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R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 正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消息”的体裁格式和一般特点。

2.学习“消息”的两大语言特点:其一,凝练、概括、准确;其二,鲜明、富于感情色彩。

3.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二、难点、重点分析

1.这篇“消息”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的标题只有正题,没有引题、副题。这个标题明确、简练、突出,传递了全文最主要的信息。“百万大军”“横渡”的用语,表现了磅礴的气势,充满了胜利的豪情。

2.找出本文的导语,并具体说说它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分析: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是导语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一篇消息,通常要具备五个要素,可以称为“五个 W”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本文导语部分以简明扼要的语言高度概括了时、地、人、事等。括号里的电头准确显示了时间;“西起九江”(标明“不含”二字,说明九江当时尚未解放,避免了歧义)、“东至江阴”的“1000余华里的战线”,准确交代了地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是人;“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是事。至于解放军为什么要渡江,在当时是众所周知的,不必赘言;敌军为什么全线溃败,下文要作分析,这里也不必多说。导语部分的两句话,真正做到言简意赅,不能随便增字或减字。

3.(逐一回答下述几个问题):①本文主体部分分哪几个层次?②这几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③这几层意思为什么按现在这样的顺序来安排?为什么不先说西路军、后说中路军?

分析:①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从“20日夜起”至“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为第1层,写中路军渡江情况;从“21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为第2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从“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到最后为第3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②这三个层次具体叙述了我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情况,并分析我军克敌制胜的原因。每个层次都必不可少,共同组成了这篇“消息”的主体部分。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在内容和写法上,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中路军写得简略(因为 4月 22日 2时,新华社播发的《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已作过报道),另外两路军队写得详细;中路军、西路军所遇之敌“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在叙述这一情况时作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而东路军所遇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文中叙述了我军在“整天激战”中“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可见这三个层次在内容和写法上也是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重复雷同,力求相互配合。③课文主体部分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如果先说西路军、后说中路军,就不符合时间先后的顺序,而且也不能同新华社同日 2时已发的关于中路军渡江作战的那条消息很好地衔接了。

4.课文中插入了几句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这两方面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分析: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介绍文体。

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请几个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然后教师归纳)可以采用的办法是在报纸上、电视上或者广播里发布一条消息。报纸、电视、广播是我们现代社会的三种最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它们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传播各种各样的新闻。在现代社会里,新闻是实用文体中的重要门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胡乔木同志曾经写过一篇题为《人人要学会写新闻》的文章,文章中写道:“新闻是一种时代的科学,时代的艺术,它的发展前途正是辽阔无边。如果人人都学会这门科学和艺术,不但对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有极大的好处,而且对于我们的全部工作以至每个工作人员的品质,一定都有极大的好处。”

“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消息(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条。一是事实说话。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二是迅速及时。迅速,是指它能很快地向读者(或听众、观众)传播;及时,是指快而得当,适合需要。三是高潮在前。写消息时,通常把最主要、最新鲜、人们最关心的事实写在前面,把比较次要的内容写在后面,形成所谓“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四是简明扼要。简明,就是既简洁又明白;扼要,就是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主要之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是充分体现上述特点的一篇典范的消息。

(二)课内预习。

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文。

教师补充提示:从结构上说,一则消息通常不可缺少的三部分是标题、导语和主体。标题,就是消息的题目。消息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通常是概括消息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导语,就是消息的第1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主体,就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阅读一篇消息,要注意分清消息中标题、导语和主体这三部分。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消息通常还有个“电头”,如这篇课文一开头用括号指出的“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这十几个字就是电头。电头交代通讯社(或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有时还写出记者的姓名。电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提出预习要求:①从“预习提示”中了解这篇消息发表的历史背景。②找出课文的标题、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③注意读准“预习提示”中提出的一些字的字音。

在学生预习时,教师巡视,随机指导。

(三)朗读课文。

请一个同学朗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能否读准字音,能否恰当地运用语调、表达感情。

 

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四)教师范读,理清结构。

1.教师范读,同学边听边标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

2.同学讨论全文层次结构。归纳讲解:

开头括号中的部分是电头。“新华社”,是消息的发布者,全称新华通讯社,是我国的国家通讯社。“长江前线”,是消息的发布地点,当时是举世注目的焦点。“22日22时”,是消息发布时间,为什么要精确到“时”?暗示战局瞬息万变,人民解放军在迅速扩大战果。毛泽东同志撰写的上一则消息,播发只有20小时,情况已有很大发展。真实可靠,迅速及时,是消息必具的特点,由电头便可以看出。

开头两句是全文第一层,是消息的导语,总括简述消息内容。第三句至本文末为第二层,是消息的主体,具体详述消息内容。本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介绍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战况。导语与主体构成总分关系,清晰严密。

板书,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简洁醒目

3.同学结合练习二,分析主体部分结构层次。

提问: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归纳;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提问:详写西、东两路,略写中路,为什么?

