潺潺流动的小溪,炊烟袅袅的人家,一排搭石所凸现的淳朴动人的民风便是《搭石》一文给我们描绘出的家乡美景。初读这篇文章觉得并没有什么,借物喻人,借搭石歌颂人们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文章实在见得很多。但是苦于已经决定要把这课作为公开课,于是又细细读了几遍。这中间也上网浏览了不少这课的教学设计,还于上课前几天参加区中心备课组活动,身临其境的听别人搭了一回石。许许多多的体验一下子聚集在心头,这才知道之前自己有多么肤浅。
语文这门学科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将字词句的教学都溶于一篇篇可育人的文章中,使得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好地整合在了一起。《搭石》这篇文章就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文中诗一般流畅的语言,乡亲们水一般清澄的心灵,都给学生一种美的熏陶。在上课初始,我就想把学生带进文中那个诗情画意的氛围,所以我用了作者另外一首描绘家乡美景的小诗《湖光》导入,在我的配乐朗读中,带着学生进入一个与他们平常所接触的城市完全不同“世外桃源”。从学生们的表情上,虽似懂非懂,“小溪”、“水库”、“渔船”等意象已经使他们感受到了一种美。这样也激发了他们接下来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抓住“走进刘章爷爷回忆里最珍贵的画面”,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课文描绘地一幅幅感人的画面。无论是“老人搭石”的无私,还是“众人过石”的和谐,学生在引导下都有很生动的体会。在问及“假如你就是当年的刘爷爷,站在溪边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有什么样的体会?”学生回答“我会觉得心里暖暖的。”“暖暖”一词虽然简单,但是能在此时说出便是读者的知音呀!在要求学生理解何以刘爷爷的回忆里永远都有这一排普普通通的搭石时,学生们在思考时虔诚的表情已经告诉了我答案。搭石带给他们的美好,景的美、人的美、情的美,这一切的和谐之美已在“暖暖”中收到了。
本文作者刘章是一个诗人,这篇文章也有着诗一般的语言,尤其是课文第三段的后半部分,我将句子化成了诗行,在配乐中,反复指导学生朗读。遗憾的是,在学生差不多可以成诵的情况下,我没有要求学生再当堂试背,错过了可以让学生体会更大的学习成就感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