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C >> 采桑子·重阳 >> 正文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和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沁园春•长沙》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采桑子•重阳》由议论而转入写景抒情,含哲理意味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寓深情于秋光的宏观概写之内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3.感受革命前辈的奋斗情怀,战斗豪情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课内美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诵读 背诵

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3.全班诵读,背诵。

三、简要交代写作背景

1.指导阅读词前说明文字。

2.对下阙有关内容的解说。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

侯”。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四、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研究型拓展(同多媒体字幕)

1.把这首词和《舶沁园春 雪》作比较,自选角度,写300至400字赏析短文。

2.把《沁园春 长沙》和王安石的《桂枝香》作比较赏析。

附1: 桂 枝 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

附2:板书设计:

万山 峥嵘岁月

意象 湘江 看 作者:“立”于“寒秋” 忆 同学少年 战斗

万类 中流击水 精神

附3:参考资料

周汝昌 《词的欣赏》

曹雄飞 《诗歌鉴赏的要点和步骤》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课内美读成诵。

2.由议论而转入写景抒情,含哲理意味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寓深情于秋光的宏观概写之内的特点。

二、诵读 背诵

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3.全班诵读,背诵。

三、分析课文

1.写作背景

在1929年6月下旬于闽西龙岩召开的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上,毛泽东未能继续当选为红四军前委书记,于是暂时离开了红四军的主要领导岗位。毛泽东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后,在闽西一边养病,一边指导地方工作。在1929年10月写这首词前的3个多月时间里,他的行踪及活动日程大致如下;1929年7月20日,在上杭一带的蛟洋指导召开中共闽西“一大”;8月初,到达上杭县境的大洋坝;8月上旬离开大洋坝,经长途跋涉,于9月上旬到达永定地区金峰大山的牛牯扑村,并在该村住20多天,后于9月下旬到达永定县境的合溪。他在这一小段时间里,主要是深入农村基层搞调查研究和指导农村基层开展土地革命。在1929年重阳节前,即阳历10月11日前(当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正值阳历10月11日),毛泽东坐担架(因病后体衰)离开永定地区的合溪,前往由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刚解放不久的上杭县城,在由南北上的沿途中,他对闽西山地的秋色感受甚深。到达上杭县城后,加之对上杭县城获得解放的喜悦心情,因而诗兴愈浓,于是便在上杭县城情不自禁地吟成了《采桑子•重阳》。

2.课文讲解

此词最初发表时没有标明词题和写作时间,词题《重阳》和写作时间“一九二九年十月”,都是196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集成《毛主席诗词》出版时才补上的。同时,最初这首词的上下阕次序是倒过来的,毛泽东修改时,才把它调整为现在的前后阕顺序,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上阕着重抒发面临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时的深沉感慨。它有数层含义。首先是感慨人生的短暂和宇宙的无限。人生,人的生命或人的一生。每个人的人生,无论是凡人的人生抑或伟人的人生,在容易衰老这点上都是一样的,每过一年任何人都,会有较明显的变化。而天呢,大自然呢,宇宙呢,其变化相对说来却是缓慢的,甚至难以在一个人有限的生命历程中明显地看出来。可不是这样吗?“岁岁重阳”,年年岁岁都有重阳节,去年有,今年有,明年有,岁岁有,而且年年岁岁都似乎相似。人是岁岁老,重阳是岁岁照旧来,这不确确实实是“人生易老天难老吗?毛泽东在此并非哀叹,亦非悲歌,而是用诗句揭示唯物辩证法,既是概括揭示“人生易老天难老”的不可违抗的客观自然法则,也是在自勉和启迪众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高度珍惜有限的人生,以求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的价值。毛泽东早年就以改造旧中国,旧世界为己任,这是极其艰巨的事业。以易老的人生去从事这样的伟业,不争分夺秒和竭尽全力怎么行呢?因此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应毫不气馁地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力求为革命伟业多做贡献,这该是毛泽东借“人生易老”的诗句抒发的深层的情怀之所在。

