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苏省泗洪县实验小学 刘艳 教学目标:
一、 解读诗意,感受长征精神。
二、、感受诗情,牢记长征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解读诗意,感受英勇无畏、乐观向上的长征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出示的课题背景、毛泽东手迹、《长征》歌曲男声独唱
课前准备:屏幕出示课本《长征》一文画面及课题。配乐《英雄赞歌》。
一、 走近长征,触动诗情。
1、 预习成果反馈。
汇报自己的预习所获,并介绍预习方式和方法。师给予激励性评价。
2、 质疑与解疑。致力于尚未解决的部分问题。
3、 介绍七律特征。
指名朗读,感受七律的节奏和韵律。
师过渡:走进《长征》,不仅会体会到诗的节奏和韵律美,而且会解决你们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 走进长征,解读诗情。
1、 明确长征路。
(1)生根据自己了解的资料介绍长征。
(2) 课件出示长征路线图。
师(指点线路介绍):1934年10月,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他们经过惨烈的湘江血战,越五岭,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翻乌蒙。随后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腊子口上,千丈陡壁挂悬崖。爬雪山,过草地,最终会师于陕北。
2、 感受长征路。
(1)你感觉长征路怎么样?
生自由感受。
师:红军怕吗?
3、 解读长征路。
(1) 读首联。
自由读。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师板书:红军不怕远征难。
指名读,解读“只等闲”。重申“红军不怕远征难”,并且在“不怕”下加着重号。
过渡:这就是红军的情怀。表现在哪里?继续读诗。
(2) 读颔联。
轻声读。说说读出了什么。
生补充解说关于五岭山和乌蒙山的资料,感受“逶迤”和“磅礴”传达的视觉震撼和雄伟气势。
指名读诗,凸显感受。师根据学生朗读板书山的简笔画。
默读此句诗静思:红军的怎样对待困难的?
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给予评价,促进朗读在对比中发展。
师:这就叫“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全是因为(指读板书):红军不怕远征难!
(3) 读颈联。
师:摆在红军面前的仅仅是自然环境的恶劣吗?
生补充自己了解到的长征途中的重重困难。
过渡:不仅仅是千山万水,红军还不怕什么呢?请继续读诗。
生自由读。先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请生阅读《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资料。
生再轻声读诗句,再谈自己新的感受。(鼓励学生对“暖”和“寒”尽量进行个性化的丰富的解读。)
指名朗读,用评价促使学生融入对文本的感受。
分组读,强化感受。
(4) 读尾联。
过渡:走过了千山万水,历尽了千辛万苦,红军终于到达了陕北胜利会师了,你的心中是怎样的感觉?
生用自己的感觉自由读。
师:你们了解岷山吗?
请生补充介绍岷山的资料。
师(激情讲述):这是一座大雪山,山上终年积雪。红军在山脚下每人喝了一碗辣椒水,借以抵御刺骨的严寒。脚无鞋袜、衣衫褴褛的红军向雪山挺进。由于饥饿、严寒和飞鹰难过的峭壁,有的战士坐下休息一下就再也站不起来了,有的战士坠落悬崖,有的战士倏然倒地。从十六岁、二十六岁、三十六岁、到四十六岁,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士们为了共同的目标把自己的年轻的生命遗留在这茫茫的雪山、草地,最后会师了。
反复指读诗句 评价
师:为什么红军会会取得这样惊人的成就呢?
指读板书:红军不怕远征难
三、 拓展文本,凝聚诗情。
1、 感受领袖人格魅力。
师:长征开始的时候红军有八万六千人,会师时不足三万人。正是这不到三万人像火种一样发展、壮大,建立了我们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前夕,回首长征岁月,毛主席心潮澎湃,挥毫写下了这壮丽的诗篇——
课件展示毛泽东手书《长征》横幅。
生欣赏作品,结合诗篇畅谈自己对书法作品的感受,对毛泽东的感受。
师:这样的统帅,领者这样的一支队伍,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因此——
指读板书,引领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2、 凝聚诗情,拓展诗境。
师:毛主席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想一想,你认为长征宣告了什么,宣传了什么,又播下了什么样的种子呢?
生结合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受表达自己的情怀。
四、 拓展精神,升华诗情。
1、 师:刚过去的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让我们侧耳倾听一曲《长征》作为对英雄的赞礼吧。
多媒体播放《长征》男生独唱,生欣赏。
生表达自己的欣赏感受。
2、 长征精神现在在哪里?
师生交流。
师:用我们的声音把一首《长征》献给为了中华民族的事业曾经努力过和正在努力的英雄们吧!
生在《长征》歌曲中倾情朗诵全诗。
3、 全体起立,向《长征》手迹敬队礼。
五、 拓展主题,延伸诗情。
师:请同学们去读长征故事,背毛泽东诗词,让长征精神永远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血液之中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