归纳:如“预习提示”所说,对中路军战况前此已有报道,所以本文略写中路,详写西、东两路,体现着根据实际需要选材的原则。

提问: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归纳:“20日夜起……首先……21日下午五时起……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战犯杨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

(五)学习本文语言特点之一:

凝练、概括、准确(板书)

本文语言凝缩精练,高度概括。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同学们可根据报道在课本附图上—一标示(教师出示“渡江战役图”,或用投影打出)。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语言极为凝练、概括。

请以导语部分为例分析语言的这一特点。

归纳:导语部分连同电头只65字,精确时间,大军人数,战线长度,渡江区域—一报道,“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八个字,极有气势的写出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短短导语概述了伟大事件,洋溢着胜利豪情,突出体现着语言的凝练、概括。这是由体裁和报道内容决定的。

齐读导语部分,深入体会。

消息是简要而迅速报道国内外要闻的文体,语言凝练、概括是特定要求。除此之外,准确也是基本要求之一。

同学讨论练习四1、2。

归纳:“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到达”,泛,“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共”,时限不明,一般化,“24小时内”,时限明确,“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

请同学们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归纳: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还有全文最后,对“要塞”则用“控制”,对“长江”则用“封锁”,对“铁路”则用”切断”,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类似例子在这篇五百余字的短文中到处可见。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同学齐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语言的凝练、概括和准确。

说话,写文章都要得体,得体之一就是要适合文体。消息要求简要、迅速、真实,因此语言应当凝练、概括、准确,本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除此之外,本文语言还具有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同学们课后应结合朗读,予以体会。

(六)学习本文语言特点之二:

鲜明、富于感情色彩(板书)

同学讨论练习四3、4。

归纳:“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第4小题①句,对战况、战果的介绍比较笼统,不够准确之外,也不够鲜明。而②句中,“整天激战”介绍了战况,“歼灭及击溃”更鲜明的报道了敌军惨败状况,“广大地区”既准确说明了并非全境,又鲜明指出了大局已定,“控制江阴要塞”鲜明的表述出“封锁长江”的确凿态势,更切实可信。将“东路军”改为“我军”在不影响准确明了的前提下,自然融入了亲切自豪的感情色彩。

同学就本文语言的鲜明和富于感情色彩举例,并做简要分析。

归纳: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再次齐读全文,全面体会文章语言特点。

(七)归纳“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特点。

作为文章体裁,“新闻”,包括消息、通迅、报告文学。狭义讲,新闻就是消息。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所认识的消息的特点。

归纳:特点有三:

1.报道迅速及时。本文发稿时间是4月 22日 22时,报道事件在20日夜到“发电时”,的确是反应迅速,报道及时。

2.简明扼要。本文只五百余字,语言高度凝练、概括。这则消息包括标题(有的还有引题或副题)、导语(有少数可酌省)、主体(有的还有背景、结尾)三部分,导语前有电头,正是消息的规范格式。文字虽少,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要素清楚,的确简明扼要。

3.真实确切。消息,乃至一切新闻的共同原则是真实准确,不容许夸张、虚构。本文语言确切,让事实来说话,符合新闻的原则。

对第三点需要补充说明一下。正如练习三题目所说,新闻主要是“用事实讲话”,但也可插入简要的议论。本文议论了敌军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这种议论是简要的,是基于事实的,因此不违背新闻的原则。下面我们看一下本文的议论。

这段议论只一句话,七十多字,分析两方面原因,可谓简要。

对我军英勇善战先议略议,先议因为这是主要原因,略议因为事实俱在,不言而喻。对敌军方面多议几笔,一则区分敌方少数战犯和广大官兵,二则表明我军为正义之师,揭露敌人的反动本质。带有政策宣传和舆论导向的作用。惜字如金,字字千钧,可谓简要。

(八)归纳语言得体的一般规律。

语言得体是写作的基本要求之一。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应在这方面得到进一步认识,并进而用于自己的习作。

语言得体,一要适合文体,二要适合内容,三要适合作者身份,读者(或听众)情况以及写作目的、角度。三方面又是互相交融的。

同学回答:本文是一条消息,一篇新闻稿,这种文体对语言的要求是什么?

归纳:概括、凝练、准确。因为消息是迅速、简短、真实的。

同学回答:本文内容和目的,又决定了语言的什么特点呢?

