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 刘少龙 (在开学后,我没有正式上新课。因为根据经验,高一新生一个普遍特征是有热情,对什么都感到很新鲜,但同时又非常盲目。特别是语文学习,头绪很多,如果直接上新课,很多学生会仅仅停留在对一些细微的、具体的问题的解析上,而很难有语文学习的宏观把握。因此我花了五节课时间去和学生“聊”了一些八十年代语文大讨论中的故事和语文学习的一点经验。最后一节课和学生“聊”了一些诗歌鉴赏的概念及阅读诗歌注意的方法。) 师:同学们,我们这三天在一起聊了一些关于语文学习的经验诗歌鉴赏的话题,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对我们高中语文的学习形成一个宏观的视野,学习有目的性。想要学好语文不容易,我想借用尼采的一句话来说明我的希望。尼采说:“一口好牙和一个强健的胃就是我对你们的全部期望。”(简单解释这句话的内涵) 今天早上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在用心读书,有些同学甚至已经提前将这一单元所有要求背诵的篇目都背会了,甚至已经背到增加的篇目戴望舒的《雨巷》,这种精神很值得大家学习,下面我们一起将这首词朗诵一遍。 (学生集体朗诵) 师:(笑)大家的朗诵让我不由自主想到了电视里面一个常见的情节:医院里面,一个病人生命垂危,身旁放着心脏跳动的监视仪,病人心脏跳动停止的时候,监视仪上的绿色线条就会变成一条直线。你们的朗诵就像这条直线,很难找到高潮和低潮。 (学生笑) 师:没有抑扬顿挫,朗诵是没有魅力的。接下来我想先让大家猜个问题。我读了两首诗歌,我读出来让大家猜猜作者是谁,我提示一下,其中一篇的作者是刘邦,另外一篇是项羽。 (我背诵了刘邦的《大风歌》和项羽的《垓下歌》,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了作者) 师:同学们都猜对了,我想,大家因为是对两个人的个人背景都比较熟悉,所以立刻能分辨出诗歌的作者。只有了解写作的背景我们才能更深刻了解诗歌的内容。 (接下来我介绍了毛泽东写作此词的背景,但没有过多评价,我不想给学生一个现有的观点,而是希望通过接下来的文本学习让学生找到一种“原初体验”,让学生说出心声) 师:要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我们还要去仔细阅读文本,接下来,我们来共同学习这首词。 (师读了“独立寒秋”) 师问:“同学们,这里作者给了我们什么信息呢?” (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时间”,有的说是“人物”,师让一个学生站起来说) 生:既交代了时间也交代了人物。 师:为什么呢? 生:“独”字说明是作者一人在这里。“寒秋”是交代了时间。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 (板书) 师:接下来“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交代什么呀? (学生齐答:地点) (由学生的感受出发,接下来互动解决了课文的结构和用词的精当问题) (此部分比较琐碎,我无法记过来了,接下来是思考讨论) 师问:同学们,我们读了《沁园春·长沙》,刚才我们也一起欣赏了这首词。我现在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喜欢读这首词吗? (学生哗然,很奇怪老师问这个问题) 师补充道:请同学们不要有这样的心理,好像觉得既然是课本上的文章一定很好,也不要觉得我提出这个问题是暗示大家一定要唱反调。我们大家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原初感受,这就是你学习的中国。同时大家思考问题也要注意角度,不能片面化,一棍子打死。 (学生很开心,并且立刻进入了沉思状) 师补充道:同学们自己先思考,稍后与同桌和前后同学一起讨论一下,交流你们的观点。 (学生显得很兴奋,讨论的很是激烈,看得出,这不是教学的形式,他们真的是在用心讨论这个问题。) (稍后,老师看不少学生讨论后都瞟着老师,老师知道,在他们内心正燃烧着诉说的欲望,老师立刻停止讨论,要求大家畅所欲言。) 孙奇:老师,我很喜欢这首词的语言,大气、豪迈。(老师很认同地点点头)但是我觉得作者是不是过与“傲”了?我不喜欢这样的思想。 (老师笑了) 师:孙奇同学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说出自己的感受,不是片面的去说是否喜欢,这值得大家学习呀。 (老师话音未落,蔡朝静要求说话) 蔡朝静:老师,我觉得我不同意孙奇的观点。在他那个时代如果如果没有这样“傲”的人出现,那么我们的民族还有希望吗? (老师笑了) 师补充道:哈哈,也就是说时代需要伟人对吗? (蔡朝静也笑了) (周天骥抢着要发言) 周:老师,我也不喜欢。 师:好的,你说说你的理由。 周:读了这首词,我觉得作者是个虚伪的人。 师:为什么呢? 周:他一方面说“粪土当年万户侯”,可是自己却想着要主宰社会沉浮,所以我觉得他很虚伪。 (老师非常惊讶,他的观点有些片面,但是很高兴他在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因此希望他的观点能够引起别的学生的争论,让其他学生来评论,但是要表扬他的精神) 师开了一句玩笑:周天骥同学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精神可佳!古代人称一种名马为“骥”,我想他只要能坚持自己的理念,付出十分的努力,一定能天马行空,前途无量阿! (学生开怀大笑,老师知道,这真的是一种纯真的笑容) 方水达:我不同意周天骥的说法,书上解释了“万户侯”是骑在人民头上的军阀或者说是反动统治者,而作者说的是想做一个让老百姓走向解放的领导者。他把这两个混为一谈了。 (学生投来认同的目光) 师:方水达同学的观点比较客观,其他同学呢? (接下来还有几位同学说了自己的观点,这里不记了) 师总结道: 我非常高兴,同学们大部分已经能够学着用自己的眼睛去看问题了。我们这个社会里面有很多思想观念是在你们无意识的情况下强加给你的,大家要敢于去寻找生活的真实。 另外,我也很高兴大家学会了谈问题找角度。刚才好多同学都从这首词的语言和情感等角度谈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你们的选择是对的。 我来谈谈我的理解,同时我要告诉大家,这只是我的理解,只供你们参考,如果你们不同意我的观点,尽管去准备鸡蛋和西瓜皮好了! (学生大笑) 从语言角度看,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喜欢他的大气。我很同意你们的观点,毛泽东的词多是大气而豪迈的,(开玩笑)作为伟人,重要注意点形象阿,(学生笑)我也很喜欢这个风格。他继承了宋词豪放派的传统,同时自己也加入了自己的一些特质,所以,读到毛泽东的词,总感觉有一种从心底升腾的希望。但是,我同时觉得,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眼光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趣味。你喜欢王维的“空山新雨后”还是喜欢毛泽东的“万山红遍”,那是你自己的事,美不美,请大家问自己。这就是在语言方面的观点。 (学生表现出认同) 从思想角度看,我觉得首先“时代需要伟人的出现”,毛泽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历史上即使没有毛泽东,肯定会有一个类似的人物出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同时我有时候也在思考另外一个问题。(问学生)你们看过好莱坞大片吗?(学生都说看过)西方的大片有一种模式:开始肯定是世界大乱,然后在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英雄出现了。在最后的一秒钟,这个英雄拯救了世界!(学生点头)西方人很崇拜个人英雄主义的,中国人听到这个词语总觉得是一种贬义词。可我觉得,西方人在有意识地追求个人英雄主义的同时,无意识地会去维护民族的尊严!我觉得毛泽东是我心目中的这种“有中国特色的个人英雄主义”,(学生大笑)正是这种精神,才让他成为了解放战争时期的伟人,带领我们走向了新生。解放后,这种英雄主义有些不合时宜了,致使他犯了一些错误,我们要客观去看待,但最终有一点可以肯定,我觉得解放战争时期需要这样的伟人! (此时下课铃响) 同学们,今天我们真正学到的东西,不是知道了为什么“鱼翔浅底”中“翔”字用得好,我认为你们从我这节课中,应该学到了怎样去用自己的眼睛看问题,学会找出自己的原初体验。第二个,是我们应该学会找“角度”看问题。 请大家回去做一个工作,找找你们读过哪些写秋景的诗词,我们下节课,讨论一下本文“景”和“情”的关系问题。 下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