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一九二五年)
毛泽东 alt=文革时的毛泽东 hspace=0 src="/works/UploadFiles_8238/200906/20090623170051542.jpg" border=0>文革时的毛泽东
作者/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发端于《诗经》、《楚辞》,经秦汉、魏晋、初唐,中国古代诗歌于盛唐达到全盛。那是一个群星璀璨,佳作叠出的年代,产生了“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随后盛极而衰,不过晚唐仍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平台,有小“李、杜"..经过近千年的沉寂,毛泽东诗词如莽莽昆仑横空出世。他的三十九首诗词,大气磅礴,雄视古今,承屈原、孟德、李白、苏辛、陆游之浪漫与豪气,展革命和战争之波澜壮阔,现兵魂、国魂、民族魂之刚毅奇伟,真是前无古人,后岂来者!他的三十九首诗词,首首都堪传诵千古,这在中国诗词史上是仅见的。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主席登上诗坛的第一首词,抒发青少年时代的理想抱负,它是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该词置于卷首,为毛泽东的诗词世界拉开序幕;同时,它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同类题材的压卷之作
“神”,除了“天地万物之外,还有“才智技能之超绝者”这层意思。尊为“神”,则必有常所不能及的神奇之处,在该领域的才智技能必是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与“神”相伴的还有神思,神韵,神来之笔,鬼斧神工,化腐朽为神奇等,还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神”之不易。让我们循着毛泽东的足迹,来领略诗神毛泽东的风采。
尽管已经毕业多年,仍然记得上高中时一次演讲比赛,就是这首诗词,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校级诗歌朗诵比赛的一等奖,此时已工作多年,可对毛泽东主席的诗词仍旧情有独衷,经常是爱不失手,不时地朗读几篇,来感悟他老人家的文才和雄才大略。今天让我们用优美的语言来体会这首词的意境吧: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层叠叠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绪万千: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曾经同许多同学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侯,正当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才华横溢;同学们意气奔放,正显得遒劲有力,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行船。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翻阅毛主席诗词,觉得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大约是因为秋天寥廓、苍凉、大气,与战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气概较为吻合。毛主席赞美的秋天,是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山”“林”“江”“舸”“鹰”“鱼”这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逍遥自在,得其所哉。“虽万类之众多,独有人而最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在这“寥廓”的秋天,诗人的惆怅像秋天一样“寥廓”,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毛泽东诗词的开卷之作怎么没提国家和人民?其实,那“问苍茫大地”,不就是问我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吗?诗人因不能“竞自由”而为之“怅寥廓”的,不就是我那不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吗?诗人爱国、忧国、报国的情结,与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和历代慷慨悲歌的青少年诗人是一脉相承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再回到那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吧,他们是诗人的好友,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们将为中华民族“竞自由”,为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是很有兴味的。历代青少年诗人,大多以“万户侯”为目标。爱国诗人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南宋杰出词人刘克庄醉后仍感叹“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诗人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表示与旧世界的彻底决裂。
当我们品味该词时,最初会觉得,从“独立寒秋”至“鱼翔浅底”是一幅湘江秋色图,一位青年在湘江边欣赏秋光,一切仿佛是静止的,凝固的,青年仿佛千百年前就站在那里了。好一个“竞自由”,它浓缩了当时的时代精神,物竞天择,自由平等正是那个时代的追求。在全词中,这三个字不仅完成了动静切换,而且承接了由“万类”到人类的转换。随后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全词推向高潮。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自由是灵魂,秋天的万物因“竞自由”而充满生机,风华少年因“竞自由”,为自由奋斗而英气勃发。
毛泽东是在这种背景下写出的这首《沁园春 。长沙》的,1925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之后作《沁园春 .。长沙》。 本篇文章描写了毛泽东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今天读起来仍然激情满怀,令人陶醉,禁不住感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非凡才能和远大抱负,以此激励自己,在今天优越的环境下更加努力学习和工作。他常对人说:“大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著奇文、创奇迹、做个奇男子。”在他的日记里,更是充满着惊人之语,如“力拔山兮气盖世,猛烈而已!不斩楼兰誓不还,不畏而已!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忍耐而已!” 毛泽东主席一生嗜书如命,他说:“饭可以一日不吃,但书不能一日不读。”六十多岁才开始学习英语,并鼓励机关工作人员学习。他外出考查,随身所带就是一箱子书籍,晚年行动不便,他让工作人员为他特制一张床,一侧高一侧低,一边睡觉,一边放置各种书籍便于阅读。在参观毛泽东故居晚年生活用品展室时,我被讲解员所打动,看着他晚年的各种用品和他的无数册书籍,以及他老人家学习英语的书籍和笔记,我不禁泪水潸然,整个旅游结束还沉浸在缅怀他老人家的不朽的人格魅力中。今天毛泽东主席已经离开我们三十多年,他作为一个伟人,他的文武韬略任何朝代任何国家的元首无与伦比,他的丰功伟绩以及人格魅力永远为世人景仰,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 毛泽东的诗词是空前的,恐怕更是绝后的,正如他那与生俱来的伟岸气质和诗人情怀,他有着对中国古文化的渊博学识和融会贯通,以及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革命生涯和为中国建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而这些,正是毛泽东诗词之花赖以生长的土壤和养分,它是得天独厚,得地独厚,不可复制,难以再现的。他的诗词为世人传咏,效仿,借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