归纳:渡江战役是有世界意义的重大事件,因此语言严肃、庄重。很多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在文中显得郑重得体。例如:“均是”、“即已”、“业已”、“至……止”、“所遇之”、“甚为”、“然”、“诸县”等等。同时,这类词语使全文语言更凝练。

这篇消息无异是一篇人民胜利的宣言,它还承担着昭告天下、瓦解敌人的目的,因此,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呈现着很强的政策性。

同学回答:由作者身份、报道角度又可见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归纳:毛泽东同志是人民领袖,人民解放军的统帅,本文是他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因此着眼全局,兼及敌我,语言概括、庄重、深刻、鲜明。同学们对照练习六《我军横渡长江情景》那一篇消息,会对这方面有更清楚的体会。

请同学朗读《我》文,就两文的语言特点做分析。

归纳:《我》文以一个渡江战役亲历者的身份,具体报道渡江情景。因此描述成份多,比较详细周到,与《人》文显著不同。

但是《我》文仍然是一篇消息,它的详细周到只是相对于作者、角度不同的《人》文而言。它的描写,甚至一些具体场景、比喻,也仍然是有限度的,没有展开,没有具体典型事例,比之另一种新闻体裁——通讯,还是简洁的。自然,它也没有虚构,比之文学作品,它绝对“真实”。由此可见,语言得体,首要的是得文体。

课堂教学设计Ⅱ

一、教学目标

(同“课堂教学设计 I”)

3.指名上黑板听写,对照课文订正:芜、繁、殷、溃、签、泄、督。

4.指名朗读“预习提示”13段。归纳两点:

(1)本文体裁是被称为“消息”的新闻稿。

(2)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的这篇新闻稿对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渡江战役的最新战况作了全面报道,在全国上下引起巨大反响,也震动了世界。一方面因为内容重大,举世关注;一方面因为消息写得好,正如“预习提示”第三段的评价。(对时代背景,视情况,可由教师或同学做适当补充)

5.指名朗读标题。点拨:“百万”、“横渡”两个词很有气势,体现着胜利豪情,要读出感情,当然,又要适度。

全体再读标题。归纳:消息的标题是对全文内容乃至感情的高度概括,应简洁、醒目。

(二)指导阅读“理解·分析”一、二和“揣摩·运用“三,了解新闻的要求和特点。

1.板书课题:新闻两篇。

2.问:什么是新闻?它有哪些特点和要求?

让学生阅读与“理解·分析”和“揣摩·运用”的有关部分,寻找答案。

学生回答时,要他们划出有关表述的语句并圈点词语。

“新闻(也叫消息)要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一篇新闻,主要包括学题、导语和主体三个部分。标题是新闻内容的提要,……导语部分大都是简明地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主体部分要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三)讲: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篇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是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的一篇通讯稿。请大家在学习时,注意这篇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有什么特点。

1.指导读懂注解,了解这则新闻所报道的事件的背景。指定一学生读注解。释疑。战略: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奄奄一息:气息微弱,只剩一口气。巢穴:鸟兽藏身的地方。覆灭:全部被消灭。

要求学生概括这条注释说的3层意思:①本文的出处;②有关的背景材料;③本文的主要内容。

2.讨论本文的标题。

从分析句子成分入手,体会标题如何提示了报道的要点:主语部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谓语部分“横渡长江”,分别告诉了读者这则报道的对象及数量、报道的事件及特点。

3.讨论导语的特点。

(1)讲解括号内的一段文字。

这是“电头”(表明电讯稿的来源和发电的时间)。要求学生联系主体部分的内容(渡江战役的时间)体会新闻要求“及时”的特点。

(2)问:这段导语如何概括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这一事实?包括了哪些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冲破敌阵”,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横渡长江”,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地点和结果。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

(3)齐读导语,加深体会。

4.讨论主体部分如何展开对这一事件的叙述。

(1)提示:注意作者如何有层次地把发生在长达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的渡江战役叙述清楚的,又如何做到中心突出、表达准确的。要求跟着老师的讲读边思考边评点。

(2)讲读、评点(用方括号表示)。

西起九江(不含)[括号内的说明体现了准确的要求〕,东至江阴[是对导语中“1000余华里”的具体说明〕,均是[“都是”,本文中多次使用文言词语,以增强报道的严肃、庄重的气氛]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具体交待渡江的区域]

