人》教学中主题的体现
    《再见了,亲人》第二自然段的层次分…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