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重点 一.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 二语言要准确、简明 预习提示 本文是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的一篇新闻稿。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月20日 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 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这则消息500余字,及时展示了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概貌。文章结构严密,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思想深刻,气势雄浑。 注意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荻港获得锐不可当当真 溃退歼灭阡陌纤维 要塞阻塞堵塞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得力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理解·分析 一标题、导语和主体是一则消息通常所不可少的三部 分。导语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找出本文 中的导语,具体说说它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二本文主体部分结构十分严密。分析一下: 1.它分哪几个层次? 2.这几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的? 3.这几层意思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来安排?为什么 不先说西路军、后说中路军? 揣摩·运用 三新闻主要是“用事实讲话”,但也可插入简要的议论。 本文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指出一方面是由 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另一方面和国民党反动派 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这两方面议论为什 么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 么? 四本文语言准确鲜明,应深入体会。下列四组句子中, 第②句是原文。试分别对照每组两句中加点部分的 异同,说说第②句为什么胜过第①句。 1.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不同的表达 作用。 ①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 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获 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②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 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 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2. 提示:注意怎样便于读者准确理解;斟酌词语 的不同色彩。 ①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剩 下的23日可渡完。 ②至家电中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 2/3,余部23日可渡完。 3.提示:具体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①结果就在 21日那一天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 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 又被我军突破了。 4.提示:体会简略笼统和确凿具体说法的不同表达 效果。 ①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 日下午,东路军已战胜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 中、镇江、江阴诸县,封锁长江。 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下午至22 日下午和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 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 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积累·联想 五下边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是当时的前线记者阎 、吾所写的。阎吾参加了渡江战役,目睹了那一历史大 进军的雄伟场面,刚刚把这则消息写了一半,便跳上 一条突击船,冒着枪林弹雨驶向南岸,冲过敌人阵 地,从敌人尸体上找到~截蜡烛头,趴在地上,写完 了消息的后一半。同样报道渡江战役,试比较这则消 息和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 1949年4月 23日电前线记 者阐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 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 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 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 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 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 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 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地向南飞驶而去。北 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 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 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 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进发出一片欢呼:“过去 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 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 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 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 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 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 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 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 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 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 六写一则新闻,报道学校或班上某人、某事或某项活 动。要求:1.拟出恰当的标题。2.注意导语的概括 性和准确性。3.要简明,以300字左右为好。(本题 可参照作文训练一并完成。) 七如有条件,可观看电影《风雨下钟山》或《开国大 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