板书:主体:交待渡江区域

20日夜起[点明渡江开始的时间],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防线][先叙中路军渡江情况。其因“首先突破”,“突破”,军事术语,表现了中路军首先发起攻击,而且写出了攻击的神速和战果的辉煌],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交代到达的地点,也反映了战绩],24小时内即【就,文言副词]已渡过30万人[再写战斗之神速,也交代了中路军的人数,为“百万大军”作注]。「按事件发生的先后,先叙中路军。关于中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简略,因为前一天已发过一则短讯,专门有过报道,故这儿不必详述]。

板书:中路军首战告捷(略)

21日下午五时起[时间],我西路军[再述西路军]开始渡江[继中路军“首先突破”之后],地点在九江、安庆段[地段、地点]。至发电时止[时间的交待十分明确,毫不含糊其辞,这也是“准确”的要求的体现],该路 35万[西路军人数]人民解放军已渡过 2/3 [已渡未渡,数字明确],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之”,指示代词]的广大南岸阵地「“已占领”,说明这是已取得的战果〕,正向南扩展中[战果正在继续扩大,形势正在继续发展」。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照应一笔中路军,也省去了关于西路军所遇敌情的报道],我西路军当面之敌「正面的敌人]亦[同也]纷纷溃退[“溃”,洪水冲决堤岸,引申为“散乱”。“溃退”指敌军一触即溃、四散逃窜的败状I,毫无斗志[“纷纷”“毫无”写出敌军的士气十分低落,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甚为”,很是。“微弱”,照应了“纷纷”“毫无”]。〔至此叙完了西路军的情况,详写,有力地表现了我军克敌制胜的强大军威。]

板书:西路军所向披靡(详)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辨音,当(dāng )。“当”者“对着、面对”引申为“挡住”。“不可当”即不能抵挡。仍念第一声,并非通假字。这儿借刀枪锋刃的尖锐来形容我军攻势之猛烈,所向无敌」「先分析我方原因];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这是总提敌方原因,下文进一步分析]。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原指气体排出,这儿指泄了土气,失去信心和干劲。这正是军无斗志的原因〕。[这段议论扼要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士气悬殊的情况,指出渡江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板书:议论原因

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此句承接上文关于士气的分析]。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即21日],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叙述汤恩伯的错误估计和亲自督阵的活动,自然地过渡到对东路军的叙述,并巧妙地交代了东路军突破敌阵的时间,成了对汤恩伯的绝妙讽刺。]我东路35万大军[加上中、西两路,共计“百万”之众,数字准确无误,并非虚张之词]与西路同日同时「既点明了东路军出击的时间,又说明了东西两路夹击的形势」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表明指挥准确无误,真是料敌如神,战绩不言而喻]。至发电时止[时间交代明确,真实性强」,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东路十分神速]。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照应了上文汤恩伯对东段防线的估计,但也只是“较”中西两路所遇之敌“为顽强”而已,并非“十分”顽强,因为国民党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厌战情绪是共同的],然[文言转折连词,迅即转入战况的叙述,不再过多地去渲染敌军之抵抗如何顽强]在21日下午到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是“整天激战”,可见其“顽强”」,我已歼灭(即消灭)及击溃[即打散]一切抵抗之敌[回应上文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是东路军战果之一],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战果之二],并控制江阴要塞[战果之三,南京江阴段防线已被彻底摧毁,并转入我军手中」,封锁长江[战果之四]。我军前锋,业已[“业”即“已”,“业已”是同义合成词,如说“业经”等,多用于公文,也增加了这篇报道庄重宣告的色彩]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战果之五]。

6.总结归纳(让学生先议论后由教师归纳):

(1)中心思想:本文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从而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2)材料的组织与处理:采取了分路叙述的方法,按事件发生的先后,先叙中路,再叙西、东两路。在详略的处理上以西路为详,因其所遇之敌抵抗甚为微弱,最能有力地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又较详细地叙述东路的激战情况及赫赫战功,进一步突出我军的斗志和力量。

(3)本文语言特点是措词准确、文白相间。

“揣摩·运用”三告诉我们:新闻是用事实讲话,内容必须真实,要如实地反映情况。这篇新闻,从时间、地点、人数的交代来看都是确凿有据、毫不含糊的,而从对整个事件叙述来看,措词又是十分准确的。以对东路军战果的叙述为例,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因为这篇报道不是一则普通的消息,而是具有庄严的文告的性质,就要求语言简洁、庄重。作者采用了文白相间(板书)的表达方式,多处采用文言词语和句式,读起来显得严肃、庄重。我们试读一下,要很好地体现这一语言风格,要像当年的电台播音员那样,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同时注意读出导语和主体,以及主体部分的层次。

