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
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中学 严月明 【教学目的】 1、分析作品的写作主题及意境,领略伟人的雄才大略和革命豪情。 2、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 3、当堂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清作者的思路。 2、了解借景抒情的特点。 3、领会词的意境(难点)。 【学生情况分析】 目前的教学现状无疑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就诗词而言,学生一般只重视字面的理解,缺乏品味的意识。近几年的高考卷增加了诗词鉴赏题的比分,应该说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就本人所教的两个班的情况看,文科班对诗词的分析能力略好于理科班,但总体上学生对诗词都谈不上什么爱好。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单元知识“现代诗歌的鉴赏”一章,对诗歌的形式及鉴赏的要领作大致的了解。 2、准备《沁园春·长沙》的录音磁带。 【教材分析】 1、写作的时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在全国十几个省开展起来。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在韶山等地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2、主题: 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3、结构特点: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4、作品借景抒情的特点: 上阕即景抒情自然引出问题,下阕由忆巧妙作答,思路清晰。上阕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然后一个“看”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画。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即景动静、远近结合,对照鲜明,生机蓬勃。最后句由眼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对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自然地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下阕从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自然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一个“忆”字又统领八句,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最后以设问句结尾,对上阕的问题作了艺术的回答。 5、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语言,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6、独到的意境构勒: 全词上下阕各有一个画面,上阕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寓意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下阕展示了一幅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革命斗争图。 【教学方法】 抓住关键词语,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三分钟) 从提问学生学过毛泽东的哪些诗词着手引入新课。 二、结合预习提示及注释简介本词的时代背景及主题(约三分钟) 明确: 1、时代背景介绍见教材分析一。 2、本词主题见教材分析二。 三、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放录音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并通过朗读品味词的意境。(音带放两遍约二分钟,学生个人朗读二遍,齐读一遍,约四分钟。) 四、讨论分析(约需二十八分钟) 1、结合注释,识记如下词语: 百舸 廖廓 峥嵘 稠 风华正茂 挥斥方遒 激扬 遏 强调:“粪土”的意动用法。 补充注释:“携来”的“来”为助词,无义。 2、提问: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开头三句点明了什么? 明确: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这三句的大意: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停地向北奔流。 3、提问: “独立”两字写出了什么意境? 明确: ⑴ 写出独自一人来此游览,远望、凝思的情状。 ⑵ 与下阕开头“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说明今天是一人旧地重游。 ⑶ 联系“寒秋”的分析和注释①,可以看出这里更表现出了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在革命斗争的惊涛骇浪中昂然屹立的高大形象。 4、提问: “看”字领起下面哪几句?这些句子的内涵应怎样理解? 明确: ⑴ “看”字领起内容:“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画图。 ⑵ 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万,表示很多。红遍: 指岳麓山区枫林茂密,秋来经霜,山山变红。碧透:江水碧绿,清澈见底。透,极,与“遍”互文,都是副词。争流:争着行驶。长空:广阔的天空。浅底:水清澈见底,显得浅,不是真的水浅。万类:万物。霜天:秋天。 这几句的意思是:远望重重迭迭的枫树林,经霜后一片火红,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争相行驶。雄鹰在长空展翅高飞,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的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 强调:主席这段即景气魄极大,展示了伟人的博大雄怀和凌云壮志。短短几句话,景有:山、树、水、船、鹰、鱼乃至世间万物,景既有远景、近景之分,又有静景、动景之别。而且即景状物下笔阔绰,如:“万山”、“层林”、“漫江”、“百舸”、“万类”如:“遍”、“尽”、“透”等。气度非凡。 ⑶ 着重领会“万山红遍”的意境,即展开了一幅色彩瑰丽的湘江秋色图。又象征着当时蓬勃发展的工农运动和大好的革命形势。 5、提问: 上阕后三句的含义及与前面内容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 ⑴ 这三句的大意是: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广袤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⑵ 前面内容是即景,后三句是抒情。即景采用“赋”的手法。同时由于“赋”手法的运用,使词句连贯直下,气势非凡,也为下文的“兴”作铺垫,为抒情准备了充足的背景气氛。 7、提问: “忆”字领起下阕哪几句?这几句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 ⑴ 领起“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⑵ 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批评恶浊的,表扬善良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 8、提问: 最后几句的含义及在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⑴ 这几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⑵ 作用: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9、归纳下阕的含义: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10、总结归纳。 ⑴ 作品的结构特点(详见教材分析三)。 ⑵ 借景抒情的特点(详见教材分析四)。 五、背诵(约四分钟) 1、再听一次朗读录音,听时要求学生跟着试背。 2、学生默背数遍。 3、齐背。 六、作业布置(约一分钟) 根据本词上阕“看”引出的内容,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景物描写。 七、下课 【附板书】 沁园春·长沙 上阕:即景抒情(提出问题) 写景: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抒情:怅、问 下阕:回忆 抒情(巧妙作答) 总结:1、思路清晰 构思巧妙 2、用词精当 意境深远 【教学后记】 诗歌教学,重在教会学生鉴赏,最高境界是使学生能领会作品的意境,品味作品的内涵,也即把握住作品的“魂”。因而,对诗歌的分析有别于其它文学体裁。 教会学生朗读是诗歌教学的有效手段,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境;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韵味。能读不一定会读,因而让学生一个一个读比让学生齐读不知好多少倍。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