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初,学校就安排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要上一节示范课,我名列其中。今年执教的是六年级,翻开十一册课文,要么是大家太熟悉的课文,已经有无数的名家或新手展示过,我自然没有这么大的勇气与别人一试高低。要么是离学生生活太远,或者味道平平的文章,这样的文章要上出精彩自然困难重重。而最主要的原因则是我本人有愧于这个称号,对文本的理解泛泛而已,上课没什么激情,也不会换花样。翻来覆去选中了第六课《才能来自勤奋》,因为这篇课文条理清楚,中心明确,上这样的课不会出什么大的差错,还有选择这样的课上公开课不是很多。只是开学初事情太多,一疏忽平行班都已学过了,那只有选择课外的教材了。
选择课外教材,除上述原因外,最主要的是我很喜欢《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是在今年暑假。一开始,我就被题目吸引住了,“走一步,再走一步”,很普通的事,很正常的动作,有什么可写的呢?然而,当我一遍读下来,再读一遍的时候,那就另有一种滋味了,我的内心被作者那凝重的感情所深深地感染了。我仿佛亲眼看见一位父亲正在鼓励被困在悬崖岩石架上的儿子脱险,仿佛听见父亲正在悬崖底下安慰急待脱险的儿子:“下来吧,孩子。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仿佛感受到“我”从崖下的岩石上投入到父亲那强壮的手臂中那一刹那的复杂感情。当然,最让我感动的还是文章揭示的人生的哲理:在人生的道路口,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取得成功。这对我来讲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对我的孩子们来讲,具有更重大的实用意义,在人生道路上,他们才刚刚起步,作为老师要做好他们的引路人,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当时,我就有这样的想法,我要把这篇文章介绍给学生,要让他们明白:在人生道路上,他们会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难与挫折,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也许前路漫漫,但只要自信,着眼于眼前的第一步,那么成功一定属于自己。
选定了教材,接下来就是确定教学目标。制定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验人物情感,感悟生活哲理。在研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篇课文可以训练的点太多了,于是我又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学习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感受细节描写的魅力;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安排;训练有感情的朗读等等。然而,面对这一个个目标时,我又犯难了:一堂课把所有的目标面面俱到能达成吗?如果面面俱到,学生芝麻西瓜一起捡,能学到什么呢?
鉴于这样的思索,我必须有所取舍。我想我最想让学生懂得的是这篇文章所包涵的人生哲理,这对成长期的他们是最有用的,也是最需要的。因此我把“感悟生活哲理”定为第一个目标,也是教学的重点。在这个大目标的前提下,我在思考如何凸现这个目标。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对亨特来讲,从只有7米左右的岩石架上爬下来为什么会让他有巨大的成就感,为什么会成为他一生受用得人生经验呢?因为他从来没有冒险过,他对自己没有信心,他不敢面对困难,更不敢去尝试。他呆在狭小的岩石架上,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而就是这样一个羸弱的、胆小的,从来没有冒过险的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居然自己爬下了岩石架。这强烈的反差,让他觉得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获得了一个屡试不爽的人生经验。所以我把第二个目标定为: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这种情感的体验,朗读是最好的抓手,于是第三个目标就是: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深入文本体验人物情感。能达成这三个目标已经足够了,就它们吧,我很坚定地敲下了这三个目标。
|