7.齐读全文,适当予以指导。

(郁 廉)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堂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说课稿:《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毛泽东词二首说课稿教案
    《沁园春•长沙》优秀说课稿
    《采桑子·重阳》教案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采桑…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写作时间、情…
    毛主席词《采桑子.重阳》欣赏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毛泽东诗词及书法赏析——《沁园春-…
    沁园春·长沙【赏析】
    毛泽东
    《采桑子•重阳》教案
    毛泽东词二首:采桑子重阳、沁园春长…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
    赏析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诗词赏析: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 长沙 1925
    毛主席诗词注音
    品读毛泽东<沁园春 . 长沙>
    《沁园春•长沙》教案(人教版高…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
    《采桑子·重阳》教案
    毛主席 采桑子 重阳
    鹤山浮云的课堂实录《采桑子重阳》(
    鉴赏《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德文翻译
    毛泽东诗词之沁园春  长沙(英文版…
    毛泽东《沁园春.雪》发表引轰动 蒋…
    【原文】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我是这样读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全文
    《沁园春·长沙》文白对照
    《沁园春 雪》说课稿
    沁园春·雪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沁园春·雪》朗读指导
    “我的课堂我做主”──《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教学实录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毛泽东发表《沁园春·雪》
    毛泽东简介
    《沁园春·长沙》新教材新学案
    《沁园春·长沙》中心思想
    《沁园春·长沙》问题研究
    诗人毛泽东--《沁园春 雪》课堂实录
    《沁园春·长沙》关于练习
    独领风骚:毛泽东《沁园春·雪》
    多元视角解读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教学建议
    《沁园春·长沙》有关资料
    《沁园春·长沙》教学建议
    新闻两则《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原文阅…
    《沁园春·长沙》电子教材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片断记录
    《沁园春·长沙》整体把握
    诗歌的趣闻——毛泽东一首《沁园春·…
    毛泽东《沁园春·雪》公开发表始末
    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堂…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
    课堂活动的深层含义——《人民解放军…
    语文电子教材——一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课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分几层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2
    《沁园春•雪》抒写了伟人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回顾…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原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
    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语文课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
    语文课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
    沁园春 雪课文研讨
    《新闻二则》(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民…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学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学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同步练习
    党的生日忆毛泽东并全韵和毛泽东《沁…
    沁园春 雪
    《沁园春·雪》【赏析】
    《沁园春 雪》没有反映毛泽东的帝王思…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赏析
    毛泽东《沁园春·雪》发表引轰动 蒋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沁园春 雪说课
    大气磅礴,千古绝唱——毛泽东诗词《…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欣赏
    毛泽东谈判期间才震山城 《沁园春.雪…
    毛泽东《沁园春•雪》创作于山西…
    春风化雨,点石成金——浅说毛泽东《…
    轰动雾都的人民颂歌——纪念毛泽东《…
    《沁园春·雪》的故事——诗之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教法提示
    沁园春 雪——毛泽东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
    《沁园春·长沙》注释二考
    《沁园春·长沙》课文点评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特级教…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沁园春·长沙》教学杂谈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三换
    我教《沁园春·长沙》
    诗人·领袖
    秋词
    观沧海
    山居秋暝
    七律·长征
    清平乐·六盘山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雪
    《沁园春·长沙》赏析2
    《沁园春·长沙》教学案例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师只讲十五分钟──特级教师罗易执…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案例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从三个层面解读《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赏析
    意象壮美意境高远--毛泽东《沁园春…
    笑傲江湖--《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 雪》课堂实录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
    发现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教学…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说课稿2
    《沁园春·长沙》学法引导
    《沁园春·长沙》重点难点导析
    《沁园春·长沙》特殊句式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毛泽东诗词名句汇编
    《沁园春·长沙》内容大意
    描写秋天的诗句
    《沁园春·长沙》诵读提示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 雪》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毛泽东诗词选
    《沁园春▪雪》课堂实录
    《沁园春·长沙》知识全解
    初中语文《沁园春.雪》说课稿
    《沁园春 雪》说课稿
    《沁园春·雪》说课稿
    毛泽东《沁园春 雪》的背景分析
    《沁园春·长沙》词牌与标题
    《沁园春·长沙》知识延伸
    《沁园春·长沙》写作特点
    意象壮美 意境高远──毛泽东《沁园…
    格高调远景,豪迈激荡情──对《沁园…
    抒尽襟怀一“独”字──读《沁园春·…
    关于《沁园春·长沙》的主题
    大境界·高格调·重手笔──毛泽东《…
    娄山关·忆秦娥
    《沁园春·长沙》课文导读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问题探究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鉴赏要点分析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重点概述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结构图表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