接着,毛泽东又着重抒发了对“战地黄花”的深切感受。“今又重阳”,今年的重阳节又来了,今日又适逢重阳节了。这里的重复咏叹,不仅给人以回环起伏的旋律感,而且细察语气,含有今与昔之重阳节已有所不同的意味。不同在何处?就在于“战地黄花分外香”。这是毛泽东的独特感受。重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时于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两个阳数相重,故名重阳节,又称重九。在古人的观念里,九月九日,阳九同举,日月并应。最为长久,因而颇重视此节日,世代有在此日登高与赏菊的风俗,藉以愉悦情怀和增进良朋至交的友谊。毛泽东突出地歌颂今年的重阳节,他感到今年战地上的“黄花’格外芳香。黄花,即菊花;如今的菊花的品种和花色,都已多样化,但据说在我国古代,菊花的主要品种是黄的,《吕氏春秋•季秋纪》载:“季秋之月:……菊有黄华。”这里的季秋即秋季的末一个月,秋季三个月,分为孟秋、仲秋、季秋;黄华,即黄花,黄色之菊花;每年秋季末月,黄色的菊花就开了。毛泽东词里的“黄花”是指开放在战地上的金黄色的野菊花。1929年秋,红四军在闽西歼灭了土著军阀势力,解放了上杭,这当然是毛泽东提炼出“战地黄花分外香”词句的原因之一。同时,据何为的《临江楼记》说:毛泽东在1929年10月上旬,住在刚解放的上杭小山城“临江楼二楼一间明朗的前厢房内”,“据老红军回忆,那时临江楼的楼上楼下,确实种了许多菊花”,临江楼临汀江岸边,“汀江岸边盛开的菊花”,“黄灿灿如同遍地耀眼的碎金”。毛泽东提炼出“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词句,恐怕与此菊花盛开的居住环境也有关系。当然,还不仅限于此。在秋季,在南国山地里,金黄色的野菊花是随处可见的。毛泽东不仅在坐担架由永定地区的合溪到上杭城的途中,必然对沿途山坡上竞相开放的野菊花感受颇深,而且毛泽东自上井冈山以来,对每年秋季在转战赣南闽西各地时所见到的绚丽夺目的野菊花,都会怀有深情,这多年的战地感情的积累,都可能参与他提炼“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词句。在战争频繁的岁月度重阳,照样赏菊,而且深感生长在战地的野菊花,比闲庭盆菊清香得多,这是毛泽东当年的豪情与感受,这种豪情与感受,充分表达于他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使词的基调更加高昂了。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下阕进一步抒发他对整个秋天的深沉感慨。重阳的季节是秋天,因此这阕把笔触扩展到描绘整个秋天是十分自然的。它着重描绘秋色的壮美,江天的辽阔。秋,每年都是要到来的,一年一次,而且都要刮起一阵阵秋风;劲,强劲之意,毛泽东感到“秋风”带有一点强烈的意味,也就是带有“劲”的特点,因此它确实不同于春日的景致。春秋当然是有区别的,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一年四季都是有区别的,这也是自然法则。春光明媚,和煦宜人,桃红如锦,柳绿如丝,百花争艳,婀娜多姿,可见,春光也是美好的,毛泽东也是喜爱春光的。但是,在这首词里,毛泽东更强调的却是秋,是“秋风劲”的秋,他说这种秋“胜似春光”,这就确实与常人的性格有些不同了。“似”是多义词,可当“像”解,有近似、类似之意,词中前一个“似”即用此义;“似”还有表示“超过”之意,例如说人民生活一年强似一年,即等于说一年强于一年,两相比较,后一年超过前一年。词中后一个“似”即用此义。毛泽东既觉得秋光“不似春光”,同时又觉得秋光“胜似春光”,秋天的景致胜过春天的景致,这种观感也是既独特又辩证的。为什么“胜似春光”?因为放眼望去,“寥廓江天万里霜。”寥廓,即辽阔;江天,指江面和天空,江面是那样宽阔,天空是那样高远;霜,这里实指箱天后的秋色,万里,极言其纵横广阔。于是活出了汀江流域天高气爽,江天一色、秋光万里的景致。可以说其中既包括着“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味,也包括着“万木霜天红烂漫”的意味,还包括着“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意味,这么美好的景致,比起暮春三月来,岂不果真好得多吗?岂不的确值得热爱与赞美吗?岂不别有一番滋味吗?从这种对红色根据地万里秋光的无限赞美中,可以展望到光辉的前景,可以感受到坚强的信心,可以想见到宽广的胸怀和气度,可以感染到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使词的意境更加高远、激越了。

