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撤出江西瑞金中央苏区,开始向西北的战略大转移。途经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至1936年10月22日,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会师,标志着历时二年、被誉为现代战争史上奇迹的长征胜利结束,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历史时期。
“长征”这个词是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于1935年9月22日在哈达铺团以上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来的。会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直属纵队进行了整编,正式组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毛泽东,下辖3个纵队。9月28日,毛泽东、彭德怀率领一纵队先行,二、三纵队随后前进,当天攻占进入甘肃后的第一座县城通渭(现甘肃省通渭县,邮政编码:743300)。毛泽东于29日晚上(一说是10月1日晚)在县城文庙街小学接见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指战员时,满怀豪情地朗诵了他的新作《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浪拍悬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随后,此诗率先书面发表于北平东方快报印刷厂1937年3月秘密出版的由青年学生王福时担任总编辑、根据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陕北革命根据地和毛泽东的有关报道翻译汇编成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封三上。斯诺为此书提供了32幅照片、10首红军歌曲和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为1936年秋毛泽东首次抄录赠予斯诺的,基本忠实于原作。竖排,每行1句,共8句,无标点,诗前标题为《毛泽东所作红军长征诗一首》。新中国成立后,经毛泽东亲自审定,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一月号。
七律是律诗的一种,七言律诗的简称。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七律·长征》是毛泽东诗词中流传最早、影响最大,诗人最得意之作,也是广大读者最喜爱的作品。据称,这首诗的毛泽东亲笔手书见记载的有7件之多。除了给斯诺的,后来又曾书赠给王炳南的妻子、德国人王安娜,还赠给江西农垦文工团演员邢韵声以及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等。所有这些书作,最具知名度的是书赠给李银桥的一件手迹,书写于1964年4月20日,即李银桥即将离开毛泽东调往天津工作之时。这件手书为竖写横幅,行草字体,取大草气势。有标点、作者署名、书写时间,形式比较完整。通篇加标点符号,与文字浑然一体,成为作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笔以中锋为主,兼用侧锋,结字欹侧程度比从前减少,仍带有字体大小参差的风格。用笔圆润遒劲,稍带涩笔,气魄浩大,自然流美,是“毛体”书风成熟后的杰出的代表作。李银桥获得毛泽东赠送的这件手书后,回家发现“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诗句中少写了一个“索”字,第二天又请毛泽东提笔在“铁”字旁加了一个小小的“索”字。后来郭沫若看了赞不绝口,并说“索”字加得犹如神来之笔,巧夺天工。如今见载的《七律·长征》中“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原为“金沙浪拍悬崖暖”。1952年1月1日,时任山西大学历史系教师的罗元贞教授致信毛泽东,认为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毛同意,《诗刊》1957年一月号发表时,“浪拍”改为“水拍”。在1963年毛泽东70大寿前夕,臧克家等人修订了毛泽东的三十七首诗词出版《毛泽东诗词》,改为“水拍”的《七律·长征》收录其中。而李银桥在《在毛泽东身边十五年》中回忆,毛泽东书赠他的手迹中仍为“浪拍”。1965年《光明日报》发表的毛泽东书《七律·长征》手迹即为书赠李银桥的那一件,但墨迹中却是“水拍”。仔细观察会发现,原来这一“水”字系本幅墨迹中“万水千山”的“水”字移置放大的,显然是为与先前发表的文字保持一致。后来,河北省委书记林铁向李银桥借《七律·长征》手迹观赏。1966年“文革”爆发,林铁被造反派抄家,原件再也找不到了。“文革”期间,原邮电部以毛泽东20世纪20-60年代创作的13首诗词手稿为图案,分三次发行文7《毛主席诗词》邮票全套14枚。这是我国发行的第一套诗词题材邮票。(14-8)“《七律·长征》”是1968年5月1日发行的,图案源自《光明日报》发表的手迹。
1935年10月19日,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保安县吴起镇(今陕西省吴旗县城),长征取得初步胜利。为此,国家邮政局破例于2005年10月19日发行JP132《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70周年》(计划原名《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70周年》)纪念邮资明信片一套1枚,邮资图以红军长征翻越的高山衬托毛泽东手书自己创作的《七律·长征》,和文7(14-8)同一来源,气势磅礴!
2006年10月22日,国家邮政局按计划发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纪念邮票一套4枚外加小型张。小型张下方边饰又一次采用同文7(14-8)、JP132一样的毛泽东《七律·长征》手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