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是毛泽东斗志昂扬的《采桑子·重阳》。
采桑子·重阳——毛主席诗词手迹鉴赏

|
时逢深秋,人在战场;西风萧瑟,万里飘霜。
那是一个愁煞人的季节,那是一个令人容易意志消沉的场景。
然而,对一个壮志凌云的战士,肃杀 |
的秋风、泠洌的霜天,却能益增其奋发的气概;一如盛开的秋菊,在无情的战火中,所吐露的芬芳,益显浓烈。
九九重阳本是一个与家人团聚,登高郊游,煮酒促膝的好时节。如今却身在战地,烽火连天,生死于旦夕之间,思亲之情皆须割绝。国事当前,个人的一切皆须放下。社稷之不保,何以家园?唯有化亲情为国情,融个人于全体;视绊脚石为梯阶,化阻力为助力,方为大丈夫。
毛泽东在出生入死的战地,犹有停下来赏菊赞花香的闲情逸兴;在秋风霜天的季节里,还能把它看如春光,胜似春光!红军最终能战胜军备与人数皆比它更强大的国民党军,最主要的关键便在其具有更高昂的斗志。
这应当是一种积极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表达了一个大无畏的革命者的开朗胸襟与豪情,是一个壮志凌云的战士,敢于面对无情残酷的革命斗争在肃杀的秋风、泠洌的霜天,却能益增其奋发的气概;一如盛开的秋菊,在无情的战火中,所吐露的芬芳,益显浓烈正是他人格的写照!
一、“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1、 这两句词的意思是什么?
这两句起势突兀。前句是虚,后句是实;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这里化用了李贺的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见于《金铜仙人辞汉歌》)。
“天难老”是将宇宙人格化。为什么难老?因为那是无情的。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无穷无尽。如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替,光景常新,周而复始。
“人生易老”是说韶光易逝,人生短促。但诗人不是慨叹人生如朝露。恰恰相反,正由于“人生易老”,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尽可能发光发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这里诗人情绪是昂扬的,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2、“人生易老天难老”体现了什么哲理?
“人生易老”与“天难老”构成对比,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既对立又统一,提示了人生的真谛和宇宙永恒的真理,闪耀着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这是一句极富哲理的警句。
二、“战地黄花分外香。”
为什么“战地”的“黄花”会“分外香”呢?
胜利可喜,人逢喜事精神爽,诗人异常兴奋。战地有着烈士的鲜血,战地的“黄花”(满山遍野的野菊花)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挺立开放、绽黄吐芳,它平凡质朴而生机勃勃,具有现实和象征的双重性。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丽,格外芬芳?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悦?“分外香”写出了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于一炉,形成了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显示了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古人也有于军中写重阳的,如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这是什么情调?厌战思家。岑参本来是以反映边塞生活而著称的诗人,而在战地重阳,想到的只是长安故园,只是故园的菊花,还未能免俗,了无新意。至于一般的骚人墨客,那就更不用说了。
再看看古人的重阳诗词,无论陶潜的“露凄喧风息,气彻天象明”(《九日闲居》)、“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己酉岁九月九日》);无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无论李白的“携壶酌流霞,摩菊泛寒荣”(《九日》)、“九日龙山饮,黄花无数新”(《九日》)、“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无论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登高》);无论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边愁”(《南乡子》);无论黄庭坚的“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南乡子》)┅┅无一例外,都没有摆脱俗气。读过这首词便可以“一览众山小”了。
三、“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写的是诗人的真实感受。“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遒劲之美,不似春光妩媚。但绝对不是“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四、“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秋色春光,已有所抑扬。为什么“胜似春光”?
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水天相接的寥廓景象和秋色万里的壮丽景象呢?当然诗人所作出的审美评价,不完全根据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秋风劲”,使人联想到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和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春光”,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于是,“胜似春光”,便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了。
“寥廓江天万里霜”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这些寓意和寄托,都隐含在写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
五、叠句妙用
为了表情达意,词家常用叠句,如辛弃疾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又如吕本中词:“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采桑子》一词,上下片的二三两句:“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和“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都似叠非叠,有反复又有递进,语势跌宕,韵调优美,句法则为创格。似不着力,却见出深厚功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