这是一首重阳述怀词,没有伟大的情怀,难以创造出如此动人的词句。全词扣准“重阳”词题,反复咏叹“重阳”。重阳离不开赏菊的举止,因此它自然而然地写菊、赞菊;重阳的时令正值秋天,因而它继而写秋风,赞秋色,顺势将情意步步向前伸展。它起句突兀挺拔,充满唯物思辩色彩;它结句意境宏大,余韵无穷。从起句到结束,都洋溢着乐观、高昂的情调。其笔法前后阕大体相似,都是由议论而转入写景抒情,含哲理意味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寓深情于秋光的宏观概写之内,其感慨独特激越,意象瑰丽宏远,可谓情深意永,令人击节称赞

四、难点分析

此词的主题是什么?诸家理解不一。将诸家理解综合起来,大致有如下看法:有的认为是歌颂革命的人生观的,是表达革命家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其起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即点明了此种意图。有的认为是歌颂革命战争的,是对革命战争的颂歌。革命战争才能给当时的社会带来巨变,它饱含着对革命战争的赞美之情,“战地黄花分外香”就点明了这种主旨。有的说它是歌颂革命根据地的,“战地”实际上就是革命根据地。有的说它是兼写人生观和战争观的,只不过以写人生观为主,因为战争观实质上也可归属于人生观范畴。有的说它是表达渴望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斗争中去的,它表达一种渴望到前方战斗的战斗豪情。有的认为它主要表达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抒情曲,它通过对战地黄花的欣赏和对壮丽秋色的赞美,来表现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当时闽西根据地的斗争环境,还相当艰苦,面对艰苦斗争的环境,抒发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具有鼓舞人心的积极意义。它是一首表达奋斗就是幸福和欢乐的歌,是一首表达“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歌。

究竟哪种理解对呢?应当说,上述诸种思想精神因素,在这首词中都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的。这首词并非主题单纯的词,它带有多义性,它可让人从多角度深思。当然,其旨意也并非毫无轻重之分的。它所寄托的乐观主义情怀和精神,是它的重心所在,而它的基调则在于革命的人生观。“寥廓江天万里霜”,“战地黄花分外香”,“胜似春光”,岂不都抒发出一种乐观情怀吗?而无论乐观精神,奋斗精神,还是战斗豪情,战争观或者对革命前景的信心,信念等,同人生观都是分不开的。主题是概括全词的,有的词的主旨单纯,无需综合即可表达;有的词有多义性,则需综合方能实事求是地予以表达。对毛泽东这首词可作如此概括:它通过咏赞重阳风物,通过重阳述怀,表达了对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战争的赞美之情;表现了奋斗情怀,战斗豪情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应当说,它赋予了传统重阳佳节以全新的时代内容和革命主题,是前所未有的。

附:参考资料

1.毛主席《词六首》浅释 振甫 《北京晚报》1962年5月17日

2.战地黄花分外香——读毛主席《词六首》 佛 雏 《江海学刊》1962年9月号

3.学习毛主席诗词札记 鲁 歌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社)1976年第1期

4.战地黄花分外香——读《采桑子•重阳》 魏 巍《毛泽东诗词鉴赏》(臧克家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有关资料】

一、《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人粤。”

二、《采桑子•重阳》的写作背景

在1929年6月下旬于闽西龙岩召开的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上,毛泽东未能继续当选为红四军前委书记,于是暂时离开了红四军的主要领导岗位。毛泽东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后,在闽西一边养病,一边指导地方工作。在1929年10月写这首词前的3个多月时间里,他的行踪及活动日程大致如下;1929年7月20日,在上杭一带的蛟洋指导召开中共闽西“一大”;8月初,到达上杭县境的大洋坝;8月上旬离开大洋坝,经长途跋涉,于9月上旬到达永定地区金峰大山的牛牯扑村,并在该村住20多天,后于9月下旬到达永定县境的合溪。他在这一小段时间里,主要是深入农村基层搞调查研究和指导农村基层开展土地革命。在1929年重阳节前,即阳历10月11日前(当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正值阳历10月11日),毛泽东坐担架(因病后体衰)离开永定地区的合溪,前往由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刚解放不久的上杭县城,在由南北上的沿途中,他对闽西山地的秋色感受甚深。到达上杭县城后,加之对上杭县城获得解放的喜悦心情,因而诗兴愈浓,于是便在上杭县城情不自禁地吟成了《采桑子•重阳》。

三、《沁园春•长沙》的补充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四、《采桑子•重阳》的补充注释

1.“人生”二句

[人生易老天难老]即人生有尽,宇宙无穷之意。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这里是反用其意,天是无情的,所以天难老。

[岁岁重阳]就是天难老的证明,此重阳是泛指。

2.“今又”二句

[今又重阳]此重阳是特指诗人在战地重逢的重阳,1929年的重阳。

[黄花]《礼•月令》:“鞠有黄华。”鞠,古菊字,黄华即黄花。因称菊为黄花。《淮南子》:“季秋之月,菊有黄花。”高诱注:“菊花不一,而专言黄者,秋令在金,以黄为正也。”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这里是指野菊。野菊一名苦薏,是一种多年生,叶似菊叶,缺刻较深,花黄色,原野中多有之。

3.“一年”二句

[劲]有力、猛烈。

[不似春光]是说秋风与春光之别,是客观现实。

4.“胜似”二句

[胜似春光]是说秋风比春光更美,是主观感受。

[寥廓江天万里霜]寥廓,指天地广阔。江天,江水与天空相接。杜甫《滟滪》:“江天漠漠鸟双去。”万里霜,郭沫若《喜读毛主席词六首》:“这并不是普通的霜雪之霜,而是秋色的代字,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霜。但霜叶不限于红,还有黄叶。秋色也不限于霜叶,还有各种果实以及天高气爽的寥廓景象。”这句申言“胜似春光”的具体含意。

五、《采桑子•重阳》赏析

伟大领袖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诗情意,最为浓郁。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宏。使人读过以后,毫无感到肃飒之气,而会受到无限鼓舞。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在这两句中,从近处看,前句是虚,后句是实;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人题。从远处看,前句是主,后句是宾;前句中“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于此,我们必须弄清楚以下三点: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古诗词中伤春怨秋,嗟贫叹老,这种作品是太多了。但在这里,却完全是另一种思想感情,这里着重说的是“天难老”。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 “天”就是自然,“难老”就是指发展变化的过程无穷无尽。这三个字简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的诗的说明,必须注意。再次,明白了“天难老”的涵义,也就明白了“人生易老”的说法,不但不是慨叹人命朝露,而且恰恰相反,在这里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人大我,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地发些光和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总之,诗句的意思是说:人生固易老,但这又何妨?天是难老的呀。这意义是丰富的,这情绪是昂扬的。它揭示出不朽的历史发展规律,它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像格言一样精警,真是耐人寻味。但是,它不是格言,而是诗句。在这里,它是由“岁岁重阳”这一自然现象或客观现实生发出来,是通过具体感性而显现的抽象理念。所以,我们说前主后宾,后句是前句的申说,却不意味着后句较之前句不重要;因为,从另一角度着眼,我们便又看到:前虚后实,诗意乃是由“岁岁重阳”逗起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则是升华。两句是有机合成的精金,缺一不可。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只有毛泽东此词,意趣横生,戛然独造。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为什么“战地”的“黄花”会“分外香”呢?战地播种着英雄的头颅,灌溉着烈土的鲜血,在炮火连天中野菊挺立开放,绽黄吐芳,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丽,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悦?古人也有于军中写重阳的,如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这是什么情调?厌战思家。岑参本来是以反映边塞生活而著称的诗人,而在战地重阳,想到的只是长安故园,只是故园的菊花,还未能免俗,了无新意。至于一般的骚人墨客,那就更不用说了。读过“战地黄花分外香”这类诗句,感染到诗中所洋溢的那种高度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再回过头来,检阅古人的重阳诗词,无论陶潜的“露凄喧风息,气彻天象明”(《九日闲居》)、“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己酉岁九月九日》);无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无论李白的“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九日》)、“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九日龙山饮》);无论杜甫的“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九日》)、“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无论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齐山登高》);无论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边愁”(《南乡子》);无论黄庭坚的“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南乡子》)……岂不是无一例外,完全可以“一览众山小”了吗?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紧承上片意,写景,写的是真实感受。自是秋风劲厉,不似春光妩媚。但却绝对不是“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刘克庄《贺新郎•九日》)。假如说在这两句中,于秋风春光,尚无所轩轾;那么,紧接着写道:“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就于秋风春光,已有所抑扬了。为什么“胜似春光”?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江净波平的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呢?“寥廓江天万里霜”,这可同杜甫的“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大不相同。同是秋霜,杜甫联想到的是“公堂”,毛泽东联想到的是“春光”。而以秋比春,所作出的审美评价,显然根据不全然在于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不接近妩媚。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秋风劲”,使人联想到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和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春光”,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于是,“胜似春光”,便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了。“江天”句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这些寓意和寄托,都是在写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其妙处是“味在咸酸之外”。不得把诗的形象看作某种概念的象征,这比那种托物言志的手法又高一筹,是真正的诗意与精深的哲理的统一,是浓郁的诗意中放射出的巨大哲理光辉。它首先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并从而又给人以刚毅的意志的鼓舞和智慧的理性的启发。这是诗的最高的意境。

《采桑子》一词,上下片的二三两句,词家常用叠句,如辛弃疾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又如吕本中词: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更多的则是不用叠句,其例甚繁,不遑列举。大约用叠句的,则与第二句断读;不用叠句的,则通读下来。这里的“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和“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都似叠非叠,有反复又有递进,既断读却又连转,语势流宕,音节浏亮,风调韵致都极隽美,句法则为创格。于此等处,似不着力,却见出含英咀华的功夫。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说课稿:《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毛泽东词二首说课稿教案
    《沁园春•长沙》优秀说课稿
    《采桑子·重阳》教案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采桑…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采桑…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写作时间、情…
    毛泽东诗词及书法赏析——《沁园春-…
    《沁园春.长沙》赏析
    毛主席词《采桑子.重阳》欣赏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赏析】
    赏析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诗词赏析:沁园春·长沙
    品读毛泽东<沁园春 . 长沙>
    《沁园春•长沙》教案(人教版高…
    《采桑子•重阳》教案
    毛主席诗词注音
    鹤山浮云的课堂实录《采桑子重阳》(
    毛主席 采桑子 重阳
    鉴赏《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诗词之沁园春  长沙(英文版…
    《采桑子·重阳》教案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
    采桑子·重阳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德文翻译
    毛泽东《沁园春.雪》发表引轰动 蒋…
    沁园春 长沙 1925
    毛泽东
    毛泽东词二首:采桑子重阳、沁园春长…
    【原文】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沁园春·雪》教学实录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沁园春 雪——毛泽东
    “我的课堂我做主”──《沁园春·雪…
    党的生日忆毛泽东并全韵和毛泽东《沁…
    《沁园春•雪》抒写了伟人毛泽东…
    《沁园春·雪》朗读指导
    沁园春·雪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独领风骚:毛泽东《沁园春·雪》
    大气磅礴,千古绝唱——毛泽东诗词《…
    《沁园春·长沙》文白对照
    毛泽东发表《沁园春·雪》
    沁园春 雪
    《沁园春 雪》没有反映毛泽东的帝王思…
    毛泽东《沁园春·雪》发表引轰动 蒋介…
    沁园春 雪课文研讨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
    《沁园春·长沙》有关资料
    《沁园春·雪》说课稿2
    《沁园春·雪》【赏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
    我是这样读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全文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学习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学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片断记录
    《新闻二则》(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民…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分几层
    新闻两则《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原文阅…
    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同步练习
    《沁园春 雪》说课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赏析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
    语文电子教材——一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堂教学…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堂…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语文课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2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课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
    《沁园春·长沙》教学建议
    《沁园春 雪》课堂实录
    《沁园春▪雪》课堂实录
    《沁园春 雪》说课稿
    初中语文《沁园春.雪》说课稿
    《沁园春 雪》说课稿
    毛泽东《沁园春 雪》的背景分析
    诗人毛泽东--《沁园春 雪》课堂实录
    语文课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
    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诗歌的趣闻——毛泽东一首《沁园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原文
    沁园春 雪说课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回顾…
    课堂活动的深层含义——《人民解放军…
    《沁园春·雪》说课稿
    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欣赏
    毛泽东谈判期间才震山城 《沁园春.雪…
    毛泽东《沁园春•雪》创作于山西…
    春风化雨,点石成金——浅说毛泽东《…
    轰动雾都的人民颂歌——纪念毛泽东《…
    《沁园春·雪》的故事——诗之毛泽东…
    沁园春《雪》毛泽东诗词选
    毛泽东《沁园春·雪》公开发表始末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
    《沁园春·长沙》教学案例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沁园春·长沙》教学三换
    毛泽东诗词名句汇编
    娄山关·忆秦娥
    清平乐·六盘山
    七律·长征
    山居秋暝
    观沧海
    秋词
    诗人·领袖
    从三个层面解读《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注释二考
    意象壮美 意境高远──毛泽东《沁园…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杂谈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特级教…
    《沁园春·长沙》结构图表
    《沁园春·长沙》教学案例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我教《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整体把握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重点概述
    《沁园春·长沙》学法引导
    《沁园春·长沙》新教材新学案
    《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词牌与标题
    《沁园春·长沙》知识全解
    《沁园春·长沙》知识延伸
    《沁园春·长沙》诵读提示
    《沁园春·长沙》课文点评
    《沁园春·长沙》内容大意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
    描写秋天的诗句
    《沁园春·长沙》特殊句式
    笑傲江湖--《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鉴赏要点分析
    《沁园春·长沙》写作特点
    《沁园春·长沙》问题探究
    《沁园春·长沙》教法提示
    《沁园春·长沙》课文导读
    沁园春·雪
    多元视角解读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大境界·高格调·重手笔──毛泽东《…
    关于《沁园春·长沙》的主题
    抒尽襟怀一“独”字──读《沁园春·…
    格高调远景,豪迈激荡情──对《沁园…
    《沁园春·长沙》中心思想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发现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教学…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意象壮美意境高远--毛泽东《沁园春…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问题研究
    《沁园春·长沙》教学建议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2
    教师只讲十五分钟──特级教师罗易执…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重点难点导析
    《沁园春·长沙》电子教材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毛泽东简